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做得好啊!他这一步,盘活了整个山东的局势!”
在得知罗荣桓在山东实施的一系列举措后,毛主席高兴地称赞道。
此时是1945年10月底,山东的八路军队伍,已经从最初的3000多人扩张到了惊人的27万人,一夜之间多出了8个师!
这样的进步,离不开罗荣桓在这艰苦卓绝的8年间做出的努力。
罗荣桓是怎样做到的?
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面临的作战环境可谓是极度艰苦的。这就更显得罗荣桓元帅做出这一成果有多不容易。
八路军的苦,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弹药武器严重不足。
众所周知,一直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的短板依然是弹药不足且后勤跟不上。
那个时候,志愿军只能自己随身携带干粮和弹药,一次攻势最多能维持7天左右,然后就得撤退回去进行补充。这被李奇微称为“礼拜攻势”。
这还是五十年代时我军的状态,放到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可以说在那整个8年间,几乎所有八路军部队的补给数量都支撑不到2天以上。
要想更全面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先看看国军的弹药消耗量。
从1937年7月一直到1938年12月,国军总共消耗约7.2亿发子弹。当然,这个数据可能并不准确,混乱的战场上的数据可不好统计。这个数字是用原有的子弹数量加上后来补充的子弹数量,再减去现有的子弹数量得来的。
我们可以说这个数据是相对可靠,甚至可能还算少了的,因为在开战之前,各地手上肯定也有不少弹药储备。
总之,根据这一数据,在这整个抗战初期的18个月里,国军平均每个月就要消耗大约4000万发子弹。
这4000万发子弹,基本相当于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期间整整4年的消耗。
这还只是国军陆军的数据,如果再算上海空军以及火炮消耗的炮弹,那么国军在这18个月间消耗的弹药总数就是八路军的1000倍以上。
要是再加上当时援华的美苏空军,这个差距就更恐怖了。
只有这点弹药的八路军,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呢?日军华北方面军,其兵力相当于侵华总日军三分之一。
同一时期,国军主力在正面战场上面对的日军,总的加起来只有30到40万人。要知道国军部队可是有400多万人呢。
八路军当时也是只有30到40万人左右,却要抵挡十多万日军的进攻,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而我们熟知的,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的1943年,之所以那么艰难,有一部分原因还是日军收编了投降的华北国军。这些国军的兵力有好几十万。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八路军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能取得不错的战绩。有个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军老兵,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一支约2000人的关东军部队遭遇数百名八路军。
八路军一见到日军,就作出慌忙逃跑的样子,一路将他们引到一处叫马家峪的地方。
这是一处凹地,很适合休整。日军进了马家峪,左看右看没找到八路军,干脆就放松了警惕,开始在这休息做饭了。
等到发现八路军的身影已经来不及了,整个马家峪被数千名八路军包围起来,子弹向他们倾泻而下,这次作战,八路军歼敌数百人。
放到今天,我们实在很难想象先辈们是怎样凭借那少得可怜的子弹、落后的武器和处于绝对劣势的兵力,一边抵御日军进攻,一边防御华北国军的。
不过,这样的压力对我军也不是全无益处。
正是因为这些磨炼,才使得我军直到成为后来的解放军、志愿军,也始终不会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动摇。
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作战,我军也不会因此而变得士气低落,失去战斗力。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人民军队能够在最激烈的战斗之余,和农民一起种地;
在抗美援朝时期,我军又能在难以想象的冰天雪地中坚持行军作战,在极度缺少保暖衣物和食物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双腿追上美军的卡车……
李奇微等人一直没有想明白,我军是怎么做到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还能不被打败(美军认为朝鲜战争没有赢家)的。
明明差距大到那样的地步,要是换成一般的部队,恐怕早就因士气过低炸营了。
这些从没穷过,也从没被威胁到国土的美军不会明白,这是我军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从无数危险和困难中磨练出来的本领。
“一夜之间”多出8个师
时间回到1938年,当罗荣桓率领115师进驻山东时,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领导问题。
当时八路军面对的抗战环境十分艰苦,我党众首长经过商议,决定在山东八路军实施“一元化”管理。
意思就是,将山东八路军的党政军大权全部交到罗荣桓手中。
在成为部队的领导人后,罗荣桓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在他的提议下,山东八路军开始精兵简政,大幅缩小部队编制,减轻了部队在各方面的负担。
在罗荣桓的多年经营下,八路军一下拉起来8个师,这不可谓不高明。
尾声
在1955年9月,罗荣桓被授予元帅军衔。
在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元帅在北京病逝。
罗荣桓元帅那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会一直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