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耕而作陶,陶以盛酒”出自《逸周书》,相传,五千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植五谷,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酒糟,至此,中国酒文化拉开了序幕!人们为了感谢神农,专以美酒来祭祀,故“以酒敬天”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流传至今。

神农酿酒有什么契机呢?首先,神农创造耒耜,始作农耕,有了农具,由游牧文明、渔猎文明进步到农耕文明,原始部落初具规模,社会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有所富余,为酒的诞生提供了粮食基础。其次,部落群居让人们学会了保留火种,对“火”由“天罚”的惧怕到能够自行保存、运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农在此基础上用火烧制土坯,制成陶器,在陶器发明之前,人们对食物的加工处理,只能用烧、烤的办法。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的加工可以蒸,可以煮,还可以储存,为酒的诞生提供了器皿。有了物质基础,酒又是如何被人发现的呢?相传有一日,炎帝神农氏外出采药,部落里的人悄悄地藏起了一钵饭,准备留给炎帝神农外出回来吃,因为怕被虫兽偷吃,便把蒸煮过的热饭倒进了一个陶罐里,放在了一个阴凉僻静的树洞中留存。

谁知神农这次外出走了好些天,这罐饭就一直放在那里。待炎帝回来后,便闻到放在树洞中的盛饭陶罐有一种独特而又浓郁的香味,打开陶罐一看,一股从未有过的异香扑鼻,尝一口,味道独特,令人心旷神怡,这便是石器文明时的醪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农、酒、石花这三者又有什么联系呢?上边有提到过“神农耕而作陶,陶以盛酒”,相传神农由随州至谷城薤山,常百草植五谷,将机缘巧合之下发现的最原始的酒改良优化,通过对陶器、原粮的筛选,一步步改进酒的品质,但酿酒一半在于粮,一半在于水,神农通过尝试,行至谷城薤山境内时,发现了一汪泉水格外甘甜,便在此酿酒。而后,此地便因擅植五谷与酿造技艺而闻名,后被称为“谷国”、“石溪”(今谷城县石花镇),酿出来的酒品质一绝,楚庄王时更是被当做宫廷御酒来进行朝贡,时称“石溪双泉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酒又为何被称为“酒”呢?从文字发展史看,“酒”字同甲骨文和金鼎文中的“酋”字关系密切,古人写酒,上半部不是酒坛字形“酉”而是“酋”。《说文》:“酋,绎酒也,从酉,水半见于上,礼有大酋,掌酒官也。”其实“酋”字是上古原始部落首领酋长的“酋”。那时崇拜自然,祭祀的五谷、三牲以及酒水均由酋长掌管。因神农(炎帝)是本部落的“酋长”,酋长用于祭祀、又因水入陶坛而成酒,即成“酒”字。那为何念做“酒”呢?上文有提到过神农外出,部下将留存的粟饭保存过久,神农归来后发出异香,神农归来的时间刚好是外出的第九天,因此以“九”称之。自神农以酒祭祀天地,酒有了正式名称与尊贵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中国茶酒词典》的《中国酒事纪年表》首列,“神农耕而作陶,陶以盛酒”,这确切说明了炎帝神农与酒的关系。此外,《太平御览》:“神农耕而作陶”也有相同记载,进一步确认了炎帝作为中国酿酒鼻祖的地位。晋代江统的《酒浩》称:“酒至所兴,肇自上皇”,这里的上皇指的就是炎帝神农。这些历史记录和文献资料共同证明了炎帝在中国酒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009年5月8日,由湖北、湖南两省宣传部门组织的“重走神农路,寻根鄂湘行”活动,在薤山举行了隆重的神农尝百草、植五谷圣土、圣物交接仪式,佐证了楚地人民对于神农——华夏酒祖地位的广泛认可,谷城石花镇的代表——霸王醉酒,是对楚国宫廷酒——石溪双泉液的传承与优化,是对神农制陶盛酒这一典故的致敬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