奥运会快开始了,我爸妈又准备守着电视机看中国队争金夺银了,我却提不起什么兴趣。

因为我已厌倦了以奥运金牌数来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我觉得,我们不是体育强国,我们也不是体育大国,我们只是金牌大国。

奥运金牌无法让我们成为体育强国,因为我们的金牌含金量都很弱。我们传统优势六大项是跳水、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射击和举重。东京奥运会上,中国金牌榜排名第二,这6个项目贡献了27枚金牌,占全部金牌数38枚的7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并不能让我们成为体育强国。本质上说,6大项是奥运争光战略“小巧难女少”的产物。小是小球,巧是技巧项目,难是难度大,女是女子项目,少是参与人数少。

“小巧难女少”是1988-1995年提出的奥运争光战略的概括,其背景是经济还比较落后,国民营养也跟不上,所以才选择跳水、体操、射击和小量级举重等项目刷金牌,当时田径游泳等直接反映身体素质的硬项目基本零蛋(女队那啥除外),人民迫切希望突破,黄种人自卑心理并未解除。

不能说“小巧难女少”一定没有时代意义,但其本质上是个投机战略,其要点除了偷“别的国家不练”的巧外,更重要的是偷“不需要身体硬素质”的巧。

“小巧难女少”是八九十年代的产物,几十年前就已经无法满足民众需求。因为小巧难女少的共同特点就是“含金量低”,给人一种刻意扬长避短的感觉。“小巧难女少”强大不能说明你是体育强国,“小巧难女少”的反面才是体育强国。

所以这个战略也在本世纪初被国家体总的“119工程”取代。

所谓“119工程”,是指游泳、田径和水上三个大项,在悉尼奥运会之后三个大项相加要满119块金牌。

回过头来再看,成绩如何大家都能看到。虽然我们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无法解决它。因为在举国体制下,有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举国体制说白了就是针对人家在奥运项目上的弱点而制定的相关战略。资本主义国家在奥运项目上的弱点具体来说就是:

1,冷门项目玩的人太少,水平不高;

2,部分项目进入门槛较高,选材面受限。

跳水、举重、射击等冷门项目因为商业化程度低,不怎么赚钱,所以其他国家很少有以此为职业的人。

所谓进入门槛较高,其实是指前期培养费较高,比如网球、滑雪、游泳等等。因为前期投入比较高,所以阻挡了很多中低收入家庭的小孩进入这些项目。

以上就是其他国家在奥运项目上最大的两个弱点,第一个弱点最明显,也最容易被举国体制突破的,花很少的钱就能办到;第二个弱点想突破难度要高很多,但如果投入足够多的话,也是有机会的。

跳水、举重、射击这些项目在大部分国家变现能力都很弱,而国外的运动员培养模式主要是家庭出钱培养,家长很少会花钱送自己小孩去练冷门项目,当成职业来发展人就更少了。

从业者少,项目的整体天赋就有限;不赚钱,所以能全职的人极少。即便能全职,训练水平也很难得到保证。因为他们需要自己去拉赞助,然后用拉来的赞助去买设备、找教练、找场地。训练得不到足够的保证,天赋又有限,他们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举国体制在这种职业化和商业化程度非常低的项目最容易出成绩,万里挑一的天赋就足以拿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了。找几万个小孩让他们接受基础培训,然后选出天赋不错的进行更专业的训练,最后从这些接受专业训练的人里选出最好的运动员进入国家队。

这些运动员根本不用操心什么场地、赞助、教练的事,只要安心训练比赛就行了。用这些有不错天赋且得到足够保障的专业运动员,去和国外那些到处拉赞助找场地找教练的半职业选手竞争,自然是无往不胜。

这就是黄健翔说的国家打个人,有钱打没钱,专业打业余,也是我们奥运战略的核心。

但是这能证明我们是体育强国吗?显然是不行的,这些项目和普通人没有关系,唯一的直接联系或许就是你贡献税收去供养了这些运动员。当然也有孩子有体育天赋,家长也愿意贡献出来,成功了就是全红婵,失败了就有可能是张尚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体育强国是什么?是在玩的人多,看的人多的项目上搞得好,全民参与,而且有在国际上争夺名次的实力,那就是体育强国,它不需要奥运金牌证明。

你说巴西、阿根廷在奥运会上有几块金牌?他们能算体育强国吗?那绝对能算,人家远不止有足球,还有篮球排球,除去这些,还有网球赛车帆船之类都很热门的项目,参与体育的人群占比远远比中国要多。

我们不是体育强国,我们也不是体育大国

体育大国的衡量标准,我以数据化来作为一方面的衡量标准,那就是体育产业在该国总GDP中的占比,下表清清楚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韩法德在奥运上金牌比中国少得多,你能说他们不是体育大国吗?如果你说不是,那么再看体育人均消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体育产业就是这么形成的。玩的人多看的人多的项目,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趣味性强,与人性强相关。玩的人多就会产生体育消费,进而带来各个级别的体育赛事,带来线上线下的观众,然后拉动体育产品上下游生产,引进各种广告媒介,最终形成体育产业。

而体育产业优势和我们每个人强相关的,因为它会带来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岗位,进而影响无数人的利益。

举例来说,以西甲为核心的西班牙足球每年创造的GDP占全国GDP的1.38%,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0万多个,间接创造的岗位不计其数,这就是体育产业和普通人的关系。

真正成熟的体育产业,人家早就玩的很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跳水、乒乓球、体操、射击、举重这些能形成体育产业吗?显然是不能的。拿其中参与人数相对高一点的乒乓球来说,也不行。乒超联赛的收视率惨不忍睹,因为它在转播的时候观赏性很差,很难形成稳定的观众群体,没有观众也就没有消费,这个产业就起不来,这是早就经过市场验证的结果。

在这方面,我们可能还不如印度。比如说印度会因为板球不是奥运会项目就不玩了吗?人家一样玩得很开心好吗,谁在乎是不是奥运会项目。人家玩这些项目,根本不在乎什么奥运金牌,没有奥运会,这些项目一样生存得很好,这才是体育的价值,也是体育产业的价值。

可是我们呢,一旦举重、体操、射击、跳水不被纳入奥运会,这些项目的命运可想而知。

所以我们也不是体育大国,我们只是金牌大国

因为举国体制的体育架构是围绕国家队培养人才构建的,也就是体育是要争光的。但是体育产业的核心是底层运营逻辑,也就是围绕商业化做文章。在这个逻辑下,体育成绩是体育产业发展好的必然结果,反之就是发展不好。

举国体制最大的疑问是,体育的根本到底是为了刷金牌数还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练了一堆市场价值低的项目,金牌刷了不少,能不能吸引国民参与体育运动?市场价值低就意味着没人愿意看,没人愿意学,脱离大众。在这个角度是不是应该放弃那些吃皇粮的项目,而去更多的发展群众基础大、受欢迎的项目,从而拉动经济?

讲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中国足球。一直以来,足球就是介于专业化和商业化之间的灰色地带发展,这导致了我们的足球联赛被投资人绑架成广告联赛,球员收入虚高,运营成本大增,而一些投资人自有产业的烂账也推进了足球俱乐部的账单中,透支了足球的未来,搞成了现在的一地鸡毛。

足球商业化就要求足球的独立商品属性,也就是用中性名剥离任何产业绑架足球产业,但是这又涉及另一个问题,联赛的管理权、运营权有没有掌握在投资人手里,这个就是很简单的谁投资谁收益的基本商业原则。

可是至今联赛管理权不在俱乐部手里。如果足球联赛的运营方式由所有俱乐部形成职业联盟,内部互相制衡,你有钱的投资人想请超级外援必然会伤害中小俱乐部利益,而小俱乐部想猥琐发育也必然会伤害整个联盟的发展,所以内部会有天然利益制衡,这个和当前的中超公司搞得出资人缺位的模式天壤之别。

所以足球发展不好,和这个产品的供给方有关系。体育产业架构不理顺,利益不让渡、运营黑箱化,就会造成现在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说几句不好听的,体育和教育本是一体,所谓野蛮其体肤,也是当年仁人志士的追求。但是到今天,中小学越来越不重视体育课,而且是不提倡,这是国家意志的反馈。

增加课业负担,减少课余时间,潜移默化一直在这么做的。十二年制教育方案,十年前还是热门,现在被打入冷宫。重新重视强化中考地位,必然更卷了。从根子上对体育的理解就出了问题,怎么能搞好体育呢?

中国是一个热爱运动的民族,但玩不起体育。

甚至连羽毛球都不行,羽毛球现在群众基础很好,结果是球场少、设施差不说,还越来越贵,羽毛球的价格也是越来越离谱。说实话,就羽毛球的国内热度来说,时不时找点小赞助商,搞业余比赛,收个十块二十的门票,应该是能搞出一个像模像样的比赛的,但是以大家对体育的态度,真不好说能卖出几张票。

但是我们对金牌的追求,依然是执著的。经过那么多年的赢学教育,我们整体舆论是接受不了我们在奥运会金牌以及奖牌数量出现大规模倒退的。

所以有时候我想,我们是不是就不喜欢体育,纯粹只是喜欢金牌。至于你说搞什么体育强国,说破天也没多少人感兴趣。或许,这才是我们成不了体育大国、强国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