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按照南京天地坛规制建成北京天地坛,包括有大祀殿、大祀门、皇乾殿等建筑,为合祀天、地的场所。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在天地坛大祀殿举行了第一次天地合祀大典[38]。
明嘉靖九年(1530年),“大礼议”事件发生,明世宗朱厚熜决定恢复天、地分祀的旧制,在大祀殿南建圜丘,以便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随后,改天地坛为天坛,另在北京城北建设地坛;改昊天上帝为皇天上帝;并改祭天礼仪[38]。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圜丘坛外泰元门东建起崇雩坛。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诏令拆除大祀殿。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大祀殿原址建大享殿。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8月,大享殿建成。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拆除明嘉靖年间建造的崇雩坛。[39]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降旨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大享门为祈年门。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修理圜丘、皇穹宇。祈年殿三覆檐上层青瓦、中层黄瓦、下层绿瓦及其祈年门、两庑、皇乾殿绿瓦均改为青色琉璃,其它仍照旧制盖覆绿瓦[34]。
- 近现代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毁于雷火。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祈年殿重建。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祈年殿重建完工。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英军在天坛驻扎,劫走多件文物[20]。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光绪帝在天坛祭天,为中国古代君王最后一次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38]。
民国元年(1912年)3月,天坛由清朝典礼院移交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内务部礼俗司掌管,北洋政府筹备天坛对外开放相关事宜[20]。
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祭奠天坛,天坛对外开放计划搁浅[20]。
民国七年(1918年)1月1日,天坛对外开放,成立天坛公园[5]。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天坛公园大修[20]。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侵华日军攻占北平,天坛公园西南外坛被日军占据,天坛神乐署被改为对华细菌战的基地[20]。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近2000名流亡学生强占天坛公园,砸开库房任取器物,折砍树木用作燃料,天坛库房被抢空[20];同年12月,北平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国民政府在天坛公园内砍伐大量古树,修建天坛机场,试图通过机场与外界取得联络[21]。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接管天坛公园,天坛未遭受较大破坏[20]。
1951年,天坛公园被定位为“文化公园”,北京市人民政府组建天坛公园管理处[6]。
1955年,天坛公园斋宫建电影院和剧场[23]。
1958年,天坛公园内开办农场、林场,在园内种有高粱、白薯和黄豆等农作物[19]。
1966年,“破四旧”时期,天坛公园将祈年殿等处匾额换成毛主席像,避免极左思想破坏天坛,使古建筑免于劫难[20]。
1970年,天坛公园整修,时任北京市委常委的万里同志坐镇现场,力排“破掉一切封建”的主张,坚持按原样修缮天坛公园内的古建筑[20]。
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天坛公园成为群众避难场所,约1.7万户6.5万户居民在天坛公园内安置[20]。
1974年至1979年,天坛公园圜丘西北堆起修筑人防工程的弃土,高32米[20]。
1985年,天坛公园斋宫剧场拆除,腾退商业店铺,开设展览[18]。
1988年,天坛公园回音壁对外开放[18]。
1990年4月,天坛公园祈年殿对外收费开放[18]。
1992年,天坛公园圜丘坛内外24座损棂星门修复[6]。
1993年,天坛公园圜丘望灯杆复建[6]。
2018年7月12日,天坛公园增加绿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扩大对游客开放面积2.24公顷[1]。
天坛公园祈年殿
播报
建筑格局
布局
天坛公园占地面积205公顷[6],由两重坛墙环护,分为内、外两坛。外坛墙周长6553米,南北相距1657米、东西相距1703米。内坛墙周长4152米,南北相距1283米、东西相距1025米[22]。
天坛公园 实拍(49张)
天坛公园主要古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中间有东西向隔墙将内坛分隔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中有门相通。内坛由圜丘、祈谷坛、斋宫三组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位于内坛北部,圜丘坛位于内坛南部,斋宫位于内坛西部,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连缀圜丘坛和祈谷坛。内坛四周设有东天门、北天门、西天门、广利门、昭亨门、泰元门。
祈谷坛区域位于天坛内坛北侧,大门称祈年门,门北为坛。上层坛面正中建祈年殿,殿为蓝琉璃瓦三重檐攒尖顶圆形大殿,盛金宝顶,殿高38米。祈年殿之北还有皇乾殿,是祈谷坛奉祀神位的供奉所。祈谷坛东门外有神库、神厨宰牲亭及长廊等附属建筑。
圜丘坛区域占地面积44.66公顷,是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台、祭天台、拜天台。圜丘坛外围墙两重,内圆外方,红墙蓝瓦,四面各辟根棂星门。圜丘坛北为皇穹宇。皇穹宇由正圆形的围墙所包围,墙面平整光滑声波可由墙壁传递,俗称“回音壁”。斋宫区域占地面积4公顷,内有钟鼓楼、无梁殿、寝殿等,建筑均覆以绿色琉璃瓦,以示“上天之子”所居。
天坛公园外坛为林区,广植树木,外坛西部偏南有神乐署,是乐舞排练之所,俗称天坛道院[22]。
天坛公园布局
特点
天坛公园设计考究,从选位、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均依据中国古代《周易》中的阴阳、五行等学说,体现出了中国古人对“天”的认识。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天坛公园里的建筑都反映出了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天坛公园内的建筑还体现出中国古代帝王将相在天地关系中所起的作用[4]。
天坛公园(30张)
天坛公园两重环墙的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寓意“天圆地方”,此墙因此俗称“天地墙”。天坛公园主要建筑圜丘坛、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圆形平面,而祈年殿、圜丘坛的砖砌外墙则为方形,同样象征“天圆地方”。天坛公园的圜丘坛和祈谷坛同建在天坛内坛中,圜丘坛是举行“祀天大典”的地方,因此位于内坛南部,即天神所在的方位;祈谷坛是祈祷丰收的场所,因此位于内坛北部[4]。
天坛公园祈年殿以圆形、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寓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4]。
天坛公园有各种树木6万多株,更有3500多株古松柏和古槐,绿地面积达163万平方米。坛庙在中国古代被誉为国家的“万世不移”之基,故中国古代对坛庙植树较为重视。明永乐年间初建北京天地坛时即“树以松柏”取“尊而识之”的寓意,以后历朝陆续补植,至清代中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天坛古树群落。大量的古松柏分布于圜丘、祈年殿等祭祀建筑周围,古树与古建筑共同构成了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氛围[6]。
天坛公园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两代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采用木制构件,圆形平面,为形体巨大、工艺精致、构思巧妙的殿宇。在生态学方面,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较为杰出的范例。天坛公园建筑轴线北部的构图中心祈年殿,体态雄伟,构架精巧,内部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部台基屋檐圆形层层收缩上举,既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又使人感到端庄、稳重。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协调得体。使人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天坛公园从总体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是工艺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思想、文化的遗迹和载体。天坛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4]。
https://www.xhspx.com/index.php/vod/detail/id/288978.html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