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一词,98%的人会搞错。
这里的泰山,不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那座泰山,而是一个人名!
春秋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工匠,名叫鲁班,他是木匠鼻祖。
有一次他去南方游历,因为自己是木匠出身,所以特别喜欢去集市上寻找新奇的玩意儿,这次也不例外,闲逛中他发现本地有很多造型新颖,做工精致的竹制器具。
他一边看一边拿在手里把玩,赞不绝口!他很好奇是谁造出了这些精美的器具,就向集市的人打听。
集市上的人告诉他,这是鲁班大师的弟子“泰山”制作的!
鲁班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自己曾经淘汰过的弟子。想起泰山学艺的往事,他感慨万千,不禁长叹一声: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当然这只是一个趣闻,有眼不识泰山最早出自于唐·徐灵府《文子·九守》。
2、朕从什么时候成为皇帝专用名词的?你知道吗?
秦始皇以前,人人可以称“朕”,不分贵贱都能以“朕”自称。
“朕”表示第一人称,《说文解字》记载:“朕,我也。”相当于“我”“我的”。
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李斯等人为了谄媚秦始皇建议“天子自称曰朕”。
从此“朕”成为了皇帝专用名词,染上了“唯我独尊”的政治色彩,平民百姓若敢再用,便会获罪杀头,而这一用就是千年!
直到辛亥革命,终结帝制,才让这一个字重新回归大众,但是它却因为脱离群众太久,很少有人再会以“朕”自称了。
3、你知道岳父为什么又叫“老泰山”吗?
据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卷十二·语资》记载,在唐朝玄宗时期,好大喜功的唐明皇李隆基决定封禅泰山。这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国家祭祀活动。
封禅成功后,按照惯例会大赏群臣,张说(yuè)大量举荐亲信人员。其中也包括他的女婿郑镒,郑镒官位突然从九品提了五级,这引起了唐明皇的注意。
当被问及原因时。玄宗身边的优人一语双关的回答说:“此泰山之力也。”从此“老泰山”成为岳父的敬称,这就是“老泰山”的历史渊源。
有几点需要提醒各位读者:
首先,《酉阳杂俎》是笔记小说,不足信。笔者查询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并没有发现张说有女婿叫郑镒。
另外封禅之后加封是惯例并不是特例。
最后一点,据史料记载,张说自己也存在问题,他不听张九龄的劝告,举荐很多自己的亲信,对士卒只提升官阶,没有实物赏赐,这导致内外都对张说很怨恨,所以他被人诟病其实也不冤。
4、您知道扳指以前最早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扳指的前世可以追溯到商代,那时候它还不叫扳指,叫韘(shè)。具有扳指功能和外形的物品最早在商朝妇好墓中被发现,显示了其悠久的历史底蕴。
最初它是用来辅助射箭的工具,多为兽骨制作而成,再用皮绳固定在右手的大拇指上。
扳指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提高有效射程,增强射箭的威力,同时还能确保射手的拇指不被弓弦勒伤。可以这样理解,它就相当于现代的“扳机”,虽然形式不同,但是功能异曲同工。
随着时代的变迁,扳指的造型开始发生变化,其实用性也慢慢减弱,失去了射箭的功能,逐渐成为一种装饰品。
到了清代,扳指更是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由于乾隆皇帝对扳指情有独钟,他不仅仅自己佩戴,更将这一饰品作为恩赐,赠予那些在外征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
《礼记·缁衣》有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于乾隆皇帝亲自下场代言,使得扳指逐渐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清代的扳指,从温润的玉石到璀璨的翡翠,从犀角到象牙,材质丰富多样,每种材质都是非凡品味与尊贵地位的象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可以在清代画像或者影视剧中看到手带扳指造型的原因。
5、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话到底有没有语病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一谚语,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在清代小说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就借用了这一谚语:
我何玉凤这个心迹大约说破了嘴也没人信,跳在黄河也洗不清,可就完了我何玉凤的身份了!
这句谚语我们通常形容一个人被冤枉、误解、嫌疑无法解脱,冤屈无处辩白。
据《山川典·河部》记载,春秋以前,黄河及其支流的输沙量很小,山陕一带的河水尚可直接饮用。随着人类的活动,植被遭到破坏,特别是对黄土高原地表植被的破坏,使得黄河输沙量急剧增加,到了春秋时期,这一地区河水已不再清澈。战国时就有人称黄河为“浊河”。
黄河本身泥沙量就多,极为浑浊,真要跳下去洗,也不可能洗干净!
有人认为这是以讹传讹,因为妄加了一个“也”字,导致了意思大相径庭。如果把这个“也”字用来表示强调,那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笔者认为这里的“也”字是一个助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也”表示居中的停顿。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地之相去也,千有余。”所以这句话如果读成“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样就好理解,异议也会减少。
如有不同意见,我们评论区讨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