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朋强
编辑|王安琪
图源|网 络
来源|未来食品实验室
这是一篇我特别想写的文章,把这几年在食品领域,跟众多科学家们交流的一些感受和体会,跟行业内的同仁们做一个交流和分享。前两天写了一篇文章:《功能食品、大健康食品万亿赛道,产品力是品牌打造的原点》,引起了不少行业朋友们的关注和讨论,关于功能食品的产品力怎么定义?是否可以以及如何打造出来非常有竞争力的“产品力”?所谓的产品力是否是通过申请成为“蓝帽子”等来体现?结合我们对行业的观察希望跟大家做一些交流。
品牌主理人必须得先是好的产品经理
这两年有很多对功能食品感兴趣的企业来我们创新飞地交流,在看到我们的FFL新品局展厅的时候,都会问我们是否有好产品,甚至有不少看了我们文章加了我微信,通过后也不自我介绍,直接第一句就是您这边有哪些好产品?好产品,是所有要布局功能食品的企业都最先关注的。不仅仅是初创企业的创始人甚至是大企业新品牌的主理人都会强调,打造出差异化有竞争力的产品是入局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前两天我们有一个消费领域投资的小饭局,都是一些目前在消费领域持续还在做投资的朋友们。大家提到一个有意思话题,功能食品领域优秀的创始人的画像?因为投资最核心的逻辑就是投人,尤其是创始人。我们有讨论到之前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阶段,做投资的逻辑。当时大家在交流投资逻辑的时候,都有一个很一致的观点,好的创始人必须得先是好的产品经理。因为开发各种app的技术在当时是比较容易实现的,难点在于怎么能够设计出真正让用户喜欢、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这需要创始人及团队对于用户的洞察,对于产品的设计更为关注,大批优秀的人涌入移动互联网赛道,比拼的就是谁能够先做出差异化的点。现在在功能食品方向,有意思的是,跟当年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很类似,虽然有技术需求,但壁垒不是很高,目前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种产品快速涌入,迅速带来同质化问题。有机会切入进来或者跑出来的,必须首先在产品上有差异化,产品是第一位,是所谓的“1”,营销、渠道等都是“0”。好的功能食品创始人或品牌主理人,也必须先是好的产品经理。
思想上的重视,与落地的无力
过去四十年食品行业虽然得到了快速蓬勃发展,但比较尴尬的是没有培养出或者吸引进来特别多的产品人才,尤其是在产品经理端。在市场快速发展的阶段,老板更多的关注的是营销与渠道,在产品打造上,微创新或者快速Copy区域市场上比较火热的产品就可以,再加上中国比较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渠道+产能是关键。前几年的新消费浪潮,对食品创新和人才涌入是非常好的阶段,资本的热捧让很多优秀的跨界人才涌入,带来了很多新的思维和视角,但随着浪潮红利褪去,市场进入调整期,很多优秀的人才又选择从食品行业离开了。最后真正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的都是以产品取胜的品牌,这些品牌的创始人其实就是“大产品经理”的角色。
对于目前在食品领域的很多老板,一不是做研发出身,二不是做产品出身,三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更多的精力还是在营销渠道上,要保持原有的生意能够稳定发展,在谈到产品力打造上,很多老板反馈都是暗自着急,自身精力顾不上,又找不到厉害的产品经理。前段时间国内一家食品领域的龙头企业研究院院长来找我聊,他们收购了很多食品企业,集团层面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和产品力打造,花重金成立了研究院,来帮助各个企业解决技术创新和产品力打造的问题,院长在交流的时候提到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在产品力打造上,很多企业老板非常重视,但他们自身研发团队不是产品经理角色,能提出来一些技术方向,但没法转化成财务语言或战略语言,老板听了也不知道需要投多少钱,预期能够达到什么效果,也就不了了之。
科学家,是否莫名成了“背锅侠”?
产品力的打造,不是单一维度的技术问题,更核心的是要能够找到市场上已知的且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先把品类定义好,然后去设计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能够参与的也只有技术问题。这两年,有不少企业找我们介绍科学家帮他们开发产品,有些合作比较有意思,整个开发方案都是科学家来设计,需要依赖科学家的经验和对市场的认知做出来有功效且有口感的产品。把科学家当成产品经理,在角色定位上有严重的问题。
中国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国高校体系食品专业的快速发展,很多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食品专业。去年看到一个排名,中国食品专业排名基本上垄断了全球食品专业排名的前10名,其中江南大学的食品专业更是连续5年位居世界排名No.1。在食品技术创新和研发上,中国食品院校的科学家们还是非常厉害。在很多人认知里,食品领域没有技术,或者说技术门槛很低,也有不少朋友问我一个北大学医学的为什么要在食品领域去做技术孵化,能找到好的技术吗?这几年接触下来,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很自信的来说,中国高校食品专业很强,且有不少技术是可以实现产业化,另外,也有不少高校的老师是以推动自身技术产业化转化和应用为核心的。对于企业而言,跟高校老师合作做技术创新,打造产品力,一定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但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点建议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1. 找到合适的科研团队是关键
食品领域,很多老师虽然可以做不同方向的研发,因为底层的一些研发逻辑是通的,但每个老师之前关注的方向会有差异化,能做出来不意味着能够快速做出来、能够低成本做出来,找到比较匹配的老师是关键。我跟很多企业在交流的时候,喜欢用我们做投资的逻辑来举例,我们投一个项目,是要从100个甚至更多个项目里面筛出来一个,就这样都很难说每个项目都成功,如果选择科研团队合作,只是从自身认识或者能够接触到的一些团队里面选择的话,选择面是有些太窄。
2. 不要把科学家定位成产品经理
科学家是有很强大技术能力,另外每位科学家又带了一些博士和研究生,每个科学家都是一个比较强大的研发团队,但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找到匹配的科学家,他们能够帮企业把技术问题解决了,但他们没法定义什么是一个好产品。
3.要跟科学家们做朋友
科学家们是接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肯定是企业打交道的众多合作伙伴里优先可被信任的群体。我们接触的很多老师们,他们其实跟企业在接触过程中,是有一些不安感的,他们顾虑和担心的是是否会给团队或学校带来科研成果或资产的流失?他们非常希望自身的技术能够产业化转化,能够为产业的效率提升和进步带来一些价值,这是他们的出发点和价值感,所以,在相关问题上能够有坦诚的沟通,我相信科学家们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惊喜的。
中国数万亿食品赛道都可以用健康食品的逻辑重新做一遍,市场的机会很大。另外,中国在食品底层技术研究和应用研发上, 又有源源不断的科研资源和人才。打通食品产业与高校技术桥梁,需要且依赖更多优秀的产品经理。未来已来,期待更多优秀的产品经理,关注并参与功能食品赛道。
* 提醒: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欢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读者不应该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行动,因此导致的损失,本运营方不负责。如文章涉及侵权或不愿我平台发布,请联系处理。
中国好成分 · 年度盛典
汇聚「好技术、好产品、好品牌」
打通企业产品创新与C端营销渠道通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