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夏天雨季来临,是各类野生菌生长的旺季,也是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频发期,为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菌造成中毒事件,防范于未然,在此向大家宣传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知识,希望广大群众自觉做好食用野生菌预防工作,防止中毒事故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不要随意采摘、买卖、进食自己不熟悉的菌类。

2.不吃过小的野生蘑菇,因为过于幼小形态特征不明显,无法准确识别,很容易混杂有毒种类。

3.不采食“头上带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蘑菇,可以避免误食剧毒鹅膏。

4.条件可食类野生菌(如:见手青类的牛肝菌)炒熟煮透后再吃,不要用急火快炒,应翻炒时间长点,使其更好地受热均匀。

5.每餐最好只食用一种野生菌,避免掺杂毒蘑菇的可能。

6.吃菌不喝酒,喝酒不吃菌。食菌不宜喝酒,饮酒可能促进或加速某些毒素吸收,引起或加重中毒。

7.不给小孩老人及孕妇吃。老人和小孩抗毒能力弱,发病致死率较高。孕妇是特殊人群,一旦中毒症状复杂不易诊治,易伤及胎儿。

8.吃蘑菇前“拍一张照片,留一个蘑菇”,以备万一中毒后医生对于中毒类型的判断并开展针对性救治。

9.最好的预防就是不采食野生蘑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野生菌毒菌成分复杂,毒性较强的毒素有以下几种:

1. 毒肽,会造成肝脏损害;

2. 毒伞肽,会造成肝、肾损害;

3. 毒蝇碱,会引起精神症状

4. 鹿花毒素,会导致红细胞受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毒菌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发病急,中毒症状严重,死亡率高。不同毒菌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表现也各不相同,但一般可分为以下六类:

1.胃肠炎型

进食毒菌后10分钟—2小时出现无力、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等症状。产生此类症状的菌子很多,如:红菇、乳菇、红网牛肝菌、橙红毒伞、毒光盖伞、月光伞、腊伞、毒环柄菇等。

2.神经精神型

进食毒菌后10分钟—6小时除出现胃肠炎型症状外,还会出现瞳孔缩小、唾液增多、兴奋、幻觉、步态蹒跚等症状。如俗名"红见手"的褐黄牛肝菌,未彻底煮熟吃了以后会先出现头昏、恶心、呕吐症状,然后有烦躁、幻听、幻觉、妄语等怪异行为,少数人还有迫害妄想,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食用者会感觉面前有活动的小人或动物,进而有打人毁物、狂奔乱跑,甚至出现伤害行为。毒绳伞、豹斑鹅膏的误食者则会出现呕吐、腹泻、出汗、流泪、心搏减慢等副交感神经症状。

3.多脏器损伤型

进食毒菌后10—30小时出现胃肠炎表现,随后出现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情况,部分患者伴有精神症状。有的患者会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尿量减少、电解质紊乱、多尿和代谢性酸中毒等临床症状。以肝脏损害乃至肝功能衰竭最为严重,也是临床致死人数最多的一种中毒症状。一般病程2-3周,患者可能出现病情反复。此型中毒多由误食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毒环柄菇等剧毒野生菌引起,可出现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广泛性出血、肝昏迷、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抽风、休克等症状,病程长,病情复杂而凶险,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可高达60%—80%。

4.横纹肌溶解型

误食后发病快,在1小时内出现症状。开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6-12小时出现全身乏力明显,肌肉痉挛性疼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困难,肌酸激酶异常增高,血尿或血红蛋白尿,出现酱油色尿液。中毒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多器官衰竭,12小时即可出现死亡。此类中毒多由误食亚稀褶红菇、油黄口蘑等剧毒野生菌引起,中毒病死率可高达70%以上。

5.溶血型

进食毒菌6—12小时后,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如鹿花菌就可能引起此类症状。

6.光过敏性皮炎型

在短黑耳、胶陀螺(又称猪嘴蘑)中含有光过敏毒素,误食后可出现类似日光性皮炎的表现,如面部红肿、火烤样发烧及针刺般疼痛,特别是嘴唇肿胀外翻,形如猪嘴一样。

图文来源:互联网及AI

攀枝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宣

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