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生在明朝浙江余姚的一个书香世家,他出生时恰恰是大明王朝走向气数衰落的1427年。王阳明1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王华考中了当科的状元,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便有了一个清晰的道德起点。有一天,王阳明问他的私塾先生,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先生说像你父亲这样好好读书、中状元。王阳明却说,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
也许从政经商做学问叫做人生的目标,但是修己而成圣贤还真是一个理想。少年王阳明跟着他的父亲从浙江到南京府赴任,一路上流露出极高的才华,过镇江的时候大家让他作诗,他就作出了“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的句子。
01
修天地万物一体
王阳明十几岁的时候先是读了儒家的经典,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随武将出居庸关、山海关,骑射边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立志做一个武将。17岁他去江西迎亲的时候又入铁柱宫与道家结得缘分,这一切一切都成为他修己路上的基石。
王阳明20岁时第一次参加乡试便中了举人。再往上考的时候,就不那么幸运了,他考进士屡考不中,但王阳明有句话,别人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所以考中考不中都不耽误修己,可见王阳明在青年时就能超脱得失荣辱。到了28岁时,王阳明考中二甲进士第7名,便入了仕途。他做过刑部的官、吏部的官,也曾上书痛陈时弊,但是而立之年时遇到了皇帝更迭。正德元年,虚岁十五的明武宗朱厚照继位,这是一个只爱舞枪弄棒,既不读书也没有能力去理朝纲的小皇上。
当时,刘瑾、谷大用、张永等一批宦官专权,皇帝昏庸无能。虽然王阳明人微言轻,但他始终认为一个真正忠诚于信念的人是不畏险恶的,于是当给事中戴铣被打入狱中时,他坚持上书营救。这一下惹恼了刘瑾等人,王阳明被杖打四十,还被发配到贵州修文县龙场驿去做一个小小的驿丞。这一去水阔天长,35岁的王阳明走了2年才到,这个过程中他还被锦衣卫追杀,用他诗里的话讲叫“百死千难”。最后,他终于从湖南取道贵州辗转到了龙场驿时,一看要管理的仅有几匹瘦马,而且遍地毒蛇瘴气,跟周围的苗族人语言都不通。一个人在顺境时的境遇大体都是相似的,但是逆境时各有各的不同,真正的成长正是在于逆境时的修行。
在修文县,王阳明住的地方叫“阳明小洞天”,这真是印证了“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他生命的光彩和信念何陋之有!他还把自己读书的一个山洞叫“玩易窝”,在这里,他推演《易经》。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王阳明还建了一座龙岗书院,给龙场的诸生讲课。
平时,有很多苗族人接济他柴米油盐,王阳明想,这些人也没念过什么书,为什么他们这么有良心呢?终于有一天,他明白知识不见得都从书本上来,真正的知识乃是良知。良知是什么?“人有虚灵,方有灵知。”良知乃是非之心,人明辨是非就有了天良的起点。基于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论断,“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圣人做一事不可分为两处。
自此,王阳明开始修天地万物于一体。在穷山恶水之间,一个正值盛年的读书人,不管他还回不回得去,仍然坚持生命的修行,这是为什么?因为一个内心笃定的人,官职可以被免,钱财可以破散,亲人子女可以离他而去,但是信念和学问是别人怎么都拿不走的。王阳明凭了这两样,终于等到了他的还朝。
还朝之后,他做了南赣巡抚,当时的社会动乱已经到了朝廷收拾不了的程度,但是他文治武功相结合,一点点安抚了民心。
02
修己以敬而安人
在王阳明47岁的时候,又遇到了一场大的叛乱。当时,宁王朱宸濠自认为比当时的小皇上明武宗更有作为,于是便在他的封地洪都即现在的南昌,悄悄训练了十万精兵,一举潜伏到了安庆,等到窥伺南京的时候,南京府才知道。
明武宗大惊,下令平叛江西。王阳明在短短的时间里集聚了3万民兵,采用攻心计,离间朱宸濠的队伍,然后包围了他的老巢,宁王和他的世子、郡主都被生擒。
这样一场惊天的叛乱,只用三四十天就平息了。用兵如神的王阳明保住了大明的江山,按说要封功请赏了,偏偏赶上了那个浊世,遇到了最大的荒唐。小皇上御驾亲征想要生擒宁王。他率军到达涿州时,王阳明捷报传至,但明武宗仍一意南征。为了将平叛功劳延及明武宗,其幸臣要求王阳明把朱宸濠放了,再让明武宗生擒。王阳明不得已把这些人马交给了大太监张永,让他连夜押回南京。这一下就得罪了大太监张忠和武将徐泰,这些人就和明武宗嘀咕:王阳明为什么能够以3万民兵打败10万精兵,区区几十天,这样的用兵如神合乎逻辑吗?难道王阳明是叛军里的内应?面对如此处境,王阳明辞去官职回到浙江老家,并修筑了阳明书院,他后来被称作“阳明先生”就是因为这件事情而始,在那里他把心学推向了极致。
孔子曾经说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不怨天就是不找客观理由,不尤人即不推卸主观责任,在学问之道上完成自己生命的修行,总会有公道的。王阳明正是靠这样的信念把他的心学发扬光大。
他还提出著名的“四句教”,说清了中国人一直在纠缠的格物致知,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一个人从最初的无善无恶、童萌孩提的天真,到了进入社会有善有恶,要有怎样的一份勇气和担当并且知行合一地为善去恶呢?王阳明正是用他自己毕生的努力完成了这样的一份修行。他的修己不仅仅是为了安顿自己,还要修己以敬而安人,一直到以安百姓。他临终的时候,在一条漂泊的小船上,弟子们还有当地的县官都流着眼泪问他还有什么遗训,王阳明只留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一个人一生所要追求的境界是什么?无非是个光明的人格,如果一颗心是光明的,还用得着临终时候喋喋不休地再向世道去证明什么吗?亦复何言,什么都不必说了。
总说生不逢时的人会走一段弯路,一共只活了57年的王阳明,他的生命没有弯路可言。当一个将修己作为使命的人,不做大夫也仍然是一个有节操的士。即使在偏狭窘困的龙场,这个士也是不妥协的,也是不浪费光阴的,也是能够悟出格物致知之理的,也是能够以良知去开启他的天地万物的,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能够从“修己”两个字里面获得的最大启发吧!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作者于丹),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