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我PUA能力更强的人,可能对身边的人批判性也更强。但真正的爱需要深深的理解和接纳。通过个人的创伤经历,我理解了爱的深层含义。终身成长是维持亲密关系的关键。心灵修行书籍在低谷时给人启迪。发现自己和构建自我是人生的重要旅程。
正文:
也许婚姻是人间最艰深的修行。很多人又会嘲笑我太理想主义,或者是说瞎说。但我要先说一句,叫做“人与人间的悲欢并不相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路,大家很难做到感同身受。——我是从生死这堂课学到的,我从我的这个创伤经历中,花了很长时间去停顿,基本上三年都没有去上班。
有两本书可以提到,一本叫《优秀的绵羊》,另外一本书是《天才儿童的悲剧》,我基本上都是这两本书里面的某同一种心态。就是这个过程让我更深的理解了什么叫做爱。
《天才儿童的悲剧》呢,它其实就是讲那些类似方仲永的故事,一个孩子小的时候是多么的聪明,然后他会得到什么样的自我认同,然后怎样要求自我。我当然就说天才这个概念是个相对论,就是没有那么多天才,如果我们用结果来论的话,我也根本不是天才。但是呢,人从幼童年起,其实会有一个环境决定意识的那种诅咒。然后呢,如果你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得很聪明,在小环境里表现得很聪明,那你就很容易走到别人的舞台中心,我就是那样的人。
我就是那种在小学二年级似乎就开始表现得很聪明,就是属于躺平了都能考第一,当上了那种井底蛙老大的那种角色。然后呢,你又属于干什么好像都还干得不错,还天天偷懒,还能够偷懒耍横,还能够成绩很好。嗯,我上初中的时候都不是特别刻苦的那种。然后我的老师为了把我规训好,都把我放到了那个讲桌边儿坐了一年半,因为他要是不管我,我在哪儿都很能闹腾,很能捣乱。我说这些只是想说:你知道,这个看起来是好事,但其实它背后藏着另外一种东西,就是我们这类人都很不允许自己失败。
后来我工作了,我大概在每一份工作里,业绩都会做得很好。然后也就是说,我对我自己的认同,都包含了强烈的成就感,我就是说,我不允许我自己做得不好,就是哪怕我在那贪玩儿,我也知道说最后我一定会做好,我才敢前面贪玩儿。那这里就会,其实就会形成一个预设前提,就是说我不接受平庸的自己。
然后在我出事儿,就是交通意外之后,你首先得面对的是一个连头很久都得光着头的自己,因为一个手术接一个手术。然后还得接受,咦,大半年没去上班,再回去稍微晃一下,你本来自己的职位都被人替代了。再回去晃一下,还被开除了。就这种身体加社会性的双重死亡,给了我自己的内心其实是一个极大的创伤,就是你在最低落的时候还会被社会否定。嗯,所以我后来就经历了很长的一个抑郁期。
当然我同时我可能就跟我说嘛,也许每个人真的是有天赋和慧根这个说法,我一边非常的抑郁,我一边又知道,不管我怎么抑郁,我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只是在那儿熬,然后熬到最后,我就终于发现了一点。就是说我们做的很多东西,我们理解的很多爱,过去都是错的。我们想要的那所有的东西都是基于外在光环,甚至包括我们对自己都这么苛刻。就是我不允许我自己平庸,这背后藏着的就是一种深深的评判和苛责。
那你仔细去想想,突然发现,妈呀,原来我们对自己的爱都这么贫乏,我们谈什么爱别人啊。你看,我得花很长时间去接受那个从看起来优秀到不优秀的自我,从甚至到我是有意识把自己放到一无是处的位置上去体会,说如果我这么差,我还能不能爱我自己?那你这是自己,是一个跟着你几十年的人,你要去爱他都这么难,那你说你去爱一个跟你身体完全不一样,经历完全不一样,他的悲欢你不一定知道的人,这是多么难的题目啊。你得看到他悲伤背后的渊源,痛苦背后的冲击,还得去接纳、承接,还要想办法帮他化解,这是一道多么难的题目?
如果我们只是爱一个人的光环,太容易了吧?但如何就像我对我自己一样,在低谷中伴他成长,给他机会,给他耐心。这种爱我们能给自己,如果我们给予了自己锻炼之后,我们是不是也能给别人?
我现在就会觉得那些很多关于爱情,关于婚姻的价值衡量,其实是一种非常浅薄的东西。因为我过去的所有的价值都可能因为一场事故被颠覆,那你在别人身上衡量的所有价值有一天会长久吗?那能真正有力量的是什么呢?还是只有那种有耐心的爱呀。
可能是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才开始理解什么是“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开始理解什么叫“爱人如己”。我得忍耐那个一无是处的自己,对脆弱无能的自我。保持恩慈,等她慢慢从创伤中生长。
视人如己,如是同理。在这个过程中 ,我对我自己用了多少批判,用了多少自我否定,我自己是知道的。心理学有一个观点,就是高学历的人和高成就的人,其实自我PUA能力最强。那么你有这个来推理,是不是越聪明越有成就的人,对身边人的批判性也更强,离他越近的人就越要承受更多的评判。然后我就开始理解了,妈呀,所有的东西真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我们得要有超越这种本能的智慧,才能够留得住美好的东西。
我是这么理解的,责任和恩义,我们是这样把它抽象化出来的。但这两个词,需要很高的悟性和慧根,他才能真正理解这是什么。否则他就会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就是枷锁,所以婚姻成了很多人的坟墓,爱的坟墓。我觉得是因为缺乏一个动态的观点去看一个人。
从我真正的开始理解什么叫自爱之后,突然发现,爱这门课太深刻了。自爱 ,不是爱那个简单的表面的自我,而是你要去很深很深地看到自己。当我痛苦的时候,我害怕的是什么?我为什么害怕?然后,我和他 ,如果是个他又怎么样?就是后来我就理解为什么心理学有一个如此艰深的体系。而心理学其实还不够,心理学在关于人的研究方面,它还不够,很多时候你要对人的深刻洞察。还要涉及到可能是信念,可能是信仰。人从浅意识到潜意识到他的原生家庭,就是他的成长之路,他的成长助力形成了哪一些行为习惯,然后给了他哪一些执念。佛家叫业力,然后基督教叫原罪,其实都是一回事儿。就是你被命运设定的那些行为习惯,思维习惯,以及基因的局限性。如果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单单理解两个字就是一个超难的题目。
理解就已经非常难了,你如何去看待对方,你如何去看待你自己的痛苦、欢乐、骄傲或是悲伤。当你把人生的伴侣视作是一个需要了解、接纳、共同成长的人的时候,它就成了一个共同的命题。如果我与他之间的爱是一棵树,我该怎么把这棵树养大?这就不是简单的责任恩义,因为一旦到了责任恩义,大部分人会理解成枷锁。
这几年我啥都没干,但对自己把自己剖析了一遍又一遍,左杀了一回又一回,然后又把它粘起来。然后发现,其实过去我们对自己赋予的那么多,什么青春、什么年少啊、什么中年,真的都只是个标签。人生就是一个经历,从生到死,一段一段的时光,然后一段一段的经历,并且最好是在经历中共同不断地成长,终身成长。你在不同的时刻看到不同的自我,如果你有这种动态的眼光,你也能在不同的时刻看到不同的对方。你以为认识的那个人是你几十年前认识的,其实不是。每天都是新的,这就是我后来去跟我朋友说怎么经营长期的亲密关系,我说某某某气象万千。如果那个人真的有终身成长的能力,其实每一天都可以是全新的,而每个人在这段关系里植入的那些东西,又会为这种新的生长带来了新的影响因素,也许好,也许坏,好与坏,那就看当事人的智慧了。
把彼此连接的爱当成一棵树,共同用心去种树。之前提到的太极,好的亲密关系,也许能让这个太极图日趋圆满和成长。我杀死了我自己,然后又学会了爱自己。这个过程,不指望别人能听懂。这个女孩,就像太极图里的一半,但是她缺了一部分自我的主心,所以她的爱就会飘摇破碎。这张图,每个半极都是有主心的,有自己的旋律。不是大脑,是心。
最懂得男人的还是男人,最懂得女人的还是女人。相由心生,也是心决定了身和气质。生理也是多种信息的集成。我以前读书的时候云里雾里,自己处在绝望中读,才知其中意。以前我都不敢轻易推荐克里希那穆提的书,因为很多都是心灵修行,很容易被误解,直到后来看到风投大咖纳瓦尔都很喜欢克氏,才觉得,哦,不是我一个人神叨叨。纳瓦尔推荐的很多书,都是在低谷处给我启迪的书。黑塞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勒留是罗马五贤帝之一,辛格是美股上市企业创始人,他们都着魔了吗?纪伯伦还是我带我走过低谷的灯光,因为他告诉我,痛苦都是饱含着智慧的种子,只是果壳炸裂了会疼。
经历过绝望处,看过彼岸花之后,我知道奥勒留能传播两千年,是有原因的。我以前也是读的云里雾里的。他对爱、对孩子、对婚姻、对痛苦的理解,都很深。所以等我出山了,目标就是:以身外身,做梦中梦。佛家话说,以出世心,行入世事。怎么说呢,许卓云在他最新写的书里面叫《向内行走》,然后我觉得我做的这几年的事情。其实准确的就都是黑赛,或者是德尔菲神庙里面讲到的那些同样的东西,就是发现你自己。
人生之路说到底都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构建的旅程。但我们现在很多文化的迷失点就在于空心人,然后就是我们的外部的标准约束了我们,要求了我们,也约束了我们。我们就普遍成为了楚门的世界里优秀的楚门。不管是王阳明还是道家,他其实讲的都是内和外。但我们很多人是有外无内,他并不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的是谁,他的感受是谁,他想要什么,以及为什么他是今天的他。不管是哲学还是科学,很容易最后走到玄学,玄学不是代表说那种鬼扯,而是在于它是玄妙之学。
每次谈到爱,只有我知道我自己经历了什么的一种表达。我做了自己的旁观者,爱上第二个我。我杀掉了一个旧我,在爬人生的第二座山。这是死亡送给我的新生礼物。你可能以为这只是书本理论,但只有亲自穿越绝境的人,才知道每一刻的感受和最后的领悟,以及,何谓共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