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29日,张学良曾经的老部下吕正操奉中共中央之命,在纽约与张学良会面。
第二天,张学良和吕正操避开所有外人,在一家瑞士银行的经理办公室里进行单独谈话。
吕正操将邓颖超的亲笔信交给张学良,这是一封非常诚挚的信,让这位九十岁高龄的白发老人激动不已,他将眼睛贴近信件看了一遍又一遍,连放大镜也顾不上使用。
张学良一时感慨万千,动情地开口:“周恩来我熟悉,这个人很好。”
这10个字评价,情真意切,字字精准。
周恩来总理病逝已有十余年,但张学良对他的深情厚谊依然不减当年,他感叹:“我曾想在有生之年再见周先生一面,可是没能实现,这是我此生最大的憾事。”
张学良为何对周恩来终身感念?在政治方面,周恩来是张学良后来堪称“千古功臣”的政治引路人,在精神层面,周恩来更是张学良漫长幽禁时光中的一盏希望之灯。
例如在1961年,周恩来就巧妙地通过相关人士,将一封密信送往台北,递到了当时还没有自由之身的张学良手中,信中仅有弥足珍贵的十六字:为国珍重,善自养心;前途有望,后会可期。
这封信寥寥数语,却给人以无限慰藉,肝胆相知的情怀跃然纸上。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甚至在周恩来病重之际还惦念着“台湾朋友”。
曾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的罗青长回忆,周恩来临终前,还曾交待他“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对人民做过有益事情的人,特别是不要忘记还在台湾的两位张姓朋友。”
这两位张姓朋友其中之一,便是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在伟大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恩来仍念念不忘对人民有特殊贡献的张学良。
周恩来对张学良如此情谊深重,也难怪张学良感叹“这个人很好”,并对其感念终身了。
其实不仅是张学良,对于很多人来说,至今提到总理的往事,仍然忍不住双眼泪流,因为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周恩来的崇高风范。
细节之处往往更能彰显伟大的人格,周恩来在临危之际,仍然不忘关心他人,心系人民群众,大事小事中都能印证张学良口中的“这个人很好”。
1975年2月,周恩来再次被推进手术室,接受长达四小时的手术,此时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
刚做完手术,还在手术台上的周恩来却想到了在西南边陲受矽病折磨的矿工们,他当即把院长李冰叫来,问她是否知道这一情况,并要求尽快派医疗小组到那里去。
李冰多年后回忆起那一幕,依然感慨万千,称那个场面“一辈子也忘不了”,难以想象总理在那样的时刻依然惦念着这件事。
李冰从手术室出来后就哭了,一旁的医护人员也跟着流泪,后来依照周恩来的指示,一批专家迅速赶往云南,当地矿工得知总理的关怀后,全都感动得落泪。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危中的周恩来,双目不见原有的神韵,花白的头发蓬长,整个人被疾病折磨得虚弱不堪。
1976年元旦,周恩来身边的卫士向他请示:要不要请北京饭店的朱师傅过来给您理个发。
周恩来嘴唇微动,卫士靠近他的唇边,听见他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不要了,我这个样子,不好再见人了,老朱看到我这个样子,会难过的。”
卫士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住,背过身泪水夺眶而出。
1976年1月7日,由于病情的持续恶化,周恩来已经长时间昏迷,气息十分微弱。
深夜十一点,周恩来苏醒过来,医生听见他用微弱的声音艰难地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同志吧,那里更需要你们。”
据称,这是周恩来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1月8日上午9时57分,伟大的生命定格在了这一刻。
当周总理的灵车由北京医院徐徐开出,十里长街汇成泪河,无数人在寒风中肃立着,然而再刺骨的寒风也动摇不了人民那强烈的悲痛之情。
一代伟人长眠,而伟人的精神永存于世,他是人民的好总理,中国人民永远怀念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