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议历史人物的时候,很多人喜欢对历史人物往往作出非黑即白的评价。

但事实上,无论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终归说到底,他们首先是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之躯,而后才是被符号化的身份。

既然人的共性如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也不能单纯以“黑白”、“好坏”这两个简单标准评判。毕竟,人是一种具有高级复杂性的社会产物,在具备基础生物特性的基础之上,随着社会环境背景的变迁,不同的人也会相应出现不同特性的改变。譬如江青,就是一位十分难以言说的历史人物。

对江青的评判,官方乃至教科书素来几乎以“罪大恶极”、“罪有应得”等严厉口吻进行判定与定性的。

姑且不论官方的出发点是站在何种层次与高度,单就江青传奇与复杂的人生履历来看,要评价江青其实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

特别是在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江青这个人是一个矛盾的统一结合体,她既温柔似水,又强势无比;她既觊觎权位、咄咄逼人,又坐等束手被擒......

一言以蔽之,这个人堪称是政治上的一把“好旗手”,但却不够腹黑,最终将盟友逼成了敌人,让自己堕入了无尽的深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话怎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生命最后的一个年头,他最终将接班人的希望押注在了年轻人华国锋的头上。

当时党内开国元勋仍旧有不少健在,邓小平、叶帅,随便哪个人单拎出来,论资历、战功都足以大有压倒性优势。

对于这点,作为早看至少50年的毛主席,他自然也不可能洞悉不到。

之所以选华国锋为接班人,一是因为当时形成了“文革派”与“元老派”相互对峙、水火不容的局面,选哪一派的人来接这个班,都不能让双方信服。

而华国锋既非“文革派”,亦非“元老派”,且他与两派并无过多交集,政治立场始终以中庸示人。

更重要的是,他对革命导师十分忠诚,加之没有盘根错节的靠山。所以主席便把接班人选定在了他的头上。

主席的用意很明显,即华国锋以最高领袖的身份居中平衡“两派”,从而掌控大局,实现“接力棒”的平稳交接。

对于这番意图是不是老人家生前的想法,我们不敢妄自揣测,但结合当时的局势,主席老人家的安排,似乎冥冥之中耦合其中。

或许是老人家觉得他的用意很明了,亦或许老人家认为华国锋尽管年轻,但也好歹是革命烽火中历练起来的,不必再细细叙说个中奥秘。然而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有问题,找江青”后驾鹤西去。

有人说,粉碎“四人帮”是主席老人家生前就制定好了的。诚如其言,老人家生前对“四人帮”确实颇有微词,亦曾说过“今年不解决,明年解决”之类的话。

但实事求是而言,单凭老人家的威望,他要想生前解决早解决了。之所以如此,更多则是老人家生前对江青的恨铁不成钢的责怪,是要她少结怨于人,多团结其它同志的期盼,自然而然,老人家口中的“解决”也并非后来的那种“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江青,此时风烛残年中的老人家也是无奈的。江青在革命最艰苦的延安时代,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伟人的日常起居,除此之外,她还能从书法、文学、摄影等才艺方面与伟人产生共鸣。

更难得的是,这个时候的江青知书达理,也善于团结周围的人,生活在延安的同志彼时对他的评价还算不差。甚至在延安遭到胡宗南几十万大军围攻之际,这位女同志居然还能守护在伟人身边,而不临阵做逃兵。单就这一点来看,让多少自诩男儿的人汗颜。

然而,所谓世易时移。建国后,随着各项运动的铺开,有些人的身份和地位水涨船高,特别是101夫妇地位的渐涨,褪去激情燃烧青春岁月的江青,自然把目光投向了权力,加之其特殊身份,十年文革期间可谓卖力十足,堪称是政治上的一把“旗手”。

但随着伟人的离去,形势骤然发生剧变。没有听进伟人生前教导的江青,此时不是与华国锋交好,反而多次在不同会议上向他“逼宫”,要他尽早给他安排个合适位置。

明明知道文革大树的荫蔽已经不在了,明明知道“元老派”与她势成水火,这个时候“逼宫”华国锋,无异于把“盟友”推向了对立面。只能说,若江青腹黑,岂会如此行事?

最终在一片讨伐声之中,江青四人狼狈离开了政治舞台,以一缕丝带结束了悲怆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