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
照镜子
□卢江良
镜子,是一种表面光滑且具有反射光线能力的物品。古今中外,用不少材质替代或制作过镜子,如水、石、瓦、金、银、水晶、铜、玻璃等,不一而足。现代的镜子,基本上用玻璃制作,分为平面镜与曲面镜两大类,后一类,因不在本次讨论之列,暂且不说,咱们就说平面镜吧,它目前普遍被人们用来日常的“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照镜子”。
照镜子,最直接的用处,除了帮助人们观察仪容仪表和衣着装扮,发现瑕疵,并及时整理修饰,还可以通过观察脸上的“蛛丝马迹”,及时发现疾病的征兆。同时,对于超重者和肥胖者,能促使他们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降低体重、减少焦虑和对身体的不满,提高自我意识。所以,照镜子不仅是一种自我整理的行为,也是一种健康管理的方式。
不过,上述只从照镜子的“面”上而言,倘若细究其“里”,具有更深的含义:一方面可查找自身的“闪光点”,加强个人自信心,这不仅能在生活和工作上充满正能量,而且还能将自己的潜力最大化,树立起明确的目标,坚定地向前进;另一方面,可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困难和不足,通过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弥补不足,使自我不断臻于至善至美之境界。
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中,就收录了这么一则案例: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有次,他问妻子,自己与齐国美男徐公比谁漂亮?妻子说他漂亮多了。他又问了小妾和客人,均说徐公不如他。但他见到徐公,经过比对后,觉得自己不如他;再照镜子端详,发现更是相差甚远。于是,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显然,邹忌通过“照镜子”这种方式,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暮寝而思之”,悟出了“直言不易”的道理。而在这个方面,唐太宗李世民的“认识”,似乎更深化了一层:“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创新性地提出以“史”与“人”为镜,把“照镜子”提高到了“了解国家兴亡”和“发现自己对错”的高度。
正因唐太宗“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经过其二十多年的奋斗,终于奠下了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对此,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赞叹道:“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台湾作家柏杨更是盛誉:“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然而,事物总具有多面性,“照镜子”也不排除存在负面影响。譬如,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长诗《变形记》中,有一个全希腊最俊美的男子,叫“纳西索斯”。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池塘边,俯身鞠水时,见到了自己的倒影,不知道就是本人,便疯狂地爱上了“他”,并且难以自拔。终于,有一次,他在赴水求欢时,溺水而亡。在这个神话里,那一塘池水无疑就是“镜子”,纳西索斯最终“照死”了自己。
类似的案例,并不鲜见。乾隆执政前期,使清王朝快速发展,进入了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康乾盛世”。可执政后期,他自诩为“十全老人”,认为此前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六位寿登古稀的皇帝,其业绩都不及自己。从此,大权独揽、好大喜功、奢侈无度、喜谀厌谏,使得整个清王朝迅速转衰,以致于后人评定:对近代中国被动挨打局面的形成,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上两个案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细想之下,可谓如出一辙,要说区别,无非前者以“水”为镜,后者以“史”为镜。由此可见,“照镜子”也并非易事,“照”正了,果然可以“自我整理”和“健康管理”,甚至还能成就一个国家的百年盛世;可“照”反了,后果也极为严重,轻则丢掉性命,重则让一个国家趋于衰败之中。而这一切,往往取决于照镜者的心态。
2024.7.29于杭州
卢江良:凭着良知孤独写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众号: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腾讯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