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一友,晒他收藏的苏轼《赤壁赋》书法,说,明天就是七月既望了。

我突然表示不解:

这老头也是胆大啊,七月鬼开门,十六就去河里玩。我们连塘边上都不去呢。

之所以说突然,乃因以前读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从未想到这一层意思啊。中元节看到,思维就发散了。

有朋友马上回复:是啊。

我又猜测说:

也许那时还没有这说法?

另一群友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这个老头是神仙,鬼都怕他。《苏东坡》传里就有苏轼斗鬼的故事。

他的说法引发共鸣,又一朋友写到:

东坡盖五祖戒禅师之后身(此处有三个合什的微表情)。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问题既出,总得解决一下。

于是从《东京梦华录》里,找到了这样的描述: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又以竹竿斫成三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中元前一日,即卖练叶,享祀时铺衬卓面。又卖麻谷窠儿,亦是系在卓子脚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穄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之道场。

总结一下,中元节,会烧纸衣给祖先。另有饭食祭祀,向他们报告今年又丰收了,你们就放心吧。有亲人新逝的家庭,需要去坟上拜扫,宫中亦然。另有烧钱纸祭祀为国捐躯者,以及没有后人祭祀的孤魂。

可见,那时中元,主要是祭祀。虽有拜扫之仪,孤魂之说,可能也就像清明一样,是对逝者的怀念,还没有演变成现在所说的鬼节。

孤证不立,我又找了些宋朝的诗词。

很可惜,除了被贬海南时,在某个中元日写过“十八大阿罗汉颂并叙有跋”,苏轼诗词文章里,并没有提及中元之词。

为何说可惜呢?

因为这个是大节日啊。

宋朝《岁时杂记》载:

国朝旧制,冬至、寒食、元正为三大节,各假七日;端午、中元、重九为三小节,各假三日。

七夕、中秋等节日,他可是名篇迭出呢,很难想象,放假三天的中元节竟然不写诗。

难道是因为心理阴影?

毕竟,他在凤翔之所以被太守陈希亮弹劾,罚铜八斤,就因为没去参加中元节的宴会啊……所以,决定终身不写中元节?……可,他后来跟陈希亮和解了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中元宴会……咦,这节日还有宴会?

其实不但有宴会,这日子还挺欢乐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中元夜百花洲作》里写到: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空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青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舞弗歌如老何。

先赏月、夜忘归、高歌大醉、起舞逐歌……

哎呀,这哪有现在七月半里严肃的气氛啊?简直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嘛……

而且,我还找到好几首宋人词作,贺他人七月十几日生日的,他们这样写:

千秋岁 寿江东帅七月十一 宋 · 无名氏

金陵秋早。

四日中元到。

天降诞,真英表。

水调歌头 寿徐枢七月十二 宋 · 无名氏

称彼兕觥后,三日是中元。

地官较善,龙章玉佩压仙班。

沁园春 代寿宗室 宋 · 翁溪园

记得花筵,巧夕星河,初度女牛。

更四双蓂荚,十分桂魄,中元佳致,妆点初秋。

看来,那时虽有祭祀,但并无“阴气”,反而被当成美好的景致,能跟七月十五搭上边,还是运气爆棚呢。

当然,写鬼神的也不是没有:

南宋王十朋《中元日得雨》就讲了:

秋阳亢流火,时雨洗中元。

既贺苗苏槁,还欣暑涤烦。

德知天地大,功任鬼神言。

愿作老农圃,一犁耕故园。

但,他是感谢鬼神带来了秋雨,既冲刷了高温带来的烦躁,又救苗木于秋旱之中……

更有趣的在这里。《三苏文化大数据库》网站收藏的《太昊陵庙会探源》中提到:

张咏字复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治理地方有方,两次出知益州——今四川成都……他第二次任益州知州时,发现那里有很多节日,如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还有二月二的踏青节。然,每到这些节日,人人都只是游玩,不思耕田……

呵呵,我们苏大爷不就是益州来的吗?

原来,中元日游玩,正是他家乡不怎么优良的传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