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464

开远‍‍

2024

大塔‍‍

开车时间

09:40开

04车08号

编者按:“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为实现学术本土化与在地化,将学术论坛回归到天坛与地坛之间,“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2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行走的人”暑期跨学科论坛于7月31日至8月6日在云南举办,并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调研团队将前往昆明、开远、蒙自、屏边、河口进行调研,以“我在场”的状态和“道说”的实践形式,传承北大新闻学教育传统、弘扬斯诺精神,通过重走滇越铁路、倾听西南联大往事,深入了解当地人文风貌、深刻触摸并重新挖掘历史,以回应当下智能技术迅猛迭代中,人与技术、与自我、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百年铁路,始于足下——

开远观光小火车体验纪实

铁路前行的轨迹,不仅是历史脉络的延伸,也是一座城市、生活在城市之中人生命的绵延。

2024年8月2日上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跨学科实践调研团队抵达开远火车站参观调研,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调研团登上了开远观光火车的红色文化车厢,感受着开远的变化和滇越铁路运营过的历史痕迹。

开远观光火车目前的运营范围自开远站出发、途经祥云路站、泸江河站、1909广场站、七孔桥站、南洞站、抵达大塔站,又从大塔返回,单程约11.6公里、历时55分钟。

滇越铁路开通后的七年间,开远一跃成为云南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前沿阵地,成为仅次于昆明的货物中转中心和新中国战略物资布局点,电厂、解化厂、水泥厂等一批批大型工厂在开远落地。近年来,开远市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新突破。

开远米轨火车邮戳的设计聚合了滇越铁路的多元特色:1909指代开远米轨小火车正式通车运营日期、蒸汽火车图标象征了开远小火车悠久的运营历史、象征“滇越铁路”的DL标识以及观光中不能错过的七孔桥——一条由建造人字桥的法国“巴底纽勒”公司设计建造,采取非金属结构的铁路桥。

返程途中,调研团于1909广场站下车,在凤凰山生态公园漫步片刻,感受着生态环境、历史与红色主题教育对这座城市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践团在开远米轨观光火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远米轨观光火车掠影/胡晓东教授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远米轨观光火车掠影/胡晓东教授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践团在1909纪念广场

四面伸开,连接广远——

滇越铁路历史文化陈列馆纪实

2024年8月2日13:30,调研实践团来到开远市南正街。

火车变迁史也是开远这座城市的生命史。作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开远历经毋棳县(西汉)、西丰县(蜀汉)、阿迷州(元)、开远州(明)、阿迷县(民国)等诸多名称更替。 1931年,时任阿迷县长的北大才子蒋子孝取“四面伸开,连接广远”之意,将此城更名为开远。“四面伸开”指滇越铁路通车后,城市呈四面伸开的发展变化;“连接广远”则是表达铁路(交通)的张力。云南著名书法家赵藩曾为开远作联:“铁轨交通,故步难封四千载;金汤永固,冲要先开第一州”,足见滇越铁路对开远影响之大。

这也是南正街以“1931”为关键词的创意灵感来源。南正二字与方位相关,街道坐北朝南,门向南开,承袭了京城城市设计与规划之意臣子参见帝王、下属参见掌管,自南门进,便可直达。

2017年,开远市重新修缮了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四年之后,新街区的风貌终于可为人一览之。沿着街区行走,古建筑与仿古建筑交错林立。

穿过街区,调研实践团来到滇越铁路历史文化陈列馆参观,馆长李飞为调研实践团进行讲解。本馆的藏品均为李飞馆长的私人收藏、免费公开展览,展馆门口即陈列着一张首次披露的开远站老照片,现馆藏于云南铁路博物馆的米其林内燃动车列车即出现在照片之中。

此外,该馆还藏有从清朝同治年间到现在160余年的历史物件和图文史料,如滇越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的往来书信往来、旧护照、旧车票、明信片等,每件展品都在讲述着滇越铁路以及开远百余年的生命故事。

实践团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陈列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践团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陈列馆

“道说”西南联大与滇越铁路开远座谈会纪要

8月2日下午14:00,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道说”西南联大与滇越铁路暨北大连线开远座谈会于开远市文化馆举行。出席本次座谈会的有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师曾志,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胡晓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王玮、红河州政协委员提案委主任杜磊,开远铁路公安处退休干部、红河州政协、开远市政协特聘艺术家黄庆,国家能源集团云南公司退休干部王勇,云南滇路历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飞,小龙潭监狱技术防范处处长赵宏,开远市原文联主席杨媛,开远市南北轨道交通总经理骆燕,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向荣,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出版集团语文报社副编审张瑄,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司马倩,以及实践调研团全体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座谈会由开远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孙艳婷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磊

红河州政协委员提案委主任

杜磊主任围绕三个关键词展开此次发言。关键词一是“续缘”。他从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谈起,提及西南联大与红河州的历史联系,西南联大与北京大学的关系,滇越铁路对西南联大入滇的贡献,并认为此次活动正是这种缘分的延续。他强调了参与者的在场是生命延续与传播力量的体现。

关键词二是“欢迎”。他非常开心这次调研实践活动能从一个点子真正变为现实,为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开心,也欢迎调研实践团的到来。

关键词三是“感谢”。杜主任感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红河州和滇越铁路的持续关注与支持,也希望此次活动能够进一步加强各高校、各地区间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庆

开远铁路公安处退休干部

红河州政协、开远市政协特聘艺术家

黄老师首先谈及了滇越铁路对西南联大的重要意义。今年是西南联大西迁入滇86周年、也是联大出滇北归78周年。从1938年5月4日第一次开学,到1946年5月4日最后一次举行毕业典礼,西南联大在云南整整存在了八年,因此5月4日对于云南来说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西南联大之所以西迁,原因有三:保存教育火种、保护中华文化脉络、保障抗战大后方的安全。

滇越铁路在西南联大的人员流动、货物运输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黄老师简要谈及了西南联大之于昆明和云南的意义,这是以教育救国的一段历史,体现了教育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飞

云南滇路历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飞以《走进滇越铁路,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印记:沿着斑驳的轨道,与时空对话》为题并谈及滇越铁路的研究跨越了艺术、历史和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中有许多的细节值得发掘和深入。

回看历史现场,滇越铁路深刻影响着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它带来了药物、电报、军火,这些技术物承载的近代开化精神影响了云南社会。

他认为,我们要全面、客观地认识滇越铁路的历史作用,更需要仔细地倾听当地人的生命故事、理解他人的话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勇

国家能源集团云南公司退休干部

王勇老师分享了他对开远的热爱和他退休后返回开远的“八大理由”和“十大喜欢”。

八大理由是气候温暖、医疗先进、交通便捷、房价低廉、公共设施完善、绿化优美、美食丰富、以及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十大喜欢则是蓝天白云、绿荫大地、鸟语花香、公厕干净卫生、蔬果新鲜、美食多样、治安良好、街道整洁、园林艺术、生活成本低。

他认为,开远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古老而鲜活,当代年轻人应多了解开远,体验这座充满温度和文化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宏

云南省小龙潭监狱技术防范处处长

赵处长从“滇越铁路与我有何关系”这一问题出发并结合个人的工作实践提出,百年滇越铁路在客观上给云南和开远带来了技术与现代化。作为一名从事罪犯教育工作的监狱警察,他认为滇越铁路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要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基础上,充分挖掘铁路自身的文化和历史资源,达成更好的教育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媛

开远市原文联主席

杨媛老师提到,滇越铁路既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特定时期的缩影,也是开远与国际融合发展的见证,她以“融轨论道”为核心,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讲述了滇越铁路的意义。

她指出,滇越铁路是开远人性格特征和乡愁情怀的依托。它见证了开远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中原文明进入边地文明,第二次是西方文明进入中华文明,后者将开远卷入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滇越铁路作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实现物资互通交流的重要媒介,构筑了开远开放发展的新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骆燕

开远市南北轨道交通总经理

骆燕以“火车拉来了什么?”开启了开远如何卷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追问。她介绍了滇越铁路自1909年通车以来,为开远的经济、城市景观、文化等方面带来的变化。在文化方面,她强调了西方文化随铁路传播至开远地区。法国的足球、西式婚礼和交谊舞等都融入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晓东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经过这两天的座谈和实践,我对于‘道’和‘生命’这两个词有一些感受。‘道’在我看来是一种常识、一种道理。”胡老师说,走在滇越铁路上时,他感受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很开心地见证到了一种超越隔阂、带来连接的常识被生产的可能。对铁路的审视可以从文明的进程、文化的发展等更大的视角展开,这包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之下,不同的人对铁路所产生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

“生命”这个词意味着什么?胡老师提到,薛定谔在百年前出版了一本专著,叫做《什么是生命》,在他看来,生命必须是开放的系统,封闭意味着死亡。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莫不如此。

在这种意义上,道和生命联系了起来,历史与滇越铁路联系了起来,未来和当下联系了起来,而更为重要的是,没有滇越铁路,就没有当下这一种文化进程。

胡老师还指出,个体的体验是记述历史不应当被忽视的存在,恰恰是个体的存在让历史有血有肉,这也是在日后进一步研究滇越铁路时极为重要的视角。他认为,语言尚有其局限性,而图像恰有着超越语言的能力,因此,诸如图像等多种媒介形式是我们应该积极启用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志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我对于大家各自的生命叙事极为地感动和敬佩”。温志宏老师从“我是谁”与“我如何在场”两个角度切入本次调研的主题,并针对今天下午的座谈会谈及了自己的感受。她认为应当积极思考“铁路和我有什么关系”这一议题,更具体地思考铁路所扮演的在生活、生命与实践中的角色。

温老师认为,在对滇越铁路自身历史与文化的熟悉程度上,调研团仍是外来者,在座的与谈嘉宾才是滇越铁路故事生成、传播、形成共鸣的根本力量和真实主角,大家的分享、交流和互动实现了生命的在场和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师曾志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师曾志教授在总结中说道:“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对于一个事物的热爱,可以有不同类型的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展开。

传统文化强调“大道至简”,海德格尔更是提倡“道说”。但听别人“说话”,不仅听话、还要听其“背后之音”、听说话之人的生命故事。所以生命传播就要强调自我卷入。

正如许渊冲先生所言,“理解一切就是原谅一切”。科技的进步影响了每一个人的命运,但生命的过程里,“永远都是逗号,永远没有句号”。在宏大叙事之下,微小叙事正不断显现出自身的魅力:“我的兴趣、我的爱好、我的坚守”成为人表达与行动的源泉。滇越铁路和开远的文化与意义对一座城市、对生命本身,影响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会嘉宾与学生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师生与文化馆工作人员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彩蛋1:张子蕾小朋友的滇越铁路画作

 一切均在路上生成|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行走的人”暑期跨学科论坛纪实(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一切均在路上生成|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行走的人”暑期跨学科论坛纪实(二)

彩蛋2:张子蕾小欧朋友的滇越铁路视频纪实

今日,调研实践团继续以“躬行”的状态在行走中,感受着开远这座城市的历史脉搏与生命脉动,以“我在场”的形式完成了离开昆明的又一次“道说”。

在开远米轨火车上,我们以在场的姿态与这条百年铁路实现了生命的汇聚;

在南正街与滇越铁路历史文化陈列馆,我们以在场姿态重温滇越铁路之于开远的生命意义;

北大连线开远座谈会上的讨论与分享,更是以“在场性”的姿态体悟着“道”与“生命”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中的联结与相和。

接下来,调研团队将前往蒙自市,践行自我的生命教育与生命传播实践,进一步挖掘滇越铁路与西南联大的历史留给当下的宝贵财富与无限可能性。

文案 | 付砾乐 祝婕 肖键 廖元植 刘欣

图片 |邱鲁东 肖键

设计| 张祺祺

统筹 | 李堃 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