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将常遇春老婆打成肉酱?死后却又给他披"龙袍"?这一问题似乎蕴含了某种矛盾的困惑。一方面,流传甚广的野史传说描绘了朱元璋暴虐无道、手足亲情的一面;另一方面,史书则记载了他对忠勇爱将的厚爱有加。那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又是出于何种原因呢?
两面性格:温柔倔强并存
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性格犹如一把双刃利剑,锋芒毕露且棱角分明。他出身寒微,自幼就在苦难环境中打拼求存,饱尝了人生的艰辛与磨难。家贫如洗,年少时期便沦为佃户,操劳力作谋生。后来离家闯荡,靠打杂卖力挣扎度日。命运无情,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使得朱元璋从此再无亲人眷属。身无分文又无依无靠,朱元璋只能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般到处漂泊。
穷困潦倒、孤苦无依的童年经历,在朱元璋的性格中铸就了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一面。他咬牙坚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靠着这股子倔强的劲头,朱元璋最终靠打仗为生,一步步在军旅生涯中打拼出头。及至元朝王室覆灭,朱元璋终于成就了一代新的王朝,创建了大明帝国。这番求生不得不求生、破釜沉舟的艰苦奋斗历程,使他对权力如饥似渴、谄身未已。一旦翻身做主,朱元璋便极尽疯狂般维护自己的权威,对敢于挑战自己权力者加以严惩。
但朱元璋并非完全是个暴虐无理的独裁者,他也有着温和体恤的一面。出身农家,朱元璋对老百姓的疾苦有着天然的同理心。上位后,他积极推行一系列利民政策,减轻赋役、鼓励农桑、宽民囚徒。在他的施政手腕下,民力得以恢复,国家渐趋昌盛,可谓是民心所向。
对待两种异性的态度差异
朱元璋作为一代帝王,对待妃嫔与其他普通女眷的态度存在着巨大差异。在熙熙攘攘的宫阙中,娇滴滴的嫔妃们被宠爱有加,朱元璋对她们体贴入微、呵护备至。每逢佳节临朝,必有丰厚的赏赐以示。他们的起居饮食都被精心照料,连一件衣裳也绣着金线花纹,足见朱元璋对妃嫔的溺爱无度。
然而,对于那些地位卑微的侍女和普通女眷们,朱元璋却往往采取了极端严厉的手段。在他的治理之下,宫中女眷被当作一种特殊的"人口",受到了与妃嫔完全不同的待遇。她们被束之高阁,备受监视,稍有过错便会受到毒打的惩治。甚至有的女眷在未经朱元璋的准许便生育后代,竟遭到了被活活打死的可怕下场。
这种对妃嫔与其他女眷如此不同的待遇体现了朱元璋对于等级森严的重视。在他的眼中,妃嫔属于皇家贵胄,理应享有崇高的地位;而那些侍女和普通女眷则低贱不堪,即便是一个婴孩也理应受到惩戒。朱元璋在妃嫔和女眷之间划定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等级界限,这正是他"爱卿惮友"的性格在女性身上的一个完美印证。
常遇春的妻子蓝氏便是朱元璋疏远的对象之一。出身世家,蓝氏原本应属于朱元璋器重的阶层。但她因嫉妒多疑、骄横跋扈的性子而使朱元璋越发厌恶。朱元璋认为蓝氏不堪大用,甚至危及了骁勇善战的常遇春之命运。于是,蓝氏不得宠眷,反倒饱受朱元璋的恶意。直至后来,围绕着蓝氏的一系列事端更是激怒了朱元璋,促使他对蓝氏采取了残酷的惩戒手段。
传说中残酷杀妻的原因
据流传已久的野史传说,朱元璋之所以会对常遇春的妻子蓝氏加以严惩,乃是由于一系列恩怨纠葛所致。
话说当年朱元璋为了使忠勇爱将常遇春后继有人,特意从宫中遴选了两名容貌出众的侍女,派人护送至常遇春府中,希冀常遇春能与她们重睽佳偶,留下香火。谁知这一美意却惹怒了嫉妒心切、性情暴躁的蓝氏。蓝氏不听劝阻,对两名侍女百般羞辱,最终竟将她们的手脚尽数砍断,险些要了两条年轻姑娘的性命。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作为一代明君,朱元璋自视甚高,岂能容忍他的赏赐遭到如此蔑视?他立刻召见了常遇春,盘问此事的原委。常遇春诚惶诚恐,只得如实相告。朱元璋闻言大怒,当即命人将蓝氏捉拿,准备亲自惩处。
蓝氏被押解至御前时,仍然头戴高高的首饰,神态傲慢。她理直气壮地质问朱元璋为何对她加以如此羞辱,理应将两名侍女绳之以法。朱元璋虽然愤怒,却也难免对蓝氏的胆气暗自敬佩。但礼法森严的他,终究无法容忍蓝氏不恭之罪,遂亲自动手,将蓝氏生生打成了血肉模糊的肉酱。
常遇春目睹此惨状,吓得五体投地,生怕朱元璋的怒火一时未消,竟会对他也不客气。朱元璋见状,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实在太过极端,不由得冷静下来。他安抚常遇春勿惧,并许诺日后必定重新为他择偶,以补偿此番罪过。常遇春这才松了一口气,暗自庆幸终于逃过了一劫。
死后龙袍加身的原因
常遇春一生忠勇无比,可谓是朱元璋赖以创业的重要元勋。在朱元璋取得天下之前,常遇春与他并驾齐驱,屡立战功。及至建立大明王朝,常遇春亦是出将入相,一路扶助朱元璋巩固国势。
常遇春的军功赫赫,首先便是在靖难役中冲锋陷阵、力挽狂澜。当年北京陷落,明太祖朱元璋被俘虏之际,正是常遇春带兵急攻直捣敌巢,迫使元军惶惶出逃。于是朱元璋从狭路逢生,获救出狱。此后常遇春屡立奇功,无不赢得朱元璋的倚重。
常遇春不仅勇武过人,而且机智过人。在征伐战火持续不断的年代,他总能随机应变、周旋于各路军阀之间。时而牵制各路军阀,以消弭矛盾;时而召唤各路势力,联手对敌。在常遇春的周旋谋略之下,大明版图从燕云十六州逐步扩展至天下,将整片疆土尽数统一。
常遇春亦擅长用兵,每每策略精妙、布局精当。大军开拔之时,他必定将全军戎装一一检阅,稍有疏漏便督促整治。战事一役,常遇春更是临陈制驭,指挥若定。他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况中洞见先机,从容部署各军种的进攻节奏。在常遇春的指挥之下,大军攻守自如、游刃有余,因而屡建奇功。
除了军事方面的杰出功勋,常遇春亦是位睿智之臣。他总是能为朱元璋的治国理政提供中肯的谏言箴规。不论是选贤与能、纳谏纳赂,亦或是民力经济、礼制法度,常遇春无不建言获采纳。他确实是朱元璋的贤辅良臣,主谋着大明开国之后一系列的治理政绩。
两种态度的分析与解读
朱元璋对于常遇春妻子蓝氏的屠戮,看似残暴无情,但实则源于他对等级观念的极端坚持。在朱元璋的眼中,蓝氏虽为世家出身,但终究不及宠妃嫔御的地位尊贵。蓝氏糗践了朱元璋的恩赐,等同于对皇权的挑衅,这是朱元璋万万无法容忍的。因此,蓝氏遭受了如此惨烈的惩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朱元璋对常遇春的宠信有加。常遇春乃是朱元璋赖以创业的臣僚,其军功赫赫,可谓建立大明王朝的重要功臣。在朱元璋的眼里,常遇春是极其宝贵的人才,理应予以优渥的恩宠。因此,尽管常遇春妻子的行为激怒了朱元璋,但常遇春本人依然得到了皇恩的厚爱。
这种对不同阶层人物态度迥异的做法,正是朱元璋"爱卿惮友"个性的真实写照。他对忠勇有为者大加优渥;但对那些罪过的寻常百姓,则毫不留情,甚至手段狠辣。这既是朱元璋个人性格使然,也折射出明朝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朱元璋临终之际,竟然将朝服龙袍赐予了早已故去的常遇春。这一舍命之典礼性的最高礼遇,似乎与朱元璋曾对常遇春妻子的杀戮行为有些矛盾和反差。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出于朱元璋对功绩的最终认可和肯定。常遇春一生忠勇干城,为朱氏王朝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因此,尽管曾在蓝氏之事上加以重惩,但朱元璋终究还是慧眼识珠,对常遇春一片赤诚之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