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书诗
蔡襄,书法史上少见的多面手,真、行、草书皆优入妙品而冠绝一时。
他结束了五代和赵宋百年以来书法靡弱,笔法多失这一局面,对晋唐书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学习与继承。
虽然他的书风乍看没有苏、黄、米强烈,但没有他的尚古与尚意,也就不会有苏、黄、米三人后来的创新。
前无贬词,后无异议
蔡襄的母亲卢氏出生于诗书之家,常以自家门外的松树启发蔡襄:“你要学习松树不畏寒冷腊月、高风亮节、苍拔耸立的品格。”
母亲的谆谆教诲,小蔡襄铭记于心,在后来的仕宦生涯中始终践行,并结合自己的修身心得和为官思想,于晚年制订了家规家训,为后世子孙确立行为规范。
蔡襄十九岁考取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蔡襄是宋代名臣,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不俗的政绩。
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恢复莆田五塘水利,退盐碱、保灌溉,受益面积达一千余顷,农户计八千余家。
他撰写的《荔枝谱》是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所著《茶录》、《小团茶》精简洗练,倡导发展果茶生产,发展内外贸易,增加农民收入。
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使百姓“弃舟而徒”,带动当地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任福州知府时,针对当地婚丧喜庆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社会风气,撰写了《福州五戒文》、《戒山头斋会碑》、《教民十六事碑》等,作为法令颁布,要求百姓遵守。
二次出任泉州知府,上任伊始,便着力整顿吏治,不避权贵,大刀阔斧,惩治污吏奸官,对当时贪赃枉法的晋江县令、宰相章得象的侄儿章拱之“按以赃罪,作废终身”,把章拱之革职为民,百姓拍手称赞。
蔡襄严以律己、身体力行,消除腐败丑恶现象,努力匡正社会风气,在当时深受百姓拥护和爱戴,赢得了较高的赞誉。
1067年,蔡襄病逝家中,享年56岁,被追谥“忠惠”,欧阳修为其撰写墓志铭。
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以“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对蔡襄这一生高度赞誉。
取法广泛,将师古进行到底
苏轼说蔡襄“积学深至”,他的确在书法的“师古”方面下了极深的功夫,他诸体皆能,而又以楷书名家。
蔡襄认为学书应取法前人,并将这一思想实践到底,在他的作品中不但能看到颜、柳的笔法,还能看到二王、怀素、智永、虞世南、徐浩,王珣等众多前人的身影,由此也可看出蔡襄强烈的复古思想。
细察蔡襄的楷书,力厚骨劲,端严道丽,字字通身力到,其行笔结体多有变化,笔圆韵满,沉着明润,气骨潇逸而不俗,达到了端庄而又飘逸的境界。
如:
《思咏帖》整体结构平和,行距疏朗,线质凝练,并不显得疲软,通篇娓娓写来,不激不历, 优雅十足,有怀素《小草千字文》遗风。
《陶生帖》欹正、大小对比强烈,有很大的视觉冲击力,内含二王信息较多。
《茶录》在气势上学习了颜真卿和徐浩,字形有峻瘦、险劲之感,其笔势又继承了虞世南的飘逸之气,但又不失平和端庄的书法艺术风格。
《蒙惠帖》不仅有二王和颜真卿的结构用笔,还有智勇的起承转合,书风尚古,端庄大雅。布局宽绰,用笔简约,行笔流畅,极具风采。
《虹县帖》与《山居帖》以行书写就,行笔流畅自然,点画瘦劲,布局疏朗,在自然的笔触中,其法度与大令多有暗合。
《扈从帖》主要取法二王,笔致圆润、凝厚、结体宽博大方,通篇神清骨荡,气脉贯通。
《郊燔帖》为行草书札的代表作,笔画浑雄敦厚,婉转有致,运笔飞动自如,此帖取法于《伯远帖》。
由此不难看出蔡襄于书法上用心良苦,取法广泛,一幅作品中往往同时含了很多种取法信息。这在宋代其他书家中是不可多见的。
未完待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