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森林里有只乌鸦准备搬家,于是悲伤地跟白鸽道别。
白鸽不解:
“既然你那么难过,为什么还要搬走?”
乌鸦无奈道:
“大家嫌我叫声难听,我实在待不下去了。”
白鸽沉默了一会儿,反问道:
“可如果你不改变自己,搬到其他地方就能受欢迎了吗?”
这便是著名的“乌鸦定律”:行有不得时,比起抱怨他人、埋怨环境,我们更应反诸自己。
的确,生活总是泥沙俱下的,但入眼之处是荆棘还是鲜花,却是自己可以决定的,毕竟抱怨现状是本能,解决问题才是本事。
01
电影《人生》中,在那个高考改变命运的年代,高加林最开始斗志昂扬,誓要走出大山实现抱负。
只可惜,他的高考成绩被村长儿子顶替,只好被迫认命继续做农民。
后来,他被举荐得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乡村老师,但没过多久,又因举报丢了工作。
如此一波三折,他开始抱怨上天不公、抱怨家境贫寒、更抱怨自己无能,最终把自己活成了,曾经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其实他的才华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但之所以越混越差,我想除了命运的不公,更多的还是剧中景老师所说的:
“这个世界不会接纳一个除了抱怨,啥都没有的人。”
心理学上有种“越抱怨越倒霉”的定律,说的就是受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到处抱怨的人,不仅没有因此改变命运,反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抱怨”两字本就是由“抱”和“怨”二字组成的,当你抱怨,你就是在拥抱自己的怨气,那些不好的人和事自然会不断被你吸引。
《出帆》中写道:
“人总是很容易被自己说出的话所催眠,我多怕你总是挂在嘴上的许多抱怨,将会成为你所有的人生。”
的确,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因为不幸才抱怨,而是因为抱怨才让你变得更加不幸。
毕竟抱怨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还会让你的处境越来越难。
身处逆境,与其抱怨黑暗,倒不如提灯前行,把所有负能量都化作动力,于困境中突围而出,或许就能重新迎来柳暗花明。
02
当然,遇到不好的事情,偶尔抱怨人生是再正常不过的情感宣泄,这也是人之常情,并无不可。
只是如果习惯性抱怨而不谋求改变,那便是不聪明的人了。
我很认同网上对此的一个解读:你大可以先发泄情绪,但永远别忘了解决问题。
刚毕业时,我也是个习惯性抱怨的人。
比如一份工作稍显不合理,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抱怨,抱怨领导不公,抱怨工作跟回报不成正比。
诸如此类的负面情绪越多,我的工作就越磕磕绊绊。
直到有次我的抱怨传到了领导耳朵里,领导问了我一句:
“你是因为工作不好不开心,还是因为解决不了工作难题不开心?”
我才突然意识到,我似乎钻进了“乌鸦定律”的死胡同:很多时候我都只是抱怨,却从没想过要去改变现状。
如此,任何工作到我手上都会是一样的结局。
同理,生活中我们也总会遇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既然人生不会因为你我牢骚满腹就手下留情,那么相比戒掉抱怨,倒不如及早学会正确的“抱怨”。
罗振宇曾说过:
“我现在的人生里没有所谓的情绪,只有发生了什么问题,和怎么解决问题。”
其实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并不是不抱怨,而是早就学会了如何去正确的“抱怨”,即遇事专注于事情本身,把情绪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动力,把解决问题获得的成就感,作为对自己负面情绪的最好回报。
如此,不仅宣泄了情绪,还帮助我们认清了现状,辅助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难题。
03
看过一幅很有意思的漫画:
一个人被石头绊倒,摔得眼镜都飞走了,但他丝毫没有抱怨,反而惊喜地发现了地上有一株可爱的幼苗。
正如作家马娅·安杰卢曾说:
“如果你看不惯某样东西,那就改变它。如果你无法改变它,那就改变你自己的态度。”
境由心转而悦,心由境转而烦,你想得到什么,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决定的。
且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很多地方就是不公平的,当我们抱怨不公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是珍珠还是沙子。
社会的残酷之处是,当你什么都不是时,你的抱怨,没人在乎,没人关心,甚至也毫无任何价值和意义;
但当你是什么时,你周围的人和事,都会变得足够体贴,足够美好,足够对你尊重和照顾。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我们都应该逼着自己走出“乌鸦定律”的牢笼,告别无用的抱怨,通过掌控住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的硬实力,改变自己的境遇,以守住自己的人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