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辉煌地位,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画。宋代小幅山水受社会因素以及“理学”的影响,在统治者与文人士大夫的倡导和推崇下,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同时文人画的兴起,对小幅山水的审美起到了导向作用。
在创作中,画家讲求虚实相生,意境悠远的笔墨;追求以书入画,不求形似的意境,以“以小观大”的思想简化物象形象,对景物灵活剪裁,采用局部特写的方式,在有限的画面中表现无边世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山一景,在宋代山水画中别具一格,树立了新的美学标准。
一、诗画一体对意境的提炼
在宋代“崇文抑武”的体制下,写诗作画成为文人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这使得诗与画的互动越来越频繁,诗与画结合成为文人画的一种独特形式是自然而然的。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的共同艺术内涵,使诗画合一的思想深入人心。
《苏轼文集卷七十》记载:“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在苏轼理论的宣传下,文人士大夫逐渐意识到绘画与文学一样,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画像诗一样,富有韵律和美妙的意境。画家和诗人在摹写物象是共通的,都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因此,诗情与画意的结合,也成为了宋代山水绘画的最大特点。
这样的绘画不再受到前人思想,以及传统绘画理论的约束,创作者不计较追求物象的形似,更多地关注意象之外情与景的趣味。宋代的小幅山水画不再一味对景物进行描绘,而是像诗歌的创作一样,借自然山水表现内心情思。画家开始重视对作品意境的提炼,以达到景与情的交融。这种对于刻画山水而不滞于山水之中追求,与诗文是共通的。
宋代小幅山水作品中,一石可代表山,一水可代表湖,一云烟可代表广阔无垠的空间,而背景的一片虚无可代表整个大自然,这与诗文相通,隐晦而有韵味,是作者内心追寻平淡天真的理想精神与审美意境的寄托。
观者寓情于景,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这就为文人和画家推动诗画的结合创造了条件,宋代文人士大夫拥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在绘画中融入诗词加以对意境的提炼,是体现自己文学底蕴和独特情怀的极好方式,诗作为补充成为了画面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将诗作与画中情景相融合,二者相辅相成。
二、以书入画对意境的呈现
《境生象外》记载:“笔墨能绘有形,不能绘无形;能绘其实,不能绘其虚。”
“书画同源”观念的提出,开启了文人画家们对书法和绘画的探讨。对于书与画的研究,笔墨是关键。画家能用笔墨描绘有形的物象,而无形之物难以表达。艺术创作中的虚实相生,极其考验画家的笔墨,米芾是这一方面的集大成者。米芾大力倡导“抒写胸臆”的水墨意境,追求平淡天真。与其子米友仁创造的“米氏云山”,绘画风格为当时文人画增添了新的色彩。
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中,画家描绘江南的烟雨掩映,云山水树,墨气淋漓,氤氲浑厚。在大笔涂染的块面中,多以浓淡枯湿不规则的纵点、横点积点成山,运笔草草,不求工细,用独特的格调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景象。画面中巍峨的山峦是实,缥缈的云雾为虚,在云雾的笼罩下虚实相应,浑然一体。墨与水相融,意境悠远。
唐代时期山水画“以书入画”思想开始萌芽,宋代书法与绘画联系更是颇为紧密,翰林图画院的建立大大推动这一思想的发展。随着“士人画”思想的出现,绘画的“书写性”受到倡导,这是苏轼“书画一律”的体现。
在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中,将这一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整幅作品画面简洁,空灵自然,虽然只有一枯木一怪石,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富有生气。枯木有枝无叶,草坡一笔带过,怪石纹理动感强烈,整个画面寥寥数笔,用笔率真奔放,画家以富有“骨法”“气韵”的书写性因心造境,以画抒情,表现出的是生命的流淌,是作者心中意趣的呈现。
苏轼的另一幅杰作《潇湘竹石画》也体现了他作品的“写作品质”。远处烟雾茫茫,雾蒙蒙,近处用淡墨勾勒出石头的轮廓,浓墨则用柔嫩的竹子,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在竹叶的画风中,也充分体现了苏轼的书法功力。每一笔都灵动轻盈,如微风拂过,笔尾的飞白足以显示作者深厚的书法积淀和高超的笔法功底。
在创作中,由于艺术家们大部分的艺术感受来自于现实生活,脱离了生活之源,因此仅靠主观臆造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毫无生命力的。实景经过作者的体验和感受,融以自己的所情所景,在心中形成新的形象,化实为虚。
笔者认为有意境的笔墨,绝不是脱离现实机械的“书写”,而是体会自然,画家面对自然,感受自然,将自身的“情”“思”注入到山水画的创作当中。宋代小幅山水画中追求的美,是意境美,意境和虚实密不可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意境便应运而生。
三、小幅样式对意境的架构
宋代小幅山水一方面指北宋中后期的小景山水作品,另一方面指南宋时期,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边角山水。北宋中后期由于历史、地理、人文思想诸多方面因素影响,全景山水发展受到限制。这一时期,在赵令穰等人的带动下,出现了新的绘画风格“江湖小景”。
“江湖小景”对全景山水,向边角式山水的过渡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全景山水追求高远、平远、深远的视觉效果相比,小景山水作品多以平远为主,常在卷轴、纨扇、册页、斗方上描绘,画面简约,又不失深邃的抒情意境。从画幅形制上看,北宋后期小景山水作品多为小幅的形制,与宋代初期全景式山水相比空间布局更为简洁,笔墨更为自由,寓意也更为诗意。
南宋画家常将“以小观大”的思想应用到创作中,借小情节写大主题,用简洁的绘画语言,使观者有所触动。其画面视觉主体通常都是对某事物的局部特写,这种“以大观小”的思想增强了作品的空间层次感,能更好的显示出悠远、开阔的空间意境。在表现事物的空间关系上这是一个崭新的角度。
《中国画论大辞典》记载:“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马远、夏圭受北宋后期小景山水影响,在前人的基石上进行革新,开创了别具一格的“一角”、“半边”构图风格。这种构图的出现与南宋社会的文人思潮、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边角的构图也更好的展示了宋代江南的秀丽景色,对“一角”、“半边”的细致描绘,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结语
宋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涌现出来了数不胜数的优秀作品。政局的动荡,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氛围的变化,使宋代山水画画家创作出了异于前朝的作品,其作品形成的独特的小幅山水意境风格,对后世山水画的创作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沈约,《宋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