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i,我是胖胖。

这几天一直在聊一些互联网上的骗局,本来胖胖就只是针对问题讨论问题。

结果呢,总有些敏感的人跳出来,各种捕风捉影,非要把问题扯到其他方面,甚至说胖胖在散布谣言、带节奏。

其实,胖胖觉得吧,讨论这些现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正常人打开手机随便看看,你都不用去搜,跳出来类似的割韭菜现象比比皆是。

讨论这些问题,本质上只是对当前社会现象,互联网现象的一种描述,实事求是地呈现事实,并没有对人进行任何人身攻击。

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很难和某些人静下心来好好讨论。

他们一上来就情绪化,觉得你在针对谁,甚至认为这些现象不存在,认为不该写这些“博眼球”的内容。

有些人有些自媒体总是喜欢用几段文字去粉饰太平,否定已经发生的事情,这种“眼不见为净”的心态,说到底也是一种不自知的恶。

可这种自欺欺人的现象,居然还屡见不鲜。

难道把所有打鸣的公鸡都杀了,天就不会亮了吗?

或许,最难沟通的不是那些没有文化的人,而是那些被灌输了标准答案的流氓。

跟流氓打交道,除非流氓也愿意讲道理,否则就各种扣帽子,敢批评就扣帽子,不赞美也被扣帽子。

那现在的互联网,这类人的群体不在少数,今天胖胖就展开聊聊这个群体,那我觉得他们是一种“伪自信患者。”

什么是“伪自信患者”呢?

简单来说,这类人表面上看起来自信满满,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外壳下隐藏着内心的自卑和脆弱。

这些人往往情绪激动,过分敏感,过分易怒,看似高亢,实则内心极度没有安全感。

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自卑”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沉默寡言、害羞内向的表现,那这类人通常在人群中显得孤僻,不愿与他人有情感或眼神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自卑的表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我认为,传统的自卑定义已经显得有些偏颇了。

实际上,自卑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有时甚至让人误以为是一种自信。

比如说啊,有些自卑的人通过过度发言来掩饰自己的不安,他们通常表现得非常忙碌,并喜欢炫耀自己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这种炫耀有时是无意识的,比如在朋友圈里无意间展示的某张照片露出点什么,那其实背后都有着炫耀的味道。

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他人的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在前行的道路上找到动力。

我觉得在这个社会上,有两类人在追寻自我价值时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驱动力。

那有一种人是靠外驱力推动前行,另一种则依赖内驱力自我激励。

胖胖认为,当你依赖外驱力时,你的行动更多是为了获取他人的肯定。

你渴望听到别人对你的赞赏和鼓励,这让你感到安心,觉得自己在走正确的路,那这种依赖外界的方式是不稳定的。

今天你可能会因为表现出色而获得掌声,但明天如果做得不如预期,批评的声音就会让你陷入迷茫和自我怀疑。

你的自信被外界的反馈牵着走,在反复的摇摆中逐渐迷失方向。

而那些依靠内驱力前行的人,靠的是内在的动力去推动自己,他们不会因为外界的起伏而动摇,因为他们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前行是比较坚定而持久的。

至于那些通过炫耀自己成就来获得肯定的人,他们的自信往往是建立在外界赞美的基础上,而不是源于对自我价值的真正认可。

这种自信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但实质上是挺脆弱的。

那一旦外界的赞美消失,他们的内心便会变得不安和动摇,这种依靠炫耀维持的自信,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自信,反而更像是一种掩饰自卑的手段。

打个比方,当一个人没有和朋友一起外出时,有些人可能会立刻想:“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

又或者,当看到朋友两人在窃窃私语时,就立刻怀疑:“他们是不是在背后说我什么坏话?”

这种过度敏感的反应,往往源自内心的不安和不自信。

那靠内驱力的人会是什么状态呢?

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生活方式。

即使朋友们背着自己说悄悄话,可能只是他们有些私人话题要讨论,而不是故意排斥自己。

就算他们真的有什么秘密不想告诉自己,那也无所谓——我为什么非要知道呢?

我并不需要时时刻刻关注你们在说什么。

同样,如果朋友们外出时没有叫上自己,他们也不会感到失落,反而可能会想:“我也不想去,各有各的生活,无所谓。”

他们能够以平常心看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冷淡,明白很多东西自有它的安排,强扭的瓜不甜,强求不来的关系也未必能长久。

越是靠内驱力驱动的人,越不会过分关注外界的看法,而是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

他们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他们活在自己的节奏里,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

这种对外界不以为意的态度,正是源自他们对自我价值的正本清源。

而那像有些伪自信的人其实是内心深处自卑,他们会把别人对自己的反应放大解读,认为这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否定。

这样的想法一旦出现,就容易陷入自卑和内耗,导致前行的步伐停滞不前。

与之相对,我觉得自信的人往往更加平和,他们不是什么都不在乎,而是在面对需要证明自我的时候,选择不与他人计较。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并不需要通过外界的认可来证明。

那真正的自信不需要外界的肯定,更不需要在每一件事上证明自己。

持续向外求认可只会让人感到疲惫,他人的评价总是主观且多变的,每天一睁眼可能每个人对你的评价就有新的改变,那在无形中就加大了心理压力。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种向外求行为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卑。

他们可能将这种自卑误认为是强烈的竞争欲或自恋,实际上却是对自我的不信任。

那其实自己对自己的自信应该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肯定,不管外界怎么去评价,无论对方多漂亮多帅气,我也不用去做舔狗,去跪舔你,去讨好你。

同样地,面对批评,自信的人会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而不会因此怀疑自己的价值。

侃侃而谈的人也可能存在自卑的表现

还有一种是我们通常认为自卑的人是不善言辞的,但其实那些侃侃而谈的人也可能存在自卑。

某些自卑患者在感到紧张时会过度分享,因为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别人的认可,掩饰内心的脆弱。

我身边其实有很多人都有这种情绪问题,特别喜欢掩饰自己真实的情感。

要我说,不高兴就不高兴,不用装,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不用害怕被人识破内心的脆弱。

很多人喜欢把自己包裹起来,向外界展现一种“挺好”的形象,但这种表面上的坚强明眼人其实看得出很累。

所以,与其强撑着不开心的时候装得很开心,不如坦率一些,把情绪发泄出来,否则时间长了,这种压抑只会累积成更大的问题。

讨好型人格

那还有一种自卑的人,他们特别喜欢讨好别人。

那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透明的,你的讨好别人是能感受到的。

那些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害怕失去别人的认可,所以他们通过自我牺牲来试图获得他人的好感。

而这种行为实际上恰恰反映了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质疑。

而真正的认可一定不是靠讨好得来的,靠讨好别人,有可能永远无法得到真正想要的东西。

举个例子,你跟别人谈项目,如果双方的实力和利益关系不对等,你单靠讨好或向上社交是得不到太多好处的。

即便对方表面上对你客气,但内心往往是瞧不起你的,是鄙夷的。

因为有些东西本质上是价值的交换,靠自我牺牲和讨好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你缺乏底气,不配与他们平等交流。

网友的伪自信具体表现

所以我说像上文很多网友表面上看起来很自信,内心却极其脆弱。

这种伪自信在生活和网络上都有体现,尤其是在网络上的争论中更为明显。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些过分敏感的群体,他们饱受了各种互联网的“养殖训练”,精神遭受严重摧残,越缺乏安全感,越容易敏感,因为心虚自卑。

这样的群体常常对他人妄加批评,但一旦听到某些无意触碰到他们雷区的话(当然,可能他们自认为是他们的雷区),那就立刻暴怒,甚至反击,那这已经接近病态了。

他们享受践踏别人,但自己却无法忍受一点点批评,哪怕那话并不是针对他们,也会自动代入,陷入极端情绪。

这种心态就像一个从未感受到窒息的人,无法理解空气的珍贵,还会认为自由呼吸的人不正常。

所以说啊,自卑与自信之间其实有时还是仅仅是一线之隔。

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看开,将关注点从外界转向内心。

那些自信的人我并不依赖外界的评价,他们每天的努力点在于自己获得了什么,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毕竟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评价都不一样。

如果总是依靠别人的评价而活,那只会让自己很累。

那在面对他人评价时,如果一点打击就让你失去自信,而一点鼓励又让你兴奋不已,那说明你的情绪是不稳定的,这正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越是自信、宽阔的人,才会自揭伤疤,具备反思和自我救赎的精神,越是虚弱、自大的人,越想把错误和无能捂得紧紧的。

自信的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批评,哪怕是在公开场合讨论问题,他们也能冷静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自我否定。

我们都是人,肯定有不完美的地方,重要的是认识到问题并加以改进,而不是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

靠内驱力的自信是来自于对自己内心的坚定认识,而不是外界的评价。

你看像胖胖那么多的评论和私信铺天盖地的,有人夸奖就有人批评,如果每一句都听进去,那脑袋早就炸了?

那我就想着很多人强调“负重前行”,那我倒不如“轻装上阵”,别把自己搞得那么沉重、敏感。

轻松愉快地面对生活,才能塑造一个真正健康、自信、正常的人格。

每天谨小慎微、神经质、过度敏感,口头喊着我是最厉害的,这算自信吗?

不,哪怕你表现得再自信,明眼人一看就能看穿那层虚假的外表。

自卑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有时它会伪装成过度的自信,有时候是口头喊出来的我很自信,比如追求完美主义,或者刻意表现出不该有的慷慨。

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慷慨,明明打车只要20块钱非要给200块,那这种行为不过是自卑的另一种形式。

现代社会中,自卑不再是过去那种沉默寡言的样子,而是披上一层迎合主流价值观的面具,强迫自己表现得外向、自信,尽管内心深处可能是自卑和内向的。

长期的伪装让人身心俱疲,最后就变成了病态。

心理疏导经常强调让人做真实的自己,卸下那层面具,因为最难面对的往往是自我,而大多数人却花最多的时间去面对外界。

特别是在工作中,处理外界的批评时,不要让别人的情绪影响自己。

你只需要吸收那些有价值的意见,而不必让对方批评的情绪进入你的内心。

屏蔽力非常重要,你能感受到别人的情绪,但不要让它成为你的负担。

太多人就是因为过于在意别人的反应,变作了,太装了,结果装太多,越背越沉重,最终被压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