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是哲学著作,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王阳明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摘自《传习录·卷中·答陆原静书》
解释:识得心中的良知,真诚、善良是我的天性,因此我必定要依着我的天性去行事,才是最自然而然、恰到好处的状态。
感悟:我们在瞬间开悟的一念之间,我们能够认清自己内心的良知和真诚,便能达到最自然而然、恰到好处的状态。
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
摘自《传习录·卷上·徐爱录》
解释:再比如知道痛,一定是经历痛了,才知道痛。
感悟:只有真正经历了,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痛苦,正如别人的痛你不理解,是你不能设身处地的感受别人的痛苦,不能做到感同身受。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摘自《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
解释:求知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求知的完成。
感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以知为指导,行才能行之有效,圣人的学问只有一个功夫,知和行不可以分开看作两样事情,在王阳明的哲学中,知与行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
持志如心痛。
一心在痛,人安有工夫说闲语,管闲事。
摘自《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
解释:保持自己的志向,就如同心脏在疼痛,注意力都被这种疼痛吸引了,哪里有空闲说无意义的话和管无意义的事。
感悟:专注志向,你的志向不变,就会指引自己前行,不会被外物所扰,不会偏差。这不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目标的专注和执着追求,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不断前行。
-5-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摘自《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
解释:骄傲自大是人生中最大的毛病,它足以影响你的人生。
感悟:骄傲容易使人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不思进取,容易满足现状、停步不前,骄傲自满的人往往因为一点成就而沾沾自喜,忽视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可能导致其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影响进步。告诫人们应该谦虚谨慎,秉持“无我”之心。
-6-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摘自《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
解释:每个人认识的世界,就是心灵体验的一切。
感悟:人去认识世界,就是用心去体验世界的一切,心灵的感知范围,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们的内心决定了我们能够触及的边界。一个内心狭隘、目光短浅的人,他的世界往往也会受到限制,只能在一个小圈子里徘徊。
-7-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
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摘自《传习录·卷下·门人陈九川录》
解释: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感悟:凡事少指责他人,反求诸己。
-8-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摘自《传习录·卷下·右南大吉录》
解释:传授知识不追求数量与速度,只以使人精通与熟练掌握为贵。
感悟:重视知识质量、注重读书方法,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精华的选择,而不是仅仅追求数量。
-9-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摘自《传习录·卷下·门人陈九川录》
解释: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是凡人不肯修。
-10-
未有知而不行者。
摘自《传习录·卷上·徐爱录》
解释:没有知道而不去做的人。
感悟: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行是知的实践和体现。
-11-
与朋友论学,
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摘自《传习录·卷下·门人陈九川录》
解释:和朋友一起探讨学问,应该委曲谦让,宽厚待人。
感悟:探讨学问应该保持一种宽容、谦虚的态度。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2-
心即理也。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不须外面添一分。
摘自《传习录·卷上·徐爱录》
解释:心即理也,此心没有被私欲遮蔽,就是天理,不需要从外面添加一分一毫。
感悟:心学的观点认为理在心中,至阳明先生确立并发展成儒家新的高峰,无人超越。
-13-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摘自《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省曾录》
解释:你没有看到这朵花时,这朵花和你都处于寂静无人知的状态;当你来看这朵花时,此刻这朵花的明媚就生动地展现在你的眼前。
感悟:此花原本在你心中,只是未见时归于寂灭,见到时焕发生机,此花从来不曾独立于你心外。
-14-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摘自《传习录·卷上·徐爱录》
解释:只知道而做不到,只是因为不是真正的知道。
感悟: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够真正产生价值。
-15-
至善是心之本体。
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摘自《传习录·卷上·徐爱录》
解释: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并达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当然了,至善并未与具体事物相脱离。
-16-
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
摘自《传习录·卷上·徐爱录》
解释:到具体事物中寻求至善,如此就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了。
-17-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摘自《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
解释:谦虚是一切善事的基础,骄傲是一切恶事的根源。
感悟: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摘自《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
解释:真知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不实践就不能称为真知。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
摘自《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
解释:教育不可局限于一个方面。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摘自《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
解释:种植树木的人一定要重视培育树木的根系,只有根深才能树大叶茂;修养品德的人一定要重视培养自己的心性,因为心性是品德修养的根基。
-21-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方其根芽,犹未有干。
及其有干,尚未有枝。
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
摘自《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
解释:立志用功和种树一样,正当它生根发芽的时候,是没有树干的;长成了树干,还没有枝条;长出树枝后才长叶,长叶以后才能开花。
-22-
为学大病在好名。
摘自《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
解释:做学问最大的弊病就在于贪慕虚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