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互联网圈炸开了锅!乐视网APP的图标突然多了一行小字:"欠122亿"。这一自嘲式的举动让许多人大跌眼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商业世界里企业形象就是生命线。乐视这么做简直是自毁长城。但谁能想到正是这个看似自暴自弃的举动,成了乐视涅槃重生的开端。

贾跃亭这个名字在当时可谓是众口铄金。他曾经是中国互联网界的明星企业家,乐视的创始人。但就在一年前他因为巨额债务逃往美国留下一地鸡毛。乐视顿时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员工离职潮此起彼伏,债主们天天堵门讨债。

在这片狼藉中却有一群人选择了留下来。他们不是什么顶级高管,而是一群普通员工和中层管理者。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不如死马当活马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能想到正是这群"弃子",硬是把乐视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他们的第一步就是在APP图标上加上"欠122亿"。这个举动立即引发了全网热议,乐视的下载量竟然开始飙升。

这群员工接下来的操作更是让人大开眼界。没有了老板的乐视,管理变得异常松散。有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投票决定。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反而激发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光有热情还不够,没钱发工资再热情的员工也得跑路。这时候乐视的"百足之虫"本质显现出来了。原来在贾跃亭跑路之前,他的好友孙宏斌曾经投资了150亿。这笔钱买下了大量的影视剧版权,其中就包括热播剧《甄嬛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这些版权成了乐视的救命稻草。《甄嬛传》每年都能为乐视带来上千亿的收入。这只是冰山一角,乐视手上还有很多类似的优质版权。正是靠着这些版权收入乐视勉强维持着运营,甚至还能按时发工资。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没有了老板的压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反而提高了。毕竟现在是在为自己打工,每个人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提高公司收入。他们甚至还尝试进军直播带货领域,虽然规模不大但也算是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

这群员工的经历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老话:"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在逆境中团结一致硬是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拉了回来。这种韧性和创造力,恐怕连远在美国的贾跃亭都始料未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乐视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122亿的债务不是小数目能不能最终还清,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但不管怎样这群普通员工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只要有决心和智慧,总能找到一线生机。

乐视的自救之路也提醒了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互联网巨头的起死回生。那就是曾经的"中国雅虎"——新浪。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新浪股价暴跌,几乎面临破产。但在CEO王志东的带领下,新浪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发展门户网站,最终成功转型。这个案例在当时被称为"互联网寒冬中的一股暖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乐视他们的自救之路同样充满创意。除了靠版权收入续命,乐视还想出了不少妙招。他们开始尝试二手电子产品业务。要知道乐视当年可是生产过手机、电视等硬件的。现在他们把库存的零部件和退货产品重新组装,以优惠的价格卖给消费者。这一招不仅清理了库存还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

乐视的这种"废物利用"模式,竟然在某些圈子里形成了一股"复古风"。一些科技爱好者专门收集乐视的旧产品,把它们当作收藏品。这种意外之喜让乐视员工们看到了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靠这些"小打小闹"显然不够。乐视最大的资产还是它的视频内容库。于是他们开始尝试与其他视频平台合作,以内容授权的方式获取收入。这种做法让乐视从一个内容生产者,转变成了一个内容提供商。

这种转型并非易事,在互联网行业内容就是命脉。乐视把自己的内容授权给竞争对手就好比把自己的"命根子"交给别人。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却成了最务实的选择。

乐视的这种转型让人想起了好莱坞的发展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期的好莱坞电影公司,既是内容制作方又是发行方。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制作和发行逐渐分离,形成了更加专业化的分工。乐视的转型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乐视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122亿的债务就像一座大山,压在每个员工的心头。他们知道如果不能尽快还清债务公司随时可能被清算。

于是乐视开始了一系列"断臂求生"的行动。他们变卖了非核心资产,包括一些地产项目和投资。这些资产虽然价值不菲,但对于乐视的主营业务影响不大。通过这种方式乐视筹集了一部分资金用于偿还债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做法让人想起了日本索尼公司的经历。2012年索尼面临巨额亏损,不得不变卖总部大楼来筹集资金。当时这个决定被认为是索尼衰落的标志。但事实证明正是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帮助索尼渡过了难关,最终实现了业务的转型和复兴。

乐视的员工们或许也在期待着这样的"浴火重生"。他们知道前路依然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就总有希望。

在这个过程中乐视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有趣的变化。没有了强势的领导人,公司反而形成了一种类似"合伙人制"的运作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大决策需要集体讨论,每个人都有发言权。这种模式虽然效率不高,但却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这种管理模式让人想起了硅谷的一些创业公司。

在那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开放的讨论氛围往往能激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乐视的员工们或许正在用这种方式,重新定义着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管理模式。

乐视的这种"自治"模式,竟然在某些方面比之前更有效率。没有了繁琐的审批流程,一些创意可以很快付诸实施。有员工提议把乐视的一些经典综艺节目剪辑成短视频在抖音等平台上传播。这个想法很快就实施了,结果收获了不少新粉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灵活性让乐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他们不再追求做大做强而是专注于特定的细分市场。乐视的体育直播业务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某些小众运动项目上有着独特优势。

曾经的手机巨头在智能手机时代被边缘化后,通过转型成为通信设备供应商,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乐视虽然规模远不及诺基亚,但这种在逆境中寻找新方向的精神,却是相通的。

乐视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债务问题依然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乐视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尝试了债转股的方案。一些债权人同意将债务转换为公司股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同时这也让债权人有了更多的动力来支持公司的发展。

乐视还尝试了众筹的模式。他们向粉丝发起了一个"拯救乐视"的众筹项目,承诺未来会用公司的服务或产品来回报支持者。这个举动虽然争议不小,但也反映出乐视在困境中的创新思维。

这种做法让人想起了美国的一些独立电影制作公司。他们经常通过众筹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让影迷参与到电影制作中来。乐视的做法,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模式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次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乐视还在积极寻找新的盈利点。他们开始尝试在自己的平台上引入第三方内容,形成一个开放的内容生态系统。这种模式,有点类似于YouTube的运作方式。

这个转变并非易事,乐视一直以来都是走的自制内容路线。现在突然开放平台,不仅需要技术上的调整,更需要理念上的转变。乐视的员工们明白,在当前的形势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找到生存之道。

乐视的这种转型某种程度上回归了互联网的本质——开放和共享。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开放性一直是核心理念。后来随着商业模式的发展,很多平台开始走封闭路线。而现在乐视的做法,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开放共享的原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乐视的未来依然充满不确定性。122亿的债务不是小数目,能否最终还清,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但不管怎样,乐视员工们的奋斗精神,已经为中国互联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只要有勇气和智慧,总能找到希望。正如一位乐视员工所说:"我们可能做不成BAT那样的巨头,但我们一定能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