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作为现代企业运营中不可规避的用工风险领域,其重要性在当下社会中愈发凸显。
近年来“00后整顿职场”的热度持续攀升,年轻一代劳动者法律素养与维权意识显著增强,“职场合规”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议题。
企业应重视用工规范,避免短视的省钱行为导致长远损失。为兼顾效果与成本,可寻求专业机构如三尺法务进行用工风险诊断,排查风险点,减少风险发生,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公司需要重视管理制度及操作的合法合理,同时也需要注重证据的固定与收集,如果遇到职场碰瓷、恶意仲裁的情况,公司可以搜集保留相关证据,依法维权,还可以举证向员工主张对给公司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根据《劳动法》规定,工作满一个月未签书面劳动合同,员工如果能证明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提起劳动仲裁,企业需要支付自用工第2个月起至1年内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超过1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则视为与职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否则需支付违法解除的赔偿金。
劳动合同内容不明确:劳动合同中应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关键条款。若合同内容模糊或存在歧义,容易引发争议。
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公司应在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任何关于放弃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协议都无效。若公司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员工有权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
社保缴纳记录不清:公司应确保社保缴纳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因记录不清或遗漏而导致员工投诉或仲裁。
拖欠或克扣工资:公司应按时足额支付员工工资,不得拖欠或克扣。若公司未按时支付工资或克扣工资,员工有权以此为由申请劳动仲裁并要求补偿。
绩效考核不透明:公司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应确保考核标准明确、程序公正、结果透明。若公司随意扣减员工绩效工资或绩效考核结果不公正,容易引发员工不满和仲裁申请。
规章制度不合法或不合理:公司的规章制度应合法合理,并经公示后送达员工。若规章制度存在违法或不合理之处,员工有权以此为由申请劳动仲裁。
通知文件未送达或未签字确认:公司应确保各类通知文件及时送达员工并让其签字确认。若公司未履行告知义务或员工未签字确认,容易在发生争议时丧失证据效力。
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如果法律认知不足、管理不够规范或经营策略单一,可能会更容易遇到劳动争议的问题。一旦争议发生,即便后来努力弥补,损失往往已经造成。因此,切勿忽视这些潜在风险,也不要采取被动等待的态度。相反,应当采取积极正面的措施,主动应对挑战,把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法律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
仲裁的理由千千万,一定要弄清楚是因为什么事情被仲裁,对方的诉求是什么,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记住我们的本质是解决问题,不是激化矛盾!
发生劳动纠纷,除了只能由劳动者提起仲裁的情形,公司也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此外,在劳动仲裁阶段公司还可以提起反申请。
具体操作:被申请人在劳动仲裁答辩期间提出反申请,准备充分的证据材料,可以是员工违纪的证据,也可以是员工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证据,或是其他法律层面足以要求对方承担责任的证据,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的,仲裁委可以将反申请和申请合并审理。
用人单位对终局性劳动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 15 日内向法院起诉;
对非终局性劳动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仲裁裁决存在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违反法定程序等情形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为了更好地防范相关用工风险,公司应始终秉持合规经营的原则,提前识别并防控各类法律风险,以预防为主,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与纠纷。同时,重视背景调查,以更加细致地了解求职者的真实动机与背景,从而有效辨别并防范潜在的职场碰瓷行为,堵住风险漏洞。此外,公司还应注重证据的收集与保存,确保在面临争议或纠纷时,能够迅速、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