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不知道出处的话说:“少不读苏东坡,老不读辛弃疾。”
至于为什么。大体是两人中年同遭重大挫折,境遇有相似,应对却不同。
面对职场打击,苏东坡从困闷中彻悟,看得开,放得下,活成了一副爱咋咋地的样子。
辛弃疾一生头铁,失业隐居,报国无门,空怀壮志,携着满腔愤懑,到死未能解脱。
东坡看淡功名,旷达洒脱。年少时候读他的诗词,容易陷入虚无,心境上过早躺平。
稼轩矢志北伐,慷慨悲壮。年老时候读他的诗词,容易困于执念,心绪里郁结难解。
辛弃疾我们之前说过一回,这里暂且不提。回顾:中年失业,挑灯看剑。辛弃疾走歪了的职业生涯
且看苏东坡是怎样因为一篇公文被职场整顿,以至接连被贬,改写人生的。
用几句简短的话略过苏轼高光而又波折的早期职场生涯:
22岁参加了一届堪称神仙打架的科考,中进士。《刑赏忠厚之至论》策论得考官激赏。
皇榜还没传到家乡,就因母亲病故,回乡守孝三年。
守制期满。回京城参加了十八层地狱级别难度的制科考试。被宋仁宗钦点为最高第三等,北宋百年以来第一人。时年26岁,文名满京师。
总部安排他到凤翔分公司挂职锻炼,干到30岁,回总部。次年又因父亲苏洵去世,再回乡守孝三年……
也就是说在苏轼22岁到33岁之间,他实际在任时间就三年。对于职场新人而言,磨练时间谈不上很足。
等他再次守孝期满,在34岁那年返回京师总部,天已经变了。
公元1069年,北宋集团老大已经换了两位,轮到了神宗话事,倚重王安石大搞变法。新旧两派对立,摩擦不断。
这种局势很考验政治智慧。苏轼虽然才华惊世,但十来年只在地方上做了几年副职,还不知职场斗争险恶,就被卷入了大风大浪之中。
他出身于旧党一脉,站队无可厚非。人又出名,笔又能写,非常适合为旧党代言。
所以从王安石实施变法开始,苏轼就梅花间竹般上书,频频驳斥“新法”,动不动让皇上撤了王安石。
王安石也不惯着他,一边撺掇宋神宗压一压苏轼锐气。一边找人打苏轼的小报告。
新旧两党来回怼了几个回合,大家更知道苏轼生猛,敢于正面硬刚王安石。新党激进分子也逐渐集火在他身上。
公元1071年底,苏轼自己申请调离京城总部,到杭州分公司做副总。时年36岁。
大家都以为他是激流勇退,明哲保身,万万没想到他是在憋大招……
变法搞了几年进展不顺,新党老大王安石都被免职两次。宋神宗董事长说我已经长大了要告诉全世界,亲自下场主持变法。
旧党老臣都谨言慎行,偃旗息鼓。满朝文武就剩下苏轼梗着脖子说我偏不!
身为文坛顶流,头部KOL,不支持变法也就罢了,调到分公司还不安分,隔三岔五地跟媒体发牢骚,集团上下就数他最闹腾。
用新党的话来说,是以前硬怼丞相,现在阴阳皇上。不但嘴硬,笔杆子更硬,终于成功把宋神宗惹毛了。
公元1079年,已经44岁的苏轼历经杭州、密州、徐州三地主持事务,又平调到了湖州。
北宋集团规矩多,升官降职、撤职查办、生日祝贺这些事情都要向总部回信表忠的。
苏轼新到湖州,循例上了《湖州谢上表》,这本来是职务调动谢主隆恩的例行公事,硬生生被他整出了幺蛾子,最终被新党抓住把柄办成大案。
我们来仔细品一品这篇谢表:
他先说自己:“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
意思就是说我这个人又古怪又没啥名声,没什么文化。别人都棒棒哒,就我啥都不行……
这几句话在宋神宗这位大直男看来还没什么。可朝廷里面那帮御史听起来就像这样:“哥哥你女朋友好厉害啊,不像我笨笨的什么都不会……”
大哥,你前几年才写了“十年生死两茫茫”怀念亡妻,接着又写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想念弟弟,在密州打野还写了“西北望,射天狼”掀豪迈词风……你竟然跟皇上说自己没文化?那我们算什么?
然后苏轼又在谢表里继续输出:“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就是说自己跟不上时代了,比不了朝廷里的新人;皇上您知道我虽然老了但不惹是生非,所以安排我去地方上搞搞民生。
再翻译一下就是:其实我真的很羡慕你女朋友,但是她好像不太喜欢我;都是我不好,总是让她误会,我以后会离你远远的,我不想你们因为我吵架……这换了谁能忍啊。
有了《湖州谢上表》这把苏轼自己递上来的刀子,新党捅起来是异常顺手。随后又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整理他以往写过的诗词,罗列名目,一股脑向皇上打报告。
说他讥讽朝政、蛊惑人心以至“诋毁圣上”,这是往死里整的节奏。
最终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入京,路上差点投河自尽;到京城被关了130天,期间还预备了药物,打算不等定罪就先噶了自己。
死都不怕,就怕名声被污,牵连亲朋。所以这位大犟种一边抱着必死之心,一边又难得地认了怂。
承认了自己不满新政,确实有那么些诗文茶里茶气、阴阳怪气、拐弯抹角……
又在狱中写了一首诀别诗给他弟弟苏辙。这首诗是这样的:
大致意思就是皇上待我如春风般温暖,我是自己笨死的。后面的事情就只好麻烦老弟帮我照料了,以后生生世世我们还是好兄弟!
——主打一个乖巧懂事听话。
宋神宗对于苏轼的发落也颇为踌躇。一方面觉得这家伙恃才傲物,还很没有眼力劲;一方面也不想违反祖上“不杀士大夫”的祖训。
纠结之下,苏轼的援军也陆续到达战场。其中就包括太皇太后曹氏——就是电视剧《清平乐》里面那位曹皇后。
说前董事长(宋仁宗)曾经说过苏轼苏辙两兄弟是留给我们赵家子孙的CEO人选,这样的人才杀了多可惜啊。
他弟弟苏辙也说我愿意用一身官职,换哥哥一命。
前宰相张方平、时任宰相吴充也都为苏轼求情,就连已经退下来的王安石也上书神宗说:“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这么一来,除了一心要置苏轼于死地的新党急先锋。集团上下都认为苏轼罪不致死,最终裁决下达:“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本州安置。”
大体上就是从分公司一把手,降为了安保部副经理,没有实权,没有工资。
这个由一篇公文引发的事件,史称“乌台诗案”。
诗书满腹,敌不过人情世故。人到中年的苏轼,终究在职场斗争中败下阵来。
此后,他在黄州成为了千古传唱的“东坡居士”,纵使人生下半场辗转起伏,依旧“一蓑烟雨任平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