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事件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声明:作者专属原创文章,无授权转载搬运行为一律追究到底!

张翠萍走到了人生中的最后时刻,奄奄一息的老人将儿子朱海清叫到自己床边。

“儿子,我死后无论在家中发现什么,你都别吱声。”

看着母亲那坚定地眼神,朱海清重重地点点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朱海清从记事起就没见过父亲,不知道他是谁,叫什么名字。

每当问起母亲时,她总是讳莫如深,眼神中透着一丝哀愁,似乎并不愿意去触及。

张翠萍生性要强,多年来靠着自己苦苦支撑,朱海清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早出晚归,不辞辛劳的干活。但她从未抱怨,慢慢将自己抚养成人。

如今,老人已经去世,但依然留给朱海清很多不解的事。

某天,在收拾母亲遗物时,朱海清发现她床底最深处藏着一个木匣子。

匣子一看就是上世纪的物件,表面已经斑驳掉漆。朱海清擦掉上面的灰尘,小心打开匣子,里面放着一沓泛黄的纸。

朱海清被灰尘呛到不禁打了个喷嚏,他随手一翻心下一惊,里面竟然都是粮食欠条,而落款都是李运昌。

朱海清想不明白,母亲连养活自己都如此费劲,竟然还会借给别人粮食,他既震惊又疑惑,一时间思绪万千。

在他的记忆里,家里时常吃不饱饭,精打细算早就融入母亲的生活。

那么这些粮食欠条,究竟是哪来的,母亲为啥从未提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朱海清突然想起了母亲临终时嘱咐自己的话,他将欠条重新放回匣内,藏好。

他明白,既然母亲不愿提及它,就一定有她的道理,那么他这个儿子就应该遵从母亲的遗愿

从那以后,朱海清就再也没动过那个匣子。

日子就这样过了下去,直到四年后的清晨。匣子里的秘密才终于被揭开了。

当天,他像往常一样早起做木工。

突然,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院内:“这是张翠萍家吗?张翠萍在吗?”

朱海清连忙走出来:“我妈已经去世了,你老有什么事,跟我说吧。”

老人一听来人是张翠萍的儿子,顿时激动起来,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他拉着朱海清的手说道:“哎!我还是来晚了。你,你就是冰儿吧?”朱海清一脸疑惑,这个小名几乎没几个人知道:“母亲去世后,再没人叫过了。”

他一边请老人坐下,端上杯茶,一边等待他开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老人调整下情绪,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他颤抖着打开布包,一张张黄色纸张暴露出来。

粮食欠条,朱海清愣了一下,似乎反应过来什么:“你就是李运昌?”

老人点点头,再次落下泪来。“我就是李运昌,想必你母亲和你提起过我吧。”

朱海清摇摇头:“我妈从未说过,直到她去世,我翻到欠条,才知道有您这个人。”

老人十分触动:“这些年我来一直都在找她,你妈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只可惜我没见到她最后一面。”

李运昌说完,情绪激动起来,握着朱海清的手开始颤抖,整个人似乎陷入到往事的回忆之中。

“李老,我一直不明白,我家那么穷,哪有钱借给你呢?”

原来,朱海清的父亲是地下党员,在传递情报中不幸丧生。而张翠萍失去丈夫后并未退缩,而是投身丈夫未完成的革命事业之中。

张翠萍的父母曾是富商,给她留下一大笔财产。当年打鬼子的时候,张翠萍在李运昌这批八路军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拿出多年积蓄帮助战士们购买粮食,自己和儿子则沦为贫农。

八路军队伍的负责人表示一定会还这笔钱,就给她打了粮食欠条。

“你妈妈是个无私的人,我们都佩服她。”

朱海清听得目瞪口呆,他无法想象自己父亲是个革命者,也无法想象自己平凡的母亲竟然能做出如此伟大的事。

“你知道吗,冰儿这个小名,是因为你母亲在冬天生下你,她希望你像冰雪一般为人纯净自然”李运昌继续说道。

朱海清心中无数情绪翻涌,莫名的感动让他眼圈红了起来,他的名字,他的父母背后竟然隐藏着这样动人的故事。

“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想找到你母亲,但后来又打了解放战争,通讯也不方便,所以直到今天才找到你家。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现在找到你可以放心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朱海清非常感动,他为自己的母亲而自豪。在过去那个动荡的年代,母亲舍小家为大家,胸怀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令人无比敬佩。

李运昌随即递过来一沓钱,表示要还当年欠下的债。

朱海清连忙表示拒绝:“叔叔,当年我妈帮你们为的是正义和希望,你们成功了意味着所有百姓都有过好日子的一天。我相信母亲在天之灵也会同意我这么做的。”

李运昌看着朱海清深感欣慰,张翠萍的儿子不仅长大成人,还继承了母亲的为人和信仰,实在难得。

“好孩子,我会记得她的恩情,老战友们虽然陆续离开了,但他们也都记着呢”李运昌感慨道。

两个相差几十岁的人交谈甚欢,他们就像好久没见的故人,仿佛有着说不完的话。

最后,朱海清将李运昌送出家门,心里暖暖的,满是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返回屋内,朱海清郑重地收好粮食欠条,将匣子珍藏起来。他决定把欠条当作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希望后代永远不要忘记那段艰难岁月和勇敢的人。

这是一个暖心的故事,我们仿佛跟随他们回到了上个世纪80时代。那时的中国尚未富裕,人民朴实善良。

诸如张翠萍这样的普通人,战争年代主动投身到救国之中,不计较个人和自己小家庭的得失,在生活上吃尽苦楚,为整个民族的胜利无私付出,这种爱国主义平凡且伟大。

多年来,她从未将欠条公之于众,一是不想给政府添麻烦,也是希望儿子可以平静长大,张翠萍的信仰和情怀让今天所有人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