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译者献辞。”

在罗曼·罗兰笔下,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像是一阙《命运交响曲》,跌宕起伏而又充满力量。

对于克利斯朵夫,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斗争,……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

因为从不屈服,每次经历绝望的深渊后,他总能坚持到看见黎明的曙光。

01—饿肚子的童年,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

在少年时代,他就知晓了自己英勇的受难与战斗的命运。——罗曼·罗兰

克利斯朵夫有着悲惨的童年,他那身强力壮的乐师父亲,在本应该发奋用功的年纪,却任由自己往下坡路上滚,给别人把位置占了去。他酗酒如命,根本无力养家。

身为厨娘的母亲,再怎么含辛茹苦,赚的钱屈指可数。

克利斯朵夫4岁开始,就在父亲的暴力监管下开始学习音乐。

11岁时,他就开始通过兼职教授钢琴来赚取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但还是常常入不敷出。

很多时候,他们只能靠吃煮熟的土豆充饥,即便如此,也还是吃不饱。

克利斯朵夫是个懂事的孩子,总是假装自己吃饱了,把食物让给弟弟们。被做同样事情的妈妈发现后,两人抱头痛哭。

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 《吃土豆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 《吃土豆的人》

贫穷带来的不仅有因饥饿而剧痛的胃,还有数不清的屈辱。

在与母亲雇主孩子的冲突中,克利斯朵夫被欺负了,可母亲为了不失去工作,非但没有帮他主持公道,还当众打了他,让他去给欺负他的人道歉。那是他第一次品尝到“受制于人”的苦涩。

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本来应该保护自己的母亲,却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在儿童时期发现别人的恶,会以为全世界都在迫害他,没有一点儿依靠。

他那时还太小,无力发现母亲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与他为敌”的痛苦与隐忍。

别人欺负他,他会毫不犹豫地反击。可母亲委屈他,他只好拼命地哭,表示反抗。这个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在每一次斗争中,他都尽可能的反抗,直到用尽力气,然后翻篇过去。

他在艰难的日子里寻找爱和希望的影子,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母亲的拥抱、祖父的微笑、天际流动的光、闪耀的星辰、鸟语虫鸣、风的呜咽、咿咿呀呀的门……,无处不在的美,在他心里回响。

他还那么小,每次哭过之后,擦干眼泪看看月亮,总觉得一切都那么美好,平凡平静的事物之下孕育着多少生命与惊喜啊!

在他的目光里,莱茵河在屋下奔流,它好像对未来很有把握,什么都拦不住它,不分阴晴昼夜,不问悲喜。一切仿佛跟它毫不相干,怡然自得地穿过草原,抚着柳枝,在细小晶莹的石子上流过,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克利斯朵夫在附近的一家豪宅教钢琴时,和他年纪相仿的学生米娜之间互生好感,在遭到米娜母亲的奚落后愤然离开。

与此同时,父亲去世了。

父亲的死亡让他第一次对生与死有了深入的体会,以至于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一想到自己将来也会死,也就不害怕活着了。

02—呕心创作的作品不被认可,偶像坍塌

他在东一堆西一堆的客人中徘徊,到处格格不入。——罗曼·罗兰

在艰难的岁月里,克利斯朵夫跌跌撞撞地长大了。

他用辛苦赚钱得来的面包,养活着全家人。两个兄弟一边吃着他赚来的面包,一边假意和他拥抱,又偷偷地笑他的傻。他不小心听到后,恨得牙痒痒,提起拳头揍他们,可很快,他又会原谅他们。

在爱情中,他怀着一颗真挚的心,去奉献自己热烈的爱,却屡屡受挫。

虽然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崭露头角,但他的艺术道路并不平坦。

他的艺术追求与当时主流社会的价值观相悖,作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被大众所接受,遭到批评和嘲笑是家常便饭。

他厌恶浮华和虚伪,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丑恶深感厌倦。而且,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无意间给自己招来了很多敌人。

由于树敌太多,业界的疯狂攻击,让他完全孤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挣扎的时候,黑夜里突然闪电似的出现幼时偶像阿斯莱的形象,他指望着在自己心目中像神一样的阿斯莱那里,听到一点儿鼓励的话,使自己有力量继续那“毫无收获但又不可避免的斗争。”

他抱着所有的希望去找他,看到的只是一双暗淡的眼睛,一个肥胖庸俗的人,得到的只有冷嘲热讽。

眼前的这个人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克利斯朵夫觉得“即便自己为他死也甘心”的青年了,沦为克利斯朵夫厌恶的群体中的一员,音乐对他而言只是一个追名逐利的工具。

阿斯莱告诉克利斯朵夫,“你早晚也会变成我的样子”。

还有什么事情比在一个你素来敬爱的人口中,说出这样的话,更让人难堪、绝望的吗?

如果克利斯朵夫屈服了,那世界上就多了一个阿斯莱一样的庸才。

对于真正好的作品,有时候需要一些时间,大家才会发现好在哪里。但可怕的是,没有人知道这个时间会是多久,也许三两年,也许三百二百年。

从阿斯莱家里出来,克利斯朵夫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该去找谁,仿佛这个世界上还剩下他一个人。

他决不愿意就此听天由命,他还没到安眠的时间,还得继续活下去……

破屋偏逢连夜雨,他因为打抱不平,对欺压村民们的军官动了手,被通缉。他不得不告别年迈的母亲和她的眼泪,流亡法国。

03—至交死亡,陷入精神危机

在巴黎的日子很艰辛,克利斯朵夫在巴黎依然不受欢迎。

那时候的巴黎,各种庸俗思想盛行,人人以新思潮为荣,但人人都没有新思想、而且不喜欢真正的新思想。大家只不过在标新立异、彰显自己而已。更有一些人顺便以“新思潮”为挡箭牌,释放自己下流的欲望。

假作真时真亦假。在这种大环境下,真正有新想法、诚挚创作的克利斯朵夫像是一个异类。

说谎的人向来喜欢嘲笑诚实的人,以证明自己说的是真话。

那些人自然看不惯克利斯朵夫。

但他依旧在孤军奋战,坚守着心中那些美好的、有生命力的东西!

不久,在人群中看到一张喜欢的脸,穿越千山万水也要冲过去的克利斯朵夫,在巴黎找到了知己——奥里维。

两人性格差距很大,比起鲁莽直率、暴风骤雨性格的克利斯朵夫,奥里维性格内敛安静、敏感细腻、很容易脸红,但他对克利斯朵夫的音乐有着深刻的理解,这种心理层面的共鸣,让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为知己。

在巴黎,克利斯朵夫与奥里维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他们志同道合,彼此鼓励,共同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奥里维帮助克利斯朵夫适应新的环境,并鼓励他继续创作。两人的关系中充满了理解、信任和默契,使得他们能够在艺术和生活中互相扶持。

不幸的是,在几年后的一次示威游行中,奥里维为了救一个孩子,死于军警的乱刀之下,克利斯朵夫出于自卫打死了警察,不得不逃亡瑞士。

此后的一段时光,克利斯朵夫曾一度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自我怀疑之中。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奥里维的离世,让一向坚强的克利斯朵夫像是被什么无形的东西抽去了力气,跌入了一片前所未有的黑暗深渊,心灵之光似乎在那一刻熄灭。得而复失简直让人活不下去!

克利斯朵夫像游魂一样,几个小时坐在桌子的一角,几乎连痛苦的力量也没有了。他对什么都厌恶,只求静默,只求黑暗。

他拼命强迫自己工作,可工作让他受不了。他找不到工作的意义。既然一切最终都要归于虚无,那工作有什么用,创作又有何意义?

他想勉强自己走出去,和生活建立联系。可是总觉得没劲儿。

他躲到山中的一户农家,在大自然中疗救心灵创伤,苦苦熬着,一直坚持到痛苦和疲惫慢慢撤退,音乐创作激情重新被点燃。

当克利斯朵夫跨过悲伤与疑惑,重新上路的时候,他的脚步比以前更稳健了。

在秋天即将来临的时候,一个音乐评论家找到克利斯朵夫,带来他已经享誉欧洲的消息。

但克利斯朵夫早已不把荣誉放在心上,他的创作已经超越了过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与世界抗争了那么久,最终达成和解。穿过长长的荆棘路,他触摸到了渴望已久的桂冠。

他的情感、思想升华了,带着喜悦和自由,进入了一个之前从未触碰过、不曾想到过的神圣境界!

“当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人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在绝望中重生!——译者献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文中配图为不同年龄的贝多芬画像,他是克利斯朵夫的原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