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想来,乾隆皇帝的这间小书房"三希堂",虽只有区区八平米的面积,却蕴含着太多的故事和传奇。走进去,仿佛就穿越时空,置身于两个多世纪前的皇家氛围之中。当年,乾隆是如何在这间狭小的空间里度过他的夜以继日?那镜中所映射出的,又是怎样一番沧桑的景象?我们不禁产生无穷的遐想......
一、珍奇之名,来历非凡
话说乾隆皇帝自小就好学不倦,对书画文物有着极大的兴趣。相传他六岁那年,就能默写《三字经》。及至长大,对古籍善本和历代名家墨宝越发痴迷。光是他的私人藏书,就高达四万八千余卷,堪称古今之最。
直到公元1746年,乾隆三十一岁那一年,他偶然得到了晋朝大书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帧珍贵墨迹。乾隆皇帝对此喜不自胜,亲自为之命名为"三希帖"。
这"三希帖"乃是王羲之一家三代的经典杰作。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快雪时晴帖》行草遒劲,气韵生动;儿子王献之素有"半身不过王"的美誉,他的《中秋帖》笔法刚健有力;孙子王珣的《伯远帖》则秾丽温雅,气度高华。三代人的书法风格虽有不同,却都堪称经典。
这三件国宝级的墨迹同时落入乾隆的怀抱,可想而知其喜悦之情!从此,乾隆更是废寝忘食,全身心沉浸于书画收藏的海洋。为了珍藏"三希帖",他在养心殿内修建了自己的私家书房,并亲自为之命名为"三希堂"。
于是,这间仅仅八平米的小书房开始了它的传奇历程。在这里,乾隆与"三希帖"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雕栏玲珑,外小内大
初看"三希堂",仅八平米的面积,实在不算宽敞。然而细细观赏,方知这间书房设计精巧,布局紧凑而不失庄重大气。
一踏入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楠木雕花隔扇,将室内一分为二。外间东西长210厘米,南北宽228厘米,面积仅4.8平方米,堪称"一间房子半间炕"。内室则更为狭小,只能容纳一两人。
这种里外分室的布局,乃是乾隆为了照应"中和"理念而有意设计。外间可供访客小坐,与乾隆把酒言欢;内室则是乾隆的私密空间,专供览书临帖之用。
置身室内,四面皆是雕栏玉砌,精雕细琢,气韵非凡。地面以青砖铺就,正中一方天井,可于夏日纳凉。靠墙一面巨大落地窗,能远眺御花园景色,也让阳光充足流泻而入。
窗台边,陈列着乾隆平日珍藏的古玩文房,分毫铺垫,井井有条。不远处便是一张书案,其上摆设着砚池笔架等书房必需。而在案几下方,则是一方宽阔的北方传统炕,乾隆经常就坐于其上,品读藏书。
再看窗边,有一面全身穿衣镜,高达两米有余,鎏金雕镌,气度逼人。相传这面镜子出自法国宫廷御用,曾用于路易十五的宫殿中。乾隆于康熙二十一年时就已收藏于后宫,至今仍保存完好。
正所谓"小中见大",这间仅仅八平方米的"三希堂",集中了中西工艺的巧夺天工之精华,富丽堂皇,确实不亚于宫中任何一间厅堂。置身于内,乾隆暮年时必定感慨万千......
三、寻古访今,穿越时空
进入三希堂,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1799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当年,这间狭小的书房已经停止了使用,一切陈设都保持着最后那天的原状。
想象一下,在1799年的某个夜晚,乾隆皇帝独自一人坐在书案旁,手执笔管,潸然泪下。他正在为《圆明园四十景诗钞》作最后的点睇。一旁的长案上,摆放着他最后一次临摹的"三希帖"墨宝。
四周一片肃静,只有油灯闪烁的火光,在他满是皱纹的面容上投射出无尽的沧桑。这位当年书法草圣、收藏大家,如今已是人生将终的垂暮老人。他不禁感慨万千,追忆起自己一生的峥嵘岁月。
那里回荡着他年少登基时,雄心万丈、矢志报国的宏愿;那里留存着他中年时期,御驾亲征、大败准噶尔的浩气;那里也映射出他暮年时,亲自起复圆明园的艰辛......
是啊,在这间狭小的书房里,就凝聚着乾隆六十多年传奇一生的点点滴滴。他穿针引线,夜夜匽厌于此,为的就是将自己一生的心血和毕生的心得,都浓缩在这里。
如今,时光飞逝,万事已成遗迹。这间书房中,恐怕只有那面镶嵌于墙上的全身镜,才见证了乾隆皇帝最后的容颜。那镜中的身影,曾经多么意气风发,如今却已是风烛残年、形销骨立啊!
正所谓"金镜能垂不朽"。或许,就是这面明镜,承载了乾隆皇帝最后的责任与担当,照见了他临终之际的无限感慨与凄凉......
四、坊间绯闻,种种猜测
自三希堂建成之后,乾隆皇帝就格外宠爱这间小书房,夙夜匪懈地潜心于此。由此,也在民间激起了无数猜测和口耳相传的故事。
有人说,乾隆常在三希堂呆到深夜,每每手执羽毫,泼墨狂书。第二天清晨,只见那间书房墙壁上到处是乾隆的潦草书法,青出于黄,几乎遍布每一寸空间。难道,这些字迹中另有隐情?
还有人传言,偶有宫女误入三希堂,只见一幅惊人景象:乾隆皇帝双袜打就,全身赤裸,正坐在书案前临摹"三希帖"。有宫女被责打数十,几乎遭了性命。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怪癖?
更有甚者,说乾隆经常整夜在书房中独自一人,双手合什,含冤冤露,口中念念有词。隔墙能听到诡异的声音,好似在行一种诡秘的仪式。莫非,乾隆在私下另有什么异类嗜好?
这"三希堂"自乾隆驾崩后,后世皇帝竟无一人敢踏足半步,仿佛这里蕴藏着某些灵异的禁忌。直到清末,这座狭小书房仍被牢牢封存,保持着最后一天的原貌。其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秘?
这些种种流言,虽然多有夸张和杜撰的成分,但也显示出当时社会对这座三希堂的神秘感和好奇心。时至今日,这间书房仍笼罩在一层迷雾之中,引发无穷遐思与猜测...
五、岁月沧桑,皇家馨香
乾隆驾崩之后,这间三希堂就被严加封锁,再无人涉足。一直到民国年间,才被重新打开,展示在世人面前。而至今为止,它依旧保持着1799年乾隆最后使用时的原貌。
走进三希堂,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檀香味。原来,当年乾隆为了延年益寿,常在书房内焚香助醒,所以这种浓郁的香气一直留存至今。
仔细打量墙上的彩绘,可见已然剥落、斑驳陈旧。而地面上的青砖,在二百多年的风吹雨打下,也满是龟裂。阳光从窗棂中倾泻而下,在室内勾勒出一道光影。
这座小小的书房,在历经了岁月的洗礼后,已显出了一股肃杀的庄重气息。当年乾隆在此挥毫泼墨、夜夜临帖的情景,如今只能成为遥不可及的传奇。
而那面高大的全身镜,依旧耸立在窗边,在阳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想必,倘若乾隆皇帝今日重现人世,站在镜前定会感慨万千。
回想往昔,当年他年富力强,一生经历过无数传奇事迹。现在,却是衰朽的模样,形容枯槁。他对着镜中的影像定要反复凝视,感慨人生百态,时光易老。
不过,当他低头细看,必将发现镜面上有一道道微小的裂痕。这是时光在镜面上留下的印记,饱经沧桑,却历尽艰辛而未损其风韵。
对于满清王朝最后一位富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帝王来说,这面裂镜岂不正是他晚节最好的注脚。未尽百年身,但已洞彻世间得失荣辱,了悟生死轮回之旨趣!
一切都已过去,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唯有在这间三希堂内,仿佛时光凝滞,皇家馨香仍在缭绕萦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