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系【医学人物周刊】原创,如需转载请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4085字,阅读时长约11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济惠民医院老楼

背着沉甸甸一大麻袋的蔬菜、自家榨的菜油, 坐几个小时的大巴车,中途还要倒车几次,只为到来医院跟大夫们说声谢谢……

这些平日里面朝黄土的淳朴农民,不善言辞,却以他们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感激。

类似这样的场景,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姬颖华曾见过无数次,每一次都让她感动得泪湿眼眶。

“医生是不能收患者礼物的,但看着那一个个真诚无比的眼神,又怕他们会觉得你是瞧不上这些农村土产,于是只能拿下几颗菜意思下,为的就是给他们一份体面与尊重。”

从医二十载,姬颖华始终心系患者,同样的患者也会回馈以真心,这样的真心更是要医者精心去呵护。

这样的全心为患者也正是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一附院”)所一直秉承的,由于特殊的历史沿革,这所百年名院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坐落于县域的省直三甲教学医院,这使其兼具着前沿医学开拓和基层医疗提升的双重重任,成为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基层的标杆。

作者 | 人物君

坐落县域的百年名院

作为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新医一附院如今已走过128载春秋。1896年,加拿大医学博士罗维灵等在汲县(现“卫辉市”)创办的博济医院,为新医一附院前身。后医院经扩建后更名为惠民医院,成为当时豫北地区规模最大、最为先进的医院,也是那时候全国最好的医院之一,与现在很多耳熟能详的百年名院齐名。

1922年,惠民医院成立的护士学校,拉开了河南西医教育的序幕,并成为之后平原省医科学校、豫北医专再到新乡医学院等所有医学教育的开端。医院此后又经数次易名,1982年随着豫北医专升格为新乡医学院,医院也因此更名为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一附院”)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座见证了中国现代医学崛起的名院,在近130年的历史沧桑中始终坚守在卫辉,即使在行政区域划分调整后这座曾经的中心城市卫辉府已繁华难在。这份对医院百年积淀的恪守,使得新医一附院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所仍坐落于县城的省直三甲教学医院,如今院内依旧保留着100多年前建院之初的博济惠民医院老楼,在与现代医院大楼的交相辉映下,见证着这座百年名院的传承与发展。

相比于其他省直大学附属医院,新医一附院在地理位置上是存在一定劣势的,但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优势,因为它是真正走进基层百姓中间的一流大医院。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以及良好教学基础的百年名院,其坐落于县域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与基层百姓有种天然的亲近感,这是很多地处核心城市的大三甲医院所不具备的。

新医一附院在与头部大医院间保持紧密交流的同时,承担着将前沿的尖端诊疗技术引导至基层的独特纽带作用。肩负着大三甲医院开拓创新与县域地区医院教育引领双重角色的新医一附院,每年都会举办各类针对全国各地的县级医院医护人员的培训班,旨在将其掌握的临床前沿技术更好地在基层推广,实现县级医院在诊疗规范性上的同质化成长,最终为广大的基层百姓获益。

兼顾前沿/贴近百姓

地处县域的新医一附院面对的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农村地区的百姓,经济条件普遍较差些,这就要求他们在治疗中做到“既要兼顾前沿,又要贴近百姓”。相对于在北上广以及各省会城市的大医院,新医一附院的治疗费用要明显低一些,就是为了让老百姓的钱都能用在刀刃上,让豫北地区的农村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级的医疗服务,并且治疗费用还低。同时,为了更好地为基层患者服务,新医一附院还会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下基层,为县域内百姓提供免费体检及义诊服务。

温暖的服务态度是新医一附院所有医护工作者所一直秉承的,对于肿瘤科更是如是。姬颖华表示,当患者得了肿瘤后,他的整个心都是冰凉的,这时候就更需要医护人员用暖心的服务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寒意,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命的希望。

所以,即使新医一附院肿瘤科每位医生的日常工作都很繁忙,但只要有患者或家属前来问询,科室医生们总会耐心地与他们交流。姬颖华和他们科室同事的电话、微信,很多患者和家属都有,就是为了方便患者有问题时可以随时找到他们,这也是在其他很多大医院所少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 姬颖华

正因为如此暖心、时刻为患者着想的服务态度,很多来这里治疗的患者,无论是在新医一附院初诊后又去外面医院会诊或是在外地医院治疗后又回到这里的,都会因为这份温暖而选择留下来。

“在我们这,患者的依从性都非常的好,很多患者整个治疗都是全程跟着我们。”

这些年来,姬颖华见证了全球肿瘤学科的飞速发展,成立于1991年的新医一附院肿瘤科紧跟时代的步伐,实现在肿瘤的临床治疗和科研方面的不断突破。目前,科室在肺癌、食管癌、淋巴瘤、乳腺癌等多种肿瘤以及癌痛规范化内科治疗、放射治疗以及食管癌光动力治疗等方面的水平已与国际接轨。

科室更是打造了一支精英人才队伍,全科医生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更有来自国内外名校的22名博士,构建了集临床、科研、技术与临床转化等为一体的肿瘤学科体系,年收住院患者2万多人次,成为整个河南地区乃至全国肿瘤治疗领域卓有影响力的存在。

重燃肿瘤患者的希望

2004年加入新医一附院肿瘤科的姬颖华,亲历了整个肿瘤学科最为快速发展的阶段。晚期肿瘤患者已从原先的基本不可治愈到现在部分患者能实现长期生存甚至于治愈的程度,癌症已不再与绝症划等号。

“我不敢说在我们这一代医生中能将肿瘤彻底攻克,但确实能使很多患者的生存达到一个长周期,这是目前已经实现的小目标。”

20年来,姬颖华挽救过无数的患者,让她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位肺癌患者,当时来就诊时已出现癌细胞肺上转移,肺部有大小病灶一两百处,大家当时都觉得救治希望不大,但患者强烈的求生欲,让他愿意配合治疗最后再试一把。看着患者不放弃的眼神,肿瘤科团队决定尽她们最大的努力去尝试。而这位患者在先后经历了靶向治疗、化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等方案后,肿瘤细胞竟然被奇迹般地控制住便消退了。之后病情虽有反复,但在治疗后又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位原本预想只剩几个月生命的肺癌患者,在新医一附院肿瘤科的不懈努力以及患者本人的积极配合下,如今已是生命再延续的第十个年头。

“能使得患者的生命延长,这是件很伟大的事。”

类似这样的病例,姬颖华这些年来经历过很多很多。尤其是近十年来,肿瘤诊疗的突飞猛进,各种新药物、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原本希望渺茫的肿瘤患者被治愈或得到长期生存。每每看到这些患者在她们的治疗下,好转、康复,姬颖华的内心总是最开心激动的,因为她正在逐渐实现着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为肿瘤患者重燃生命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姬颖华出身在一个医学世家,父母都是医生。在她小时候的印象中,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患者的一个电话,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赶去。父母对于工作的一丝不苟,对待患者全心付出的心,在姬颖华的成长之路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姬颖华对于医学有着天然的兴趣,她想长大后能和父母一样,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

而在姬颖华18岁那年,家庭的一场变故更是坚定了她学医的想法。那一年,姬颖华的父亲被查出了肝癌,由于当时治疗条件有限,短短几月父亲便离世了,这对于当时年轻的姬颖华而言,是一辈子难以抹去的伤痛与遗憾。

“父亲对女儿的爱永远是那么深沉,我甚至还没来得及回报他一点,便再也没了机会。”

从巨大痛楚中艰难走出的姬颖华,从未翻开那段记忆去想太多,但在一种潜意识的影响下,让她希望能帮助更多像她父亲一样遭受癌症折磨的人,将一个女儿未及对父亲尽上的爱,奉献给万千患者。

“自己淋过雨,便总想着为别人撑起把伞。”

不舍昼夜与时间赛跑

对于姬颖华而言,挽救这些肿瘤患者成了她潜意识的本能。她希望能尽自己的全力,将肿瘤学科往深里做一些,让更多的患者有希望活下去。

而对于肿瘤学这样一个高度复杂且发展日新月异的学科,姬颖华觉得要去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时间根本不够用。于是只能不断去挤时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疯狂的工作中。

每天姬颖华一早到医院,处理完各种临床事务后已是中午1点半左右,匆忙扒拉口饭,就要赶紧开始下午的MDT会诊、科研讨论等,这些事情处理完回到家中已是晚上9点。没有休息,继续开始各类线上学术会议、讨论等,因为白天都被临床事务所占据,撰写论文、课题等工作,她只能熬夜完成。基本早上6点起,晚上能在12点睡觉已是幸事,项目急时通宵赶稿都是常有的事。

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超强工作强度不是只在某些天,而是全年无休的轮轴转,年复一年。

对于姬颖华而言,一年中难得的空闲只有大年初一的上午,从年初一下午开始就又回复到各种忙碌中。有一次,姬颖华刚动完乳腺结节手术,而在手术的第二天她需要赶着交一份省里课题的标书,但右胸部位刚做完手术特别疼,整个右胳膊根本抬不起来。为了不耽误工作,她只能靠着左手食指逐个字母地去敲,硬是将标书写完,便顺利拿下了该项课题。

“就是一分钟也不想去浪费,如果花时间去休息,总感觉对不住大家。”

本就是工作狂的姬颖华,如今作为科室领头人,更是将每一天时间的运用精确至分毫。她想着自己多辛苦一点,就能为科室多留下一些东西,为年轻人的发展多铺平一些道路。

“我们走的越远,将来年轻人的路就会越顺畅。”

这些年来,姬颖华最感谢的是家人对她工作不遗余力地支持,但同时也觉得自己亏欠家人是最多的。因为工作实在太忙,家里老人、小孩的照顾都是丈夫来负责。姬颖华的丈夫是位病理科医生,虽然平时的工作也是特别忙,但为了妻子能多那么一点休息时间,他把家里的大小琐事都一个人担了。

“儿子每次也会跟我说,妈你不用管,家里的事有我和我爸处理就行,你就好好休息。”

看着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孩子,姬颖华内疚于错过了太多对他的陪伴,这些年来竟没有一次接送过他上下学。儿子去北京、上海参加游泳比赛,别的孩子都是父母跟着,他都是自己去。

但为了那么多亟待治疗的肿瘤患者能多一点生存的希望,姬颖华只能在取舍间,舍了小家为了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段时间,儿子跟我说他以后挺想当医生的,但我不想他那样,因为太辛苦了。”

但也许正如罗曼罗兰所言:真正的勇士,是在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责编 | 周 韵
校对 | 赵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