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车市维持增长势头,产销量均破3000万辆,可喜可贺。

然而在繁华背后,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依然没有显著的提升。尽管汽车行业总收入和总利润同比都在增长,但5.0%利润率依然远低于5.8%的整体工业利润率。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汽车行业在高基数下的产销较好,但由于利润来源变化,主要靠发洋财和高端豪华,其它大部分企业盈利下滑剧烈,部分企业生存压力加大。由于燃油车盈利,但萎缩较快;新能源车高增长,但亏损较大,矛盾压力较大。

去年一季度开始,史无前例的价格战在中国车市打响,覆盖40多个品牌,超过百余款车型,进一步导致了车企的利润下降。

2024年开年,价格战依然不停歇,阿维塔、特斯拉、零跑汽车、一汽丰田、哪吒汽车、欧拉、领克等多个汽车品牌开启大手笔的促销活动,新车型刚上市就推出大额优惠,还推出包括保险补贴、定金抵现等吸引消费者的限时活动。

除了摊薄车企的利润之外,价格战还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影响自主品牌高端化发展速度、燃油车价格体系崩塌等,这些连锁反应反过来进一步对利润造成冲击,形成恶性循环。

华创证券指出,油车的整车盈利表现更多受到产品竞争力/定价波动的影响。展望2024 年,由于传统油车、合资车量价压力均较大,其盈利表现展望并不乐观;对于电车来说,在定价层面,平均促销或产品定价提振1 万元/辆,其盈利变化显著。其它因素不变、定价整体上移3.1 万元,车企才可能实现盈亏平衡。

去年的2023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麦肯锡中国区汽车咨询业务负责人管鸣宇提出,从全球市场来看,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在全球汽车市场“蛋糕”中分得的利润却不到5%,与中国车市规模地位不匹配,中国车企盈利能力严重不足。羸弱的盈利能力不仅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更会阻碍车企打造长期、可持续竞争力。因此,汽车业务长期“失血”的局面必须尽快扭转,车企可以探索诸如成本导向设计、价值导向设计、高效率研发、核心技术栈控制点的识别及能力培养等多重手段,加速盈利能力建设。

再聚焦到零部件供应商,罗兰贝格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地缘政治冲突频繁、供应链持续波动、熟练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及融资成本增加,诸多不利因素使零部件供应商的盈利水平承压。零部件供应商的息税前利润率结构性地下滑近3个百分点,从大约7.5%下降至不到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