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对袁氏集团的打击没那么大,甚至没有改变袁强曹弱的局面,只要袁绍还能活着就能压住矛盾,至少不让矛盾爆发,只是袁绍对曹操的优势没有那么大了,甚至袁绍死后,曹操征北还被袁家两位公子击退了一次。袁氏集团败亡最重要的因素是袁绍死了,如果老天给袁绍续上二十年寿命,曹操官渡之战后暴死,那么就不是曹公扫北,而是袁公定南。
官渡之战最后关头,曹袁二人之间已属明牌,无论是曹操后方汝南不稳,还是袁绍内部党争不断,双方皆心知肚明,此时官渡战场双方已经进入僵持阶段,就看谁先绷不住。双方自身哪一个方面绷不住都会导致天平的倾斜,谁的粮草先耗尽(后勤),谁的士气先丧失(军队),谁的凝聚力先失效(领导核心)。
许攸投降时不仅向曹操透露了袁军缺粮的情况,还将袁军控制地区中通往乌巢的各处把守之地的守将、军队数量甚至是口令等详细情报给了曹操,不让曹操无法带着自己五千精锐骑兵奔袭数十里偷袭乌巢,而淳于琼直到曹操亲自率军才得知曹军来袭,按理说沿途的岗哨在得知敌军偷袭粮草重地时都会立即上报的,但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在信息差上相对占了更大优势的曹操,在关键时刻放手一搏,亲率精锐突袭,并在两军短兵相接、战事焦灼、敌军即将来援时,爆发出了惊人的意志力,最终完成战略目标,烧毁敌方粮草,从而赢得官渡之战的全面胜利。
我们后人看这段历史,大多会把曹操的胜利归,功于曹操在乌巢的胜利与袁绍在用人当面的失败,其实是两个大佬撑到最后,都在吊着最后一口气强撑,最后比的已经不是军队数量与整体兵员素质,而是双方领导者的胆识与魄力,看谁能把握战机,看谁敢殊死一搏。如果袁绍在得知乌巢被袭后,能够像曹操一样亲率精锐进攻曹操大营,袁绍输就输在没有曹操那般在关键时刻放手全部梭哈的勇气。
袁绍从来没有明确表明过自己的立场,说白了在底下的人看来,袁绍就属于骑墙的那种,既然如此那就是各方都有争取的可能,所以才会出现每个集团的代表为了展现个性和实力,不顾团队利益疯狂秀操作,而袁绍的骑墙政策,恰恰又使得他每个建议又都采取各采纳50%的态度,领导不聚焦,毫无主心骨。
再者,袁绍之所以骑墙,并不能说是由于冀州豪族的争端,让他不得不制衡所以他才变得好谋无断。袁绍的骑墙并不能完全怪罪于豪族,个人能力的缺陷是非常大的问题,袁绍他根本就没有进行统一调配和安排,而是明显把两个完全性格派系对立的人,安排做双选选择题,比如在明知要对外用兵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性格极为较真的审配去处理法务,这是肯定会挑起内部矛盾的。
在审配与许攸的矛盾发生后,依然选择既要名又要严法的这种操作,就更是典型的从性格上袁绍就是个心大但不聚焦的人。但同样的问题交给同时期的曹操,曹操的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从后来从袁绍那搜出大量的通敌信,就已经能窥见一斑。反观曹操的内部危机其实比袁绍要严重的多,但他的协调可以说是非常的成功,在内举不避亲的基础上他是大量接受额外入股的,并且在人员的调派上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所以非常的聚焦,他的目的性从一开始就比袁绍清晰,官渡之战只是双方多年的积累结果所形成的必然,并非不能用派系斗争来否认领导人本身能力的不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