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后小伙肖玉超的心里,藏着这样一个梦想:屋里摆满了奖杯、荣誉证书,还有许许多多的锦旗,那是医术某一领域造诣很高、在一方百姓中很有名望的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0后村医肖玉超

这个梦想并非空穴来风。十年前在赫章当地一家医院实习时,院长的房间给他留下了震撼一幕,让他久久不能忘怀。

没有如此多的荣誉,如今的他,仍是“夜郎腹地、贵州屋脊”上,一个偏远山村的乡村医生。但这位年轻的村医,却收获了比荣誉更珍贵的东西。

01

被父亲逼着回家乡当了一名村医

1992年出生的肖玉超,因为从小体弱多病,长期寄住在一位身为儿科医生的世伯家里。

从小接受医学的熏陶,加上考虑自身健康状况需要调养,初中毕业后,在世伯的建议下,他选择了就读当地卫校护理学专业。班上50多名学生,只有2名男生,在这个女性占绝大多数的专业,他却学得津津有味,之后又考取黔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肖玉超在给生病的小朋友量体温

“到临床阶段,比如手术室,需要搬运病人,或是长时间手术,其实是非常需要体力好的男护士的。”毕业后,肖玉超到了当地一家私立医院实习和上班,成为一名手术器械护士。

院长是当地有名的外科医生,不仅教会了肖玉超许多临床处理,“比如皮肤缝合、残端修整等浅一点的外科技术”,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给我的影响很大,很深远。”

他亲眼见证了老百姓对医者仁心的敬爱,“院长看到老乡家庭条件比较艰苦的,他甚至用自己的工资去补贴患者接受做手术,这样的案例他做了很多,所以老百姓从农村去到城里时,会将家里瓜瓜豆豆的特产带过来送给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中的肖玉超

“就算不能够成为一方名医,不能成为一个领域里面的顶尖人才,也要尽量做到让老百姓认可、相信,尽自己所能的去服务家乡父老。”肖玉超暗暗在心底对自己说。

但是,年轻的心,总会躁动。“说不知所谓也好,说年轻气盛也罢,当时觉得自己20出头的年纪,就想着去外面闯一下。”肖玉超按捺不住对外面世界的好奇,终于走出“夜郎国”,到过遵义、贵阳,乃至广东、湖南和浙江,做过直销,甚至遭遇过金融行业的骗局。尽管也赚到了一些钱,然而在父亲的眼里,儿子无疑是在歧途边缘,不惜以断绝父子关系来威胁,逼迫儿子回家。

不想让父亲失望的肖玉超,还是回到了家乡,考取了乡村医生资格证,来到了赫章县兴发乡栽根村,成为一名村医。

02

坚持的理由:“三个字,人情味”

第一次来到栽根村,让肖玉超倒吸一口凉气。

他发现当地的手机信号不稳定,难以接入网络。此外,水资源匮乏,带来了日常生活的困扰。更糟糕的是,乡间道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且在弯道处缺乏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让骑摩托车经过的他总是感到恐惧。

除此之外,由于当地80%的村民是苗族,语言上的差异成了他与村民沟通的巨大障碍,“在我之前,已经来过两位村医,一个干了半年,另一个干了20来天就离开了,村民们都在议论,说这个小家伙肯定干不了多久,坚持不了两个月就会走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肖玉超教村民使用手机线上挂号

让村民和肖玉超自己都想不到的是,他这一待,就是9年。

是什么让他在一个偏远苗寨坚持了这么多年?肖玉超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字,人情味。”见过了外面世界的繁华和人心险恶,他特别珍惜山村里淳朴的乡情,“路上走一圈遇到的老百姓,几乎都会跟我打招呼,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叫我肖哥、超哥,年长的叫小侄子。或者直接叫我小超,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

缺水的季节,就联合村民共同引水;语言不通,就找“翻译”。隔壁小卖部的大叔没少给肖医生当“苗语翻译”,时间长了,他不但能听懂苗语,甚至也能简单说几句。

初到栽根村,要给儿童打疫苗的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苗寨的特殊社会民情,许多孩子没有上户口。为了给孩子们上户口、办出生证明,他也没少给村民们当“汉语翻译”,一起到政府部门,帮忙处理相关流程,同时为两边做语言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肖玉超上门给村里老人量血压

而更大的难题在于村民的健康医疗意识,“我刚来的时候,来看病的人并不多,并不是因为病人少,而是很多人没病到起不来是不会来看病的。劝说他们积极治疗相当困难,即使解释了,他们也不理解。一些原本只是小病或轻微症状的患者,最终因为未得到及时治疗,病情恶化成了严重的疾病,这种案例有很多。”

当村医的第二年,他就曾遇到过已被家人视为无法挽回的濒死老人,“其实就是胃炎导致的,我对症下药输了三天液,老人从一口粥都喝不了的状态,到第四天能够自己坐着吃饭了,至今还活着。”

通过不断开展健康讲座、普及医学知识等活动,帮助村民增强健康意识,如今,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会先直接打电话给肖医生,“我刚来的时候,一年门诊只有几十人次,现在翻了十倍了,能有几百上千人人次。”

03

面包车是村里转运病人的“救护车”

栽根村离镇上约17公里,这也意味着到最近的卫生院,也得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于是,肖玉超的面包车,竟成了村里转运病人的“救护车”。

2019年10月的一个晚上,天刚黑,村里有一名孕妇急需送往医院分娩。情急之下,肖玉超只能驾驶他刚购买三个月的面包车,载着孕妇和她的家人匆忙赶往镇上。然而,在半路上,孕妇就分娩了。当时正值秋天,早晚温差很大。肖玉超四处奔走,找来剪刀、针线和热水,帮助孕妇完成接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肖玉超驾驶面包车上门为村民随诊

面包车变“产房”,这样的事情竟然不止一次,在肖玉超的面包车上出生的孩子有三四个。此外,他还用这辆面包车,多次转运过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的村民。呕吐物、血污弄脏了车,往往还需要他自己清洗,但他并不后悔,“我是村医,如果我不去做,那别人更不会去做,这是我的职业素养,哪怕我自己洗一天车,我都不愿意让病人处于危险的情况下。”

他的付出,村民们看在眼里,淳朴的村民用着自己特殊的方式回报肖医生,“我老家离栽根村有二十多公里,庄稼收成的时候,村民们常常会自发结队骑着摩托,到我父母家帮忙干活,不到天黑不收工。”

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去年奶奶去世,村里近一半的村民,赶往他的老家去吊唁。一百多户村民,浩浩荡荡地人群出现在肖玉超的老家。这一幕,震撼了老家的亲朋好友,感动了肖玉超。他没有让父亲失望,“用我老爸的说法就是,做人还可以,融入了当地,融入了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为村民治疗的肖玉超

“所以我觉得,他们对我的支持让我感到很有动力,或者说,我愿意用我有限的知识和能力,为他们服务,以此来回报他们对我的认可。”肖玉超激动地说。

没有锦旗,没有荣誉证书,但乡村,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位年轻人,颁发了梦想的证明,也让年轻村医作出了最美的选择:“我就是乡村里面的一颗螺丝钉。说实话,如果现在让我放弃村医,重新选择一个工作,我还真舍不得我这么多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