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期的南方地区,一个神秘的群族引起人们种种猜测,这个群族由众多黎民组成,是南方楚国人的祖先,简称九黎。

“九黎乱德”的根源在于颛顼推行的“绝地天通”策略,然而,在很久以前的古代,即使是楚国的高层贵族,就已经对“绝地天通”产生了误解。根据左丘明所著《国语》第十八卷《楚语》,楚昭王就这个问题询问大夫观射父,楚昭王的原话是:“周书所谓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將能登天乎?”

大概意思是说,周书所提到的重、黎让天地断绝往来,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不是这样,老百姓就能够登天吗?

对方回答说:“非此之谓也。”接下来一大段文字与本章节内容无多大关系,相信大家也不感兴趣,故略去,接着看下面的记载:“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匱於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瀆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

少皞就是少昊,也就是黄帝的次子昌意。“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少皞这支系的子孙后代衰落后,发生了九黎乱德,这段文字所讲述的内容就是九黎乱德的具体表现。

九黎是上古时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个庞大群族的名称,他们的后人都成为楚国的臣民。有关这个群族的起源,人们提出了各种猜测,有人认为是蚩尤之徒。如果真的这样认为,那就说明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古籍文献的记载,因为有关九黎乱德的内容,根本就没有提到蚩尤。

接下来观射父就讲述九黎乱德的原因,请接着看文献随后的内容:“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復旧常,无相侵瀆,是谓绝地天通。”

“顓頊受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颛顼要对九黎乱德这件事负责,原因是:“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这句话很重要,什么是绝地天通?首先得了解什么是地、什么是天、什么是民、什么是神。民、神、地、天这些名称都包含在这句话中,然而,这句话却很难理解,尤其是南正重和火正黎。要准确理解南正重和火正黎,还要结合相关的古籍文献记载,先看《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的记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只要稍加对比,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来吧?《国语·楚语》中的南正重和火正黎分别对应《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老童的两个儿子重和黎,司天和司地分别对应重献上天和黎邛下地。因此,绝地天通与颛顼对两个孙子的权力分配有关。

有关颛顼子孙权力斗争情况,还要对照司马迁《史记·楚世家》的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通过对比,相信大家也能够看出问题,有关颛顼子孙后代的情况,《史记·楚世家》的记载与《国语·楚语》和《山海经·大荒西经》的记载并不完全吻合,这与各自对古籍的理解有关。因此,《史记·楚世家》的表达需要稍作调整,将“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这句话表达为:“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及吴回,卷章及吴回重黎”。至于具体原因,我在《帝喾如何从颛顼子孙手中夺权?》这篇文章中也有详细讲述。

重黎也相当于重离,它的含义源于《易经》离卦的卦象,是登上权力巅峰的意思。在《国语·楚语》中,“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这句话的意思是,颛顼将权力分配给他的两个孙子,其中一个孙子掌控伏羲氏的力量,称为司天;另一个孙子掌控其他氏族部落的力量,称作司地。

天、地、乾、坤是《易经》八卦的概念术语,而八卦又是伏羲氏所创立,是他们交流信息的工具。《易》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坤也就是天地,是伏羲氏管控社会的权力结构。对于伏羲氏来说,普通人为地,当权者为天,首领就是天上的太阳。但对于共工氏来说,当权者是神,他们通常以神的名义发号施令。

当伏羲氏打败共工氏掌控整个天下后,伏羲氏是天,其他部落为地。但由于神农氏各部落长期受共工氏统治,他们将伏羲氏当成了共工氏一样的“神”。

通过对比以上一则古籍文献,我们还发现颛顼子孙的名字在先秦文献和秦汉以后的文献有所不同。其实,颛顼所处的时代,文字还没有诞生,由于信息来源不一,难免会出现混乱。为了方便叙述,颛顼的两个孙子采用《史记·楚世家》的名字:卷章和吴回。

古老的神州大地生活着众多的氏族部落,各部落之间的语言互不畅通,相互之间的交流难免会出现混乱,比如,天地乾坤是伏羲氏的表达,而神则是共工氏或者深受共工氏文化影响那些氏族部落的表达,伏羲氏的天就相当于共工氏的神。

伏羲氏是不是无神论者,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从《易经》的内容来看,鬼神都是人为编造出来,用来愚弄老百姓的。《易·系辞》上篇第四章这样写道:“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共工氏掌权时,这些当权者或贵族在神农氏众多部落的眼里就是神,当共工氏被伏羲打败后,这些当权者或贵族就纷纷被打落神坛,变成了巫祝之类。在普通人的眼里,巫就有了蛊惑人心的含义。

但是,由于伏羲氏与神农氏众多部落存在语言交流的障碍,神农氏不能完全理解,依然象往常看待共工氏一样看待伏羲氏。在一般人眼里,统治阶级或贵族是神,而普通老百姓就是民。伏羲氏打败共工氏后,神农氏就将伏羲氏当成了神,而其他部落依然是属于民。所谓的民神杂糅,就是指伏羲氏和其他氏族部落混杂在一起,贵族阶层和普通老百姓混杂在一起。

当然,观射父的某些观点在现在看来并不正确。现代社会讲究人人平等,但在封建社会却有严格的等级划分。观射父在与楚昭王对话时,必须顾及君王的尊严,有些话不能说得太直接,只能拐弯抹角、委婉地表达出来,否则引来杀身之祸。对于神的问题,我们要有理性的判断。

了解古人心目中的“神”后,接下来讲述颛顼的“绝天地通”策略,首先要了解颛顼如何登上帝位。

远古时代,伏羲氏与神农氏各部落没有什么交往,但到了黄帝时代,伏羲氏与共工氏发生了战争,起因是“蚩尤作兵伐黄帝。”请看《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记载:“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大家是否听说过祝融战共工、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传说?以上这段文字记载就是传说中的祝融与共工氏之战,但并不完整。“蚩尤作兵伐黄帝”只是这场大战的导火索,真正的较量在黄帝主导的伏羲氏与共工氏之间的斗争。

当时的共工氏是天下霸主,实力雄厚。为了对抗共工氏,黄帝成功拉拢神农氏众多部落,被尊为盟主,因而有了黄帝之称。为了更好地团结众多的氏族部落,黄帝提出了“元、亨、利、贞”等一系列主张,其中的“元”就是人人平等的意思,在观射父的眼里就是民神杂糅。

但这场大战出现太多变故,曾经归顺黄帝的某些部落中途反叛、投靠共工氏。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吧?原因共工怒触不周山。当然,世间上本来没有什么天柱,真正的原因是共工氏破坏了黄河边上的防洪堤,导致中原地区被洪水淹没。

共工氏这种做法彻底激怒了神农氏众多部落,他们纷纷投靠了伏羲氏,决心与共工氏死战到底。这时候黄帝已经去世,应龙、女魃下落不明,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被推举为盟军首领,史称帝高阳。

不过,颛顼对这些反复无常的人很瞧不起,当然也不会白白放弃这些力量,于是任命另一个孙子掌控这些氏族部落,但他不象黄帝那样,平等地对待这些氏族部落,在观射父的眼里就是“使復旧常,无相侵瀆,是谓绝地天通。”

所谓“绝地天通”,就是说颛顼成为盟主后,断绝了伏羲氏与其他氏族部落之间缺乏交流,这就为日后的兵变埋下祸根,也是委婉地提醒楚昭王,这样的后果很严重。因此,颛顼的做法就成为了九黎乱德的根本原因,他要为这件事负责。

颛顼的做法肯定是有原因的,当时与共工氏作战的中坚力量是伏羲氏,伏羲氏各部落自然不希望其他氏族部落享有平等权利。其他氏族部落得不到平等的待遇,当然会感到非常不满。问题是,这些氏族部落的家园都被洪水淹没了,无家可归,哪又能怎样?他们不得不依靠伏羲氏,跟着伏羲氏一起讨伐共工氏。当共工氏被剿灭后,由于失去了共同的敌人,伏羲氏与其他氏族部落之间的矛盾就彻底激化了。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矛盾却最终汇聚在颛顼的两个孙子的身上,即管控伏羲氏的卷章和管控其他氏族部落的吴回。

很多人都以为,九黎乱德发生在颛顼之前,这是误解。文献记载清楚表明,九黎乱德是少皞这支系衰落之后的事情,而颛顼是少皞之子,史称帝高阳,如日中天,正是少皞支系最强盛的时候。

要了解九黎乱德的真相,首先要了解“黎”的含义。黎相当于离,如果对八卦稍有了解就知道,离属火,代表太阳。离与黎的区别是,离是天空中的太阳,而黎则是落山的太阳。落山的太阳第二天会从东方的山上升起,这就是黎明。

在《国语·楚语》中,“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就是说颛顼一个叫卷章的孙子管控伏羲氏的力量,卷章就是天上的太阳。“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就是说,颛顼的另一个叫吴回的孙子管控其他氏族部落的力量,吴回就是地上的太阳。但是吴回在高辛氏,也就是帝喾的帮助下诛杀了卷章,卷章便成为了落山的太阳。之前吴回本来是地上的太阳,无权插手伏羲氏事务,但在杀死卷章后,一切皆由他作主了,他就象黎明后从东方升起的太阳,最终成为天上的太阳。若要更多了解,请看《帝喾如何从颛顼子孙手中夺权?》。

卷章被杀死后,追随他的人就从“皇族”变成了黎民。吴回管控的力量是神农氏众多的氏族部落,这些部落来自不同的地方。我们知道,姓的起源与地域有关,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姓,这些人聚集在一起,统称为百姓。百姓永远是百姓,吴回是地上太阳时,他们是百姓,吴回成为天上的太阳后,他们依然还是百姓。

吴回杀死卷章后,就必须清剿效忠卷章的势力。上古时代的伏羲氏由众多部落组成,卷章被诛杀后,这些众多的部落就成为了黎民,统称九黎。九黎不一定是九个部落,古代的“九”是数量众多的意思。

追随卷章的人,也就是这些黎民,为了躲避追杀,躲进了吴回的阵营,与百姓混杂在一起。这些人虽然是黎民,但他们来自伏羲氏,在普通老百姓眼里,他们依然属于神。黎民与百姓混杂在一起,也就是民神杂糅。

不过,这时候的民神杂糅与黄帝时期的民神杂糅截然不同,黄帝时期有纪律约束,管理有方,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但在这个时,主帅刚刚被诛杀,自然是混乱不堪,各种各样的人物混杂在一起,分不清来自什么地方,是什么人物,总之一句话,就是非常混乱,不可方物。

按照《史记·楚世家》的记载,帝喾诛杀卷章的理由是“诛之而不尽”,也就是说,卷章私自放跑了共工氏。这时候南方由多股势力混杂在一起,一是支持吴回的势力,二是曾经追随卷章的伏羲氏,现在变成了黎民,三是神农氏各部落,为了讨伐共工氏,他们曾经与伏羲结成联盟,现在成为了百姓,四是共工氏的残余势力。

为了前途,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危,九黎族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夺回失去的权力,自然会与共工氏的残余势力勾结在一起。“家为巫史”的巫史就是共工氏的残余势力。良渚出土的玉琮是良渚贵族身份标识,玉琮代表神权。共工氏当权时,在百姓的眼里,这些贵族犹如“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史就是指共工氏的女性神职人员,共工氏被打败后,巫就被伏羲氏视为最危险的骗子,相当于谍战影视作品中的女特务。

“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这句话就是说,九黎族彻底堕落了,只顾追求享受,而且还窝藏敌特分子,不分好人和坏人,这就是九黎乱德。

当然,立场不同,观点也就截然不同。在观射父眼里,九黎族是堕落了,其实他们野心勃勃,时刻想着将失去的权力夺回来,与共工氏的巫史相互勾结,其实就是为了夺权。

为什么与巫史勾结呢?由于长期受共工氏统治,共工氏的神职人员在老百姓眼里,依然是神灵一般的存在。与男性神职人员相比,巫史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能够满足男人的生理需求。那些百姓都是追随伏羲氏讨伐共工氏而来到南方的,自然不会将自己的女人也带在身边,时间长了就需要女人的温柔。九黎族就是充分地利用这一点,让巫史到百姓中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将百姓拉入对抗吴回的阵营中。

古人认为,自己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全靠先辈们打下的基业,因而对自己的祖先十分敬重。在古代,祭祀是一项十分严肃的活动,而且通过祭祀祖先能够凝聚力量。但在巫史的蛊惑下,人们不再象从前那样,恭恭敬敬地祭祀自己的祖先了,完全忘记自己的幸福生活是怎样得来的。

“烝享无度”就是随意挥霍,“民神同位”就是不分贵贱,如前面所述,观射父的观点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正确,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对话的内容了解一些真相。

“民渎齐盟”就是指百姓在巫史的蛊惑下,背弃了当初的盟约。当初颛顼被推举为盟主时,大家都立下了盟约的。颛顼之后,盟主的权力传到卷章手中,卷章被诛杀后,吴回便成新的盟主,他虽然掌握了权力,可是在百姓当中却没有象颛顼那样的威严。

“神狎民则”就是指贵族随意欺压百姓,“不蠲其为”就是指那些贵族无恶不作,还掩盖了自己的丑恶行为。

“嘉生不降”就是指当初的美好生活不再降临人间,“无物以享”就是物资短缺。连年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当然就会造成物资短缺,还有什么美好生活可谈?能够活下来就相当不错了。

“祸灾荐臻”就是说各种各样的灾祸频繁发生,“莫尽其气”就是民生凋零,人的生机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以上这些就是九黎乱德的各种表现,“颛顼受之”就是说帝高阳颛顼要对这一切负责。

其后,就是尧舜对九黎进行安抚,大禹治水成功后,九黎乱德的现象基本上得到解决,吴回之孙昆吾全面掌控南方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