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用声音记录文化遗存。德清县档案馆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与人文,让“非遗档案”焕发出时代的新活力。德清方言之《档案里的非遗》由德清县档案馆和FM106.5德清之声联合播出。
《 扫 蚕 花 地 》
大家好,我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扫蚕花地》的第四代传承人徐亚乐。
记得1983年,我在参与县内民间艺术调查挖掘和抢救工作时,第一次接触到了民俗舞《扫蚕花地》,当时就被深深吸引了,并投入其中,几十年来我就一直在做扫蚕花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因为我是越剧演员出身,又有舞蹈功底,为了让《扫蚕花地》表演更加完整规范,我将舞蹈动作一个个绘成图谱,和曲谱一起记录下来,并将它改编成7种不同曲调和4种不同表演风格。
退休之后,我就在县老年大学任教,同时建立了民间舞蹈《扫蚕花地》教学传承基地,结合县民间舞龙习俗,对《扫蚕花地》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编成《龙舞蚕花飞》,多次代表德清县参加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展示,获得了观众们的喜爱。
徐亚乐在老年大学教授民俗舞
知道《扫蚕花地》申遗成功后,我非常骄傲和开心,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将这一项非遗项目保护好、发扬好,老祖宗的文化真的是个宝物,这个宝贝不能丢失,我会一直做好这一件事。
《扫蚕花地》发源于东中部蚕桑地区,是在当地蚕桑生产和民俗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与流变时间跨度较长,据老艺人们口传,从清末至民国时期广泛流传于湖嘉地区的一种蚕俗,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杨筱天表演扫蚕花地组图
每年春蚕前的清明和春节期间,德清蚕农为祈求蚕桑生产丰收,会请职业或半职业艺人到家中养蚕的场所举行《扫蚕花地》仪式,后逐渐流变为歌舞表演。通常由一女子化装边唱边舞,小锣伴奏。唱词内容多为祝愿蚕茧丰收和叙述养蚕劳动生产全过程,并表演着扫地、糊窗、掸蚕蚁、采桑叶、喂蚕、捉蚕换匾、上山、采茧等一系列与养蚕生产有关的动作。
徐亚乐徒弟演出图
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推广和创新,《扫蚕花地》不仅在德清县经久不衰,而且艺人的演出活动还到了杭、嘉、湖、沪地区。
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扫蚕花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于2009年作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的子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徐亚乐和娄金连为《扫蚕花地》省级传承人。
音频来源:FM106.5德清之声《德清方言》栏目之《档案里的非遗》
注: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吴语新媒体
/乡愁
/趣味科普
《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作者:神样胡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