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蕴无常。受就是领纳各种不同境界以后,就会产生苦、乐、不苦不乐这三种觉受。在人们的认知里会觉得:苦就是苦,乐就是乐,不苦不乐就是不苦不乐。但是在世间实际上,都不是纯苦纯乐,纯不苦不乐;而是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乐中有不苦不乐,不苦不乐中有苦有乐。

首先苦中有乐。譬如吃苦瓜、喝苦茶,当吃第一口的时候,刚接触的当下这个苦味出现;但是当他吞到喉咙的时候,后面尾劲的那个甘,那个甘苦就出现了。就是说,它有乐的部分,也有苦的部分。喝苦茶也是一样。苦的食物为什么有人喜欢?因为在苦当中,有让你觉得甘甜的部分,也就是乐受的部分,这是感官方面的。从心态来讲。譬如一个受伤或者生病的人,当快好的时候,他心中充满了希望;这时虽然还有伤痛还会苦,但是因为伤痛快好了,所以生出了乐。就是人们对某一件事产生了希望,而且希望慢慢在实现的当中,就会产生快乐,虽然他仍在受苦当中。从心态方面来看是苦中有乐,从感官方面来看也是苦中有乐。

其次乐中有苦。乐中有苦,是我们对这事情有期待,当事情的发展不符合期待时,苦就出现。譬如一个很喜欢美食的人,听说一家餐厅很有名,就去这家店里吃,但是他很挑剔,品尝以后,觉得有落差并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心里就有苦出现。也就是说,虽然美食很好吃,但是因为不符合自己期待,所以在乐中就有苦了。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譬如按摩刚开始的时候,是苦多于乐,苦中有乐;但是按摩久了以后,他已经接受了这个苦受,这时对于按摩的乐就出现了,这是属于乐中有苦。所以,按摩当中有苦有乐。一个人虽然有乐,但是这个快乐,在将要失去的时候,苦就会出现。譬如有人赚了一百万,好高兴啊!但是这钱在慢慢失去的当中,他的苦就会开始出现。这个乐没办法维持,当乐出现的时候,苦其实已经出现了,只是他没有感觉。所以,在乐当中仍然存在着苦,它是相对的。在受乐中,有时候必须付出努力。譬如开小吃店客人越多当然越好,因为收入增多。但是,必须忍受在烟熏火燎,汗流浃背中工作,虽然有乐,但是仍然有苦,在苦当中仍然有乐,苦乐是夹杂的,乐中有苦、苦中有乐。同一件事情都是这样。

再次不苦不乐。一个人在接受苦的当中,受苦的习惯已经养成,譬如车祸要需三个月才会痊愈,在痊愈的过程当中,会经常忘记“我发生车祸”这个苦,因为受苦的习惯已经养成,就会处于无记的状态当中。所以在苦的当中,也含藏了不苦不乐。同样的,不苦不乐中,也有苦有乐。譬如进入无想定、四空定,都是属于不苦不乐当中,虽然进入四禅无苦无乐,但是因为这个禅定境界很容易让人贪着、乐着;所以,在修学佛法的当中有不苦不乐,在不苦不乐当中也是会有乐。但是也有苦。譬如上课、开车的时候昏沉打瞌睡,你又想离开这个境界,这时苦受就出现了。其实苦、乐、不苦不乐都是相对的不是纯然的。

最后,受蕴不是真实的。从色身的苦受来说,譬如闻到臭味这个过程:鼻根从空气中接收到臭味,这个臭味,经过了扶尘根、胜义根;然后在胜义根,鼻识跟意识来分别而产生了臭味,这时候就分别完成了臭味;分别完成以后,你就产生了想要厌离的感觉,这是因为有苦受。其实真正接触到臭味的这个鼻根,是不能分别臭味的。到了胜义根以后,鼻识分别了臭味的粗相,它还是不知道这味是臭味还是香味,经过意识才能分别,意识并没有真正直接接触到臭味,这个受其实并不真实。从心态来看,受蕴不真实。譬如看到大便,不但觉得臭还认为很脏很恶心。可是小孩子没有经过教导的时候,会去玩屎玩尿,玩得不亦乐乎,从他的心态来讲,觉得很好玩。但是对于大人,因为受到熏习教导,感受就不一样了,看到后就会产生苦受,这个受就不真实。所以,不管从色身的苦受来讲,还是从心态来讲,受都不真实。

综上可知,乐不是绝对的乐,苦也不是绝对的苦,不苦不乐也不是清净自在。在四禅天、无想天、四空定当中,看起来也是清净自在,他还是有苦有乐,因为他贪著;如果不贪著,就不会经常进入那样的境界。所以说苦乐都是无常,它不是苦恒苦,乐恒乐,不苦不乐永远不苦不乐;它是相对的,苦乐是互相含摄的,是变异无常的。所以有受皆苦,受非真实。

接下来看想蕴。《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意思是说,想其实就是知。知道青黄赤白,知道颜色,知道这是臭味、这是香味,知道好不好吃,知道苦啊、乐啊、不苦不乐,只要是你知道的,还有各种妄想,语言文字的妄想等,统统都属于想阴。所以,学佛人要清楚想阴的范围,以免落入想阴的境界而不自知。

第一种,落入离念灵知。离念灵知就是识阴的自性,它在你接触境界的当下,不需要再动用语言文字来想说这是什么,几个刹那就完成分别。譬如你看到你妈妈,根本不用想就知道是你妈妈。譬如你看到墙壁,知道那是墙壁,就转弯不会撞上去。譬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其实就是离念灵知。如同你妈叫你吃饭,在说话的当下,你很清楚她的意思,这叫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实就是靠离念灵知;一个人靠着离念灵知,知道了很多事情。知即是想,想即是知,离念灵知当然属于想阴的范围。如果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的心当作真心,当作涅槃,当作常住不灭法,就是错解了离念灵知。

第二种,一念不生。修学定力当中,从数息不断地训练,练到后来可以一念不生;但是在一念不生的境界当中,你一定会回观说:“我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境界?”当你回观所处的境界时,你就已经知道“我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知道自己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当然就是落入了想阴。所以,一念不生也是想阴的境界。

第三种,了了常知。既然是了了常知,也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当然就是知道了嘛!如果不知道,怎么可能清楚、明白?知道就是想,所以,了了常知也就是落入了想阴,这是欲界当中常见的现象。

第四种,有的人修禅定,如果他证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证得二禅、三禅、四禅,他会觉得那是涅槃,其实还是落入了想阴的境界。所以说即使证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佛仍然说他是外道。

总之,离念灵知、一念不生、了了常知,欲界定等等,再加上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佛说把这些当作开悟或者当作是涅槃,那就是外道的五现涅槃。落入了想阴的人都叫作外道。

除了五现涅槃以外,还有四空定。四空定当中的最高境界,是非想非非想;我们来看,“非想”就是没有想,没有想可以当作无知,没有知嘛!所以没有落入想阴。但是后面的“非非想”,就是仍然有想,仍然有知,也就是说非想非非想仍然有想阴;既然有知当然仍然是想阴,即使证得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仍然是落入想阴当中。所以,如果把证得四空定当成是涅槃,仍然是外道的涅槃。

最后,想蕴无常。想它不是本来就有,它不是常住不灭的法;想是因为色身和六个识,相对于外境六尘,产生了身口意行。当一个人去领纳外境以后,就产生了苦、乐、不苦不乐,因为在苦、乐、不苦不乐当中有各种韵味,所以就对十八界的运作产生了各种想,及欲望需求。因为有了韵味,你就会有欲望,因为有韵味你就会需求这样的韵味继续存在。想阴就是色身、三种受、不断的身口意行、六个识的配合运作,是色受行识的因缘和合而有,并不是本来就有,就如同在炎热的沙漠或柏油路面,你远远看去好像有水,其实那不是水而是阳焰,想就如同阳焰并不真实。

映日荷花别样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映日荷花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