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陋巷,陋巷可亲。我居住的巷子,名为街(东后街),实为巷。蜗居陋巷,想让生活,一点一点慢下来、静下来,最好的方式是在书房坐下来,展卷读书。读好书。一本好书,是时间的沉淀,是心灵的良药。读书自由自在,不拘小节,乐在其中。读一本好书,足够慰平生。
为啥读书?清朝文人张英给出了答案,“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张英何许人物也?众所周知,历史上著名的“六尺巷”就出自张英之手。“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安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是流传甚广的《让墙诗》。
在陋巷,或和家人冬日,围炉煮雪茶,围炉一火,诉说家常;或携三两知己,对酒当歌,相饮笑谈,人生几何;或泡上一壶云雾茶,手执香茗,以茶雅志,以茶清心;或去巷邻于毅家看花。于毅院子里各种颜色的花,着实令人心醉。花开是有情,花落是无意。看过花,我甚至有了种花的冲动。日子绵绵如诗,清简如水。
《论语》中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圣哉回也。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颜回高尚品德的赞赏。
无独有偶。丰子恺先生在一篇《陋巷》散文中写道:我常怀疑那颓垣破壁的里面,也许隐居着今世的颜子。就中有一条巷,是我所认为陋巷的代表的。只要说起陋巷两字,我脑中会立刻浮出这巷的光景来。
陋巷入口处,北侧清一色是两层建筑旧楼。旧楼告诉人们这里有着更为悠长的岁月。
陋巷地理位置独一无二,东临李汝珍纪念馆、西临千年国清禅寺。出陋巷,一路游览一路朝拜。一个人驻足于东大街纪念馆,我依稀又看见了李汝珍跨越几百年的孑然青衫。在板浦,在如豆青灯下,清朝那位学富五车的、才耀千古的李汝珍完成了古典小说《镜花缘》。这是李汝珍先生为后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李汝珍客居板浦多少年,他一生的高光时刻都在板浦。伟哉,壮哉,李汝珍的名篇《镜花缘》,为千古所传颂,这对文人李汝珍而言,也算幸也······
倘若想聆听钟声,不曾见着寺庙,临巷便已听见国清禅寺那空灵渺远的钟声。一下两下,悠扬的钟声回荡在古老的板浦,仿佛穿越了板浦的历史时空。钟声听得透彻、通明。钟声记录一下,不是完全没有意思的。国清禅寺是名寺乃板浦古迹名胜风景中的一个重要分子,历经风雨千年,依旧巍然屹立。
也不知道从哪天起,陋巷摇身一变,成了贸易市场。每天甚是热闹,这种热闹,一日一日不间断。从早到晚,人来人往,吆喝声,赞叹声,咀嚼声,声声入耳,别有风情。做美食的生意人很多。譬如:卖雪糕的、卖肉夹馍的、卖麻团的、卖凉面的、卖麻辣烫的,滋味各异的小吃,应有尽有。
高七“肉夹馍”和朱凤维“四季麻辣烫”是生意中的佼佼者。高七,本名不详,因家中弟兄多,排名老七,故人称高七。高七制作肉夹馍,板浦无人能及。用本地一句歇后语:王立山他妈——高手(糕手)。说是馍,其实是饼。从油锅里炸过的馍,用刀划开,抹上酱,或夹肉,或夹辣条,或夹土豆丝,就着吃,美不胜收。馍香肉酥,肥而不腻,回味无穷。这两家店铺相似,皆是苍蝇小店。但生意却奇好。别小看店小,一天下来,效益可观。花香不在多,屋雅何须大。
每天或出、或入,总是多次要途经这条陋巷。途经时,我就喜欢慢慢地、缓缓地走,就像走亲戚,就像回家。低头不见抬头见,每次出入次数多了,我和大多数的小商小贩都熟悉了。彼此见到,热情地点头、微笑,打招呼。我偶尔会停住脚步,凑一凑热闹,学一学,他们如何做生意。有时闲下来,也会跟他们聊聊天,说说笑话。
也还是这条陋巷。夏天,有两位老嫚子(方言,即老阿姨)相互拉家常,大约八点这个时辰,主妇们买菜回来了,竹篮里无非是喜欢的肉、青菜之类,但豆丹是必不可少的,少了豆丹,不完美,餐桌上等于没了灵魂,尤其是来了客人,那是很扫兴的。无豆丹不欢。豆丹这道菜,最好配以辣椒丝,辣才更过瘾。这个时节,豆丹最受欢迎。豆丹时令菜,货值当时。反季节吃豆丹,反而不美。
曾见过吾乡,一老夫子,小啤酒杯一端,挟一筷豆丹菜,一边津津咀嚼有声,一边咪着眼拍案:“给我神仙也不换哦!”这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还时常浮现在我脑中。
我可以说一句大话,板浦人是“吃食户。”板浦人嗜好豆丹菜。豆丹菜,是板浦的一大特色。板浦人的日常生活,几乎每天离不开豆丹。板浦有俗语:“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豆丹。”反映出豆丹在板浦餐桌上的重要性。一年到头,板浦人到底擀了多少斤,吃了多少豆丹,没有人来计算,没有人考证。
说说讲讲,到了中午,陋巷有暗香浮动,这香味慢慢地袭人皮肤,袭人骨头。想不到豆丹,香得如此霸道。一碗豆丹,心通气爽,全身舒坦,美气得很。有了豆丹,大概忘了所谓的诗和远方。这就是小幸福,一种凡尘小市民的幸福。有时,幸福原来如此简单。
连高邮作家汪曾祺先生也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汪曾祺先生说得妙极,人间家常味道是最真。不得不由衷赞叹,还是汪先生活得有个性。在芸芸众生之中,像汪先生那样的洒脱者、活法者,不多见矣!
不识豆丹真滋味。这个本有着“豆丹之乡”之称的百家名镇板浦,于外乡人而言,陌生而神秘。外乡人时常感慨,为何烧不出板浦人烹调的那个味。究其缘由,其答案明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的水。何谓水?大道在水。以水为美。水不见其形,却闻其音,识其骨。水能载舟,亦能穿石,还能烧豆丹。
陋巷,既有人文情怀又具浓郁的风俗趣味。
住陋巷,是习见的物事,不值得炫耀的,可我一布衣认为,住陋巷颇有一番情趣。可以从容自在、可以风轻云淡,还可以读书、饮酒、品茶、看花、闻香。
套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一句,住陋巷,何陋之有?陋巷可亲。真的呢。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连云港板浦人。时常发表小文,偶尔获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