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达)上世纪90年代儿子在未上幼儿园之前,一直由家住中华路与圣林街交叉口的曲夫人看护,每次去她家中接送孩子,都要走过一条长十几米的斜坡进入室内,感觉室内比中华路要低了1米左右。询其原因,该家主人在市教育局公干的曲广生先生告诉我: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7051”人防工程时,挖出来的残土没完全运走而直接填埋,才导致路面高于周围的房屋,位于圣林街口的小碉堡,也是那个时期的产物,中华路下的防空洞从文化宫一直延伸到北山……

(牡丹江铁路机务段内的碉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牡丹江铁路机务段内的碉堡)

备战的号角

备战的号角

1969年3月2日,珍宝岛上的枪声宣告了中苏边境紧张局势的升级。地处我国东北“反修防修”最前沿的牡丹江市人民面对外部势力的挑衅与威胁,展现出了不屈的决心,加强国防和人防建设,誓守家园的和平与安宁。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甚至是核战争的威胁,“7051”人防工程应运而生。

从1970年5月1日开始,牡丹江市“7051”人防工程建设便在市区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这座城市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决心,投身于这场全民参与的宏大战备工程建设当中。从繁华的工人文化宫到宁静的北山脚下,一条长达5千米的地下主干工程,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在城市心脏正被挖掘。

(位于桥北中华路的原伪满省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桥北中华路的原伪满省政府)

这条主干线工程,不仅在设计上兼顾了实用性与安全性,更在细节上体现了人性化的考量。拱高3至4米,低于地面2.5米的地下空间内,办公室、会议室、锅炉房等设施一应俱全。在文化宫、火车站、牡纺等关键部位,皆建有规模较大的地下构筑,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避难所。地下通道全部采用36伏安全电压供电。

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4个城区分别成立了工程会战分指挥部,对各支干道和支撑点工程建设予以具体的指导。各工矿、企业、学校、商店、街道等单位,也积极构筑本单位的隐蔽工程。

依据设计要求,人防工程的不同地段分别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砖混、毛石砌筑等三种构筑结构。为确保战备工程所需物资的充足供应,牡丹江市人民更是展现出了自力更生的精神。通过兴办“小三厂”(水泥、红砖、采石),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保障。

(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全市先后兴办水泥厂11处,砖厂11处,采石厂10处。据不完全统计,“7051”工程总共消耗毛石3万立方米、水泥1.5万吨,红砖500万块,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各企事业分头施工,缺乏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多方面的原因,也曾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人身伤亡事故。

如牡丹江电业局开挖的工程区域位于平安街北侧的西小太平路,一次性出工300余人,因施工区域下方都是黄沙,施工进度神速,带去的推土机、汽车等大型施工机械都未发挥作用。

而个别管理不善的作业面,施工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我同事小纯的父亲即在施工中,被高处突然落下的石块砸中头部,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不仅是个人的巨大损失,也是对整个工程的警示。

(当年的牡丹江二中教师连日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的牡丹江二中教师连日胜)

出生于1940年的连曰胜,是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退休教师。他曾向笔者讲述过在二中挖战壕的故事:1970年5月,“备战备荒”成为二中的中心任务。学校的防空壕由大门延伸到操场、植物园。刚开春天寒地冻,每挖一锹,都费很大力气。为了抢进度,大家日夜奋战,有的同学手脚都冻坏了。刘汉校长也同我们班在楼门前一起劳动,因不慎摔进壕沟断了腿,休养了好几个月。挖防空洞时,遇到难“啃”的地方就用土炸药爆破,由工宣队师傅引爆,有一次把二中的校门都炸坏了……

宏伟的工程

宏伟的工程

197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备方针,不仅成为中共中央文件的正式内容,更标志着中国国防和人防建设的理论战略提升至一个新高度。在牡丹江市,“深挖洞”作为关键战略方针,指导着人防工程的全面展开。

(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市人防办、电业局、牡纺、桦林橡胶厂等12个单位结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建成了战备知识青年点。19处战备点全部解决了道路、桥涵、水源、电源以及通信线路等生产生活供应配套工程建设。

1974年4月,全国大连战备会议结束后,本市根据“打防结合”“人防城防结合”的原则,继续有条不紊地推进人防建设。1975年,工程建设模式由单一的会战形式朝着专群结合的方向转变。一部分单位在市内开展会战,另一部分单位则组成专业队伍在近郊山区投身战备建设。据统计,先后有电业局、交通局、机械局、化工局、牡纺、桦林橡胶厂等29个单位,组成人防工程专业队伍1000余人,常年吃住于山上。在市区东、西、北近郊的山中,开凿出几十条具备永久性、能打能防的坑道。

在技术部门的指导下,防空工事不仅联片成网,内外相互依存,而且具备了防火、防水、防原子、防化学武器攻击的强大功能。

经过建设者的不懈奋战数年后,牡丹江市的地下通道纵横交错、宽敞坚固、设施完备,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能打能防的地下长城。数万平方米的应急性防空掩体,也为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神秘的地下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秘的地下长城)

在人防工程建设的同时,“地下工厂”还开启了土武器的试制和生产工作,生产出手榴弹、信号弹等多样化的土武器。

牡丹江二中的王一鹤是化学组教师,校革委会决定让他负责研发土炸药、土火箭,“兵工厂”就设在二中的东边植物园北侧,临近公园。王老师和几位化学老师研制的“小火箭”,在操场上试验成功,训练用的纸手榴弹也研制成功。

从农村锅灶里的草木灰中,可提炼出用于制作炸药的硝酸钾。王一鹤带领全班同学到铁岭镇东边的大磖子村去收集,没料到一位张姓同学刚进农家院,就被主人家的大黑狗狠狠咬了一口,痛得直叫。尽管困难重重,同学们还是坚持每天下乡,将搜集到的草木灰送到“兵工厂”,为制作土炸药做贡献……

历史与未来的交汇

历史与未来的交汇

回首过去,半个世纪前的牡丹江市“7051”人防工程的建设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见证了牡丹江人民在危难时刻的坚韧与不屈,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保卫家园时的众志成城。无论未来国际形势如何变幻莫测,牡丹江市必将继续秉承“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持之以恒地加强人防工程建设与科学管理,为捍卫和平和安宁贡献全部的力量。

(太平路原电业局大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路原电业局大楼)

前几天,与从小在解放路电业宿舍长大的“二老虎”微信时,他无意中告诉我:小时候,拿着一卷油毡纸当火把,和一群电业的顽皮孩子在西小太平路下的防空洞探险的情景……

这也令我忽然联想到:自己在火车站前的电业大楼(现红旗医院眼科)工作了十多年,一直搞不清楚大楼西侧的地基,为何要低于西小太平路近一米?现在终于恍然大悟,那也是“7051”工程的结果啊!

值得关注的相关链接:

值得关注的相关链接:

牡丹江市区的崛起与江南岸乜河古镇的传奇变迁

值得细说的城市记忆密码:伪满牡丹江市满洲铁路医院

话说牡丹江市南湖公园内的苏联红军纪念碑

渐渐被遗忘的海浪桥,从日寇修建到红色符号

牡丹江市北山烈士纪念碑设计始末

大庆路碾子沟工业区:创造于火红年代的牡丹江市地方工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