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政府在推动电动汽车和半导体产业国产化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然而实际效果却远未达到预期。拜登政府推出的《芯片与科学法》和《通胀削减法案》,旨在通过巨额补贴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促进本土产业发展,但现实情况却显示出这一战略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尽管这些法案已经实施两年,但美国电动汽车和半导体产业的生产仍然停滞不前。福特公司压缩了密歇根州的车载电池工厂规模,并推迟了田纳西州的电动汽车生产计划;韩国LG集团也暂停了在亚利桑那州的电池工厂项目。在半导体领域,台积电和英特尔等大公司也推迟了在美国的新工厂项目,相关技术人才的短缺更是让这些计划举步维艰。

这一系列的延期、规模缩减和暂停,无疑给拜登政府推动的产业扶持法案蒙上了一层阴影。拜登希望通过补贴来撬动新需求和就业机会的产生,但企业的实际情况却与这一美好愿景相去甚远。电动汽车销售趋缓,制造商收益恶化,明显难以与中国的电动汽车竞争。在半导体领域,尽管有巨额补贴,但原料和生产设备领域的周边企业并未得到足够支持,整个生产过程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为讽刺的是,拜登政府推动的供应体系与中国的“脱钩断链”计划也面临困境。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24年上半年,美国用于制造电动汽车和蓄电池的锂电池进口额有70%都来自中国,这一比例与2023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远高于2020年的44%。即使在《通胀削减法案》颁布后,从中国的进口仍然呈增加趋势。这不禁让人质疑,美国的产业扶持法案是否真的能够有效推动本土产业的发展,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美国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尽管宣称将大幅扩充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但太阳能电池板的国产计划却被一拖再拖,只得依赖进口。而中国企业则通过东南亚“迂回出口”,规避高关税,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进口依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析人士认为,《芯片与科学法》和《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支持并不足以支撑美国与中国“断链”。在电池零件和原料方面,中国已经领先了10年,无法轻易追上。在石墨、锂等电池原料领域,中国仍在全球市场中手握压倒性份额。这使得美国在电动汽车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上,难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拜登政府的“拜登经济学”虽然雄心勃勃,但面对现实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其效果却大打折扣。巨额补贴并未能有效撬动新需求和就业机会的产生,反而让企业陷入了延期、规模缩减和暂停的困境。与此同时,对中国的依赖仍然难以摆脱,这使得美国的产业扶持法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综上所述,美国在电动汽车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上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拜登政府的产业扶持法案虽然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实际效果却远未达到预期。要想真正推动本土产业的发展,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美国还需要在政策、技术、人才等多个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