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事转企”
改革十年尚未完成
最近,山东省人社厅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速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媒体报道,预计超过10万“事业编”转变为企业员工,网友称这是“砸了10万人铁饭碗”。
随后,山东省人社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和山东省委编办综合处的相关人员对媒体解释道,此次“事转企”针对的是此前山东省政府已经批复,但尚未完成“事转企”的事业单位,而且都是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而非所有省属事业单位。
也就是说,这次改革不是新举措,而是之前改革的收尾工作。早在十年前,2014年7月,《大众日报》就报道称,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各级各部门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当时就点出,所涉事业单位是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
2015年6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工作方案的通知》,公布了相关单位名单,包含山东省粮油工程设计院等79家单位,这些单位来自报社、设计院、研究院、宾馆等。
2019年1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发文字号:鲁政办字〔2019〕18号,以下简称“18号文”)的通知,这份文件同年3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24年2月29日。
也就是说,当前这份指导山东省“事转企”的文件已经失效。但是上述改制目标还没有完成。山东省人社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媒体,上述79家事业单位大部分已经改制完成。近日印发的《意见》,针对的是山东省政府之前已经批复过,但还没有完成转企改制的省属事业单位。
最近《意见》的出台,就是为了延续改制政策,把上述79家事业单位中没有改制完成的完成。
所以,当网友们惊呼“砸了10万人铁饭碗”的背后,实际是79家“事改企”单位改了10年还没有改完,任重道远啦!
另外,前面也已经说到这次涉及改制的都是省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而非所有省属事业单位。
一提到事业单位,就被认为是吃财政饭的铁饭碗。其实这里面存在误解,事业单位分为四类,分别是参公事业编,全额拨款事业编,差额拨款事业编,自收自支事业编。参公事业编包括团委、妇联、工会、文联等等单位,它们虽然不是公务员编制,但其实差不多。全额拨款事业编包括城管、医院、学校等单位,后面两类就没那么重要了。
山东这次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涉及的单位基本都是差额拨款事业编和自收自支事业编,没有一个学校、医院这些单位,他们的铁饭碗依旧很稳。
山东省相关单位工作人员自己也表示,凡可以改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都是经营类、有“自收自支”能力、可以实现自我盈利的单位,由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转企并不现实。
广西裁撤乡镇财政所
并不裁撤工作人员
最近,另一个广受关注的改革是广西裁撤乡镇财政所。
媒体报道称,广西多个乡镇不再保留乡镇财政所,其相关职责被统一划入乡镇财政经济办公室。根据自治区财政厅的要求,各乡镇财政所要在2024年底前完成机构改革。
7月15日,百色市西林县财政局发布公告称,将乡镇财政所职能划由乡镇财政经济办公室承担,不再保留乡镇财政所。来宾市象州县6月发布公告称,该县对财政系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原本设立于马坪、石龙、妙皇、象州、运江、寺村、中平、百丈、罗秀、大乐、水晶等11个乡镇的财政所被撤销,其相关职责被统一划入乡镇财政经济办公室。
广西的乡镇财政所改革并非简单地裁撤机构和人员,而是对职责分工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调整。
改革过程中,人员分流成为关键一环,结合人员意愿和实际工作需要,主要有三个去向:留在乡镇本级调整工作、调回县市财政局或分流到其他市直部门。以宾阳县财政所在职在编人员为例,年轻干部留在乡镇充实乡镇干部力量,为基层留住人才,部分人员调回县级财政部门,其余人员则分流至其他县直部门。
乡镇财政所是裁撤了,其单位功能进行了转移,转移到乡镇财政经济办公室,工作人员则分流到其他单位继续上班,更不会影响到“饭碗”。
小县改革
部门少了,人员并没有少
目前,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已在山西、青海两省多个人口小县完成,湖南、安徽、甘肃、江西、陕西、福建、四川、西藏等地也已相继释放开展人口小县机构改革的信号。
最近的案例来自陕西黄龙县。资料显示,黄龙县位于陕西省中北部、延安市东南缘,2023年全县户籍人口46910人,常住人口4.05万人,是典型的“袖珍县”。
7月22日,延安市黄龙县官方消息透露,黄龙县人口小县机构改革于7月19日全面完成,新组建机构已全部挂牌到位,新组建机构领导班子配备全部到位,涉改革机构职能、人员、编制全部划转到位,干部安排方案落实到位,新组建机构三定方案印发到位。
根据2022年公布的《黄龙县人民政府机构设置表》,黄龙县人民政府原设置工作部门24 个。相比之下,黄龙县政府网站目前的信息公开栏目中,县政府工作部门只列出了16个,分别为政府办、公安局、住建局、人社局、财政局、审计局、发展改革科技局、自然资源和林业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水务局、教育体育局、卫生健康局、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文化和旅游局。
黄龙县原有的行政审批服务局、民政局、司法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城市管理执法局、统计局、医疗保障局等单位均未再列出。
原黄龙县民政局已划入到县委社会工作部;原黄龙县城市管理执法局与黄龙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合并办公,办公电话变更为黄龙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电话。
通过黄龙县的改革可看出,人口小县的改革思路依然是“大部制”改革思路,通过多部门合并,来降低行政成本和财政负担。这里也没牵扯到工作人员的精简。
机构改革常抓不懈
体制内人员越改越多
事实上,跟网友惊呼的“砸碎铁饭碗”不同,近年来铁饭碗不是少了,而是越来越多了。
这个可以从住建部、财政部与央行联合发布的年度公积金报告中看到答案。
通过以上两图,我们可以计算出三年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数量变化,以及在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的数量变化。
对比发现,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数量的确减少了,但人员在增加。
2020年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数量为72.61万个,2023年则为72.05万个,三年减少了5600个。
但吃财政饭的体制内人员——铁饭碗人员从2020年的4513.36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4835.9万人,三年增加了322.54万人。
此外,国有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21.57万个增加至2023年的27.12万个,三年增加了5.55万个。国有企业员工从2020年的2707.38万人增加至2023年的3054.97万人,三年增加了147.59万人。
以此计算,广义体制内人员(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过去三年不仅没有减少,还合计增加了470.13万人。
砸碎铁饭碗这事儿,不容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