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7月10日晚,第41期企业史读书会在线上如期举行,本期读书会选读的3篇文章,其分别是戴一峰:《传统与现代: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变迁的再思考——以侨批局与银行关系为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陈凌:《非家族经理进入家族企业研究——以山西票号为例》,《管理世界》2010年第12期;杜恂诚,《1928—1937年中国的新设企业与政府投资》,《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另第42期读书会将于2024年9月5日(周四)晚上19:30召开(暑期暂停一个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高超群老师主持。本期读书会将继续选读采用历史学范式研究企业史的论文,继续探讨历史学方法论,敬请关注!

本次读书会由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史专业兰日旭教授主持,来自各高校的专家学者、硕博士生及企业界人士共50多人参与了本次读书会。

在导读环节,兰日旭老师简要地介绍了本期读书会选读的3篇文章,其分别是戴一峰:《传统与现代: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变迁的再思考——以侨批局与银行关系为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陈凌:《非家族经理进入家族企业研究——以山西票号为例》,《管理世界》2010年第12期;杜恂诚,《1928—1937年中国的新设企业与政府投资》,《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每篇文章都有明晰的问题意识、一手资料详实等特点,通过学习解读这三篇文章,大家探讨了一手资料、案例分析、大数据统计分析等研究手段,强调了理论与新材料的结合、历史个案研究的社会经济史价值以及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讨论了不同学科视角下历史学方法的应用,总结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在主讲环节,华东政法大学的王红曼老师讲解戴一峰老师的文章——《传统与现代: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变迁的再思考——以侨批局与银行关系为中心》,文章通过对特定时期侨批局与银行关系的分析,阐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详细介绍了随着时间推进,两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并借助了网络理论、经济制度学等多角度进行深入讨论,强调理论与新材料相结合、对过往理论进行对话和反思的重要性。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后夏青老师分享了陈凌老师的文章——《非家族经理进入家族企业研究——以山西票号为例》,文章通过对山西票号历史案例的研究,讨论了家族企业引入非家族经理人的利弊及困境,通过集体传记法探讨了非家族经理的行为动机和票号衰落的内在联系,最后讲述了集体传记法有助于历史学家避免以偏概全的结论,通过系统化的数据整理来探索历史进程中的关系和模式,但存在对理论素养高要求、数据可靠性、解读的片面性和主观性等问题。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2023级硕士研究生赵治洋学习分享了杜恂诚老师的文章——《1928—1937年中国的新设企业与政府投资》,文章从新设企业和政府投资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经济在1928-1936年十年间的发展情况,提供新设企业的统计成果,对这一时期政府对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企业的投资有一个基本全面的数量概念,文章的资料证据跨越时期长、内容完整、覆盖范围广,在系统梳理的资料中呈现出文章研究的问题,以史为主,史论结合。

在自由讨论环节,宁波大学的张跃老师作为杜恂诚老师的学生,为我们分享了杜老师在学术上的一些研究方法。杜老师注重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需求,对资料高度重视并进行严谨校对,通过大量统计工作进行数据分析来展开深入对话,体现了杜老师深刻的学术洞察力和不懈的研究精神,杜老师的学习态度和研究方法也一直激励着学生们不断前进。

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杨宏玉结合自己的论文鞍钢企业组织结构的变迁,提出如何通过分析历史个案的发展过程,总结升华出逻辑严谨的理论来论证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复杂作用的疑问。针对杨宏玉同学的疑问,王红曼老师表示需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在历史学研究强调文献回顾与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理论应用的差异,特别是将西方理论融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如现代化理论、制度经济学的应用等,此外,通过对特定的历史事件或者个案(如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金融网络)进行深入分析,不仅可以丰富历史学的研究内容,还能促进更广泛学科间的对话和理论发展。王老师指出在研究鞍钢的历史个案时,可以参考现代企业的问题如企业市场布局等,用网络理论、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等回溯过去的企业,以及参考当下反应国家经济安全的中央文件,然后回溯是否历史上也会出现相似的情形。对于这一问题林立强老师也提醒杨同学要注意管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同样重视个案研究以及从单一案例中提炼出普遍规律的可能性,并推荐了《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 艾森哈特论文集》。

太原科技大学的段志鹏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和杜恂诚老师文章中充实的资料,提出在做长时期历史数据的统计时,不可避免会出现数据缺失的情况,面对这种缺失,采取怎样的措施是合理的疑问。张跃老师回答道,数据缺失时首先根据需要统计时间的长短看缺失的数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其次杜老师通常采用平均值或者基于特定年份的经济情况进行估算,以及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来填补关键数据的缺失。

在总结环节,李玉老师认为戴一峰老师的文章在传统与现代的视角创新方面做的非常优秀,陈凌老师的文章运用了管理学的知识和群体传记的新研究方法,杜恂诚老师的文章具有非常广阔的视野,研究中国经济长时段的发展情况、大范围的国家事业,以及如何将金融抑制结合到企业史的研究中都是值得我们再思考的。历史学方法中问题意识十分重要,李玉老师认为企业史研究的历史学方法能找出回答历史的“历史问题”和反应一般规律的“公共问题”,在发现的问题中,需要注重问题的“容量”和“质量”,明确以“人”为本还是以“理”为本,既要注重“人同此心”也要注重“学同此理”。企业史的问题可分为“企业的问题、历史的问题和企业史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要分辨是企业主体还是企业人主体,强调案例既要有“体量”也要有“容量”,梳理好研究中的“显见”问题和“鲜见”问题,同时要分辨清楚“理论”与“理性”、“参考”与“参与”、“内与外”、“静与动”、“以点带面”与“以点代面”、“立意”与“立题”的概念。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注重文章的“材料”和“材质”,要在实证、验证、论证过程中进行巧妙的“设局”与“设问”、“开门”和“关门”。

林立强老师认为三篇文章虽都是以历史学方法进行研究,但由于三位作者分别在历史学院、管理学院以及经济学院任职,故呈现出来的结果不同,对我们总结历史学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帮助;其次三篇文章的问题意识都很强,且问题源于现实,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再者提出不少学者往往止步于学术综述阶段,需要向这三篇文章学习如何去进行深入的对话;最后讨论了质性研究方法如集体传记法和扎根理论的选择和应用,强调了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对于拓宽视野的重要性。

兰日旭老师表示,历史学研究是有方法的,本次读书会选取这三篇文章就是为了通过三个学科去探讨历史学研究方法,经济史和企业史研究都是以史料为中心的,如何合理的处理史料便是历史学方法的应用,如何将历史学方法运用在针对特定问题、整体融会贯通、或者实际解决问题中是我们需要一直思考改进的。完成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学会提炼问题,进行深度对话,其次是收集整理应用史料,在应用史料方面,这三篇文章各有特色,我们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体验其与历史学结合的侧重点,为我们对话问题、解决问题提供范例。

高超群老师对主讲及评议人的工作给予肯定,希望大家在探索企业史研究理路方面更上一层楼。

本次读书会历时两个半小时,于22时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