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变大,恰值各中小学校相继开学,学校作为特殊场所人群集中,各种呼吸道、肠道传染疾病易发,要做好新冠病毒感染、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食源性疾病的防控,严防学校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已平稳进入“乙类乙管”新阶段,建议始终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1)建议在没有接种禁忌症的情况下,符合条件者尽早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现阶段疫苗接种的目标人群为:①未感染且未完成既定免疫程序的人群。包括3-17岁未感染且尚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18岁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的人群,以及18岁以上未感染且尚未完成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的人群;②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
(2)做好日常防护,应科学佩戴口罩,注意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少聚集,居家和工作场所定时开窗通风,做好居室日常卫生。
(3)加强个人健康管理。日常要密切留意家人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有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不适症状时,避免带病上学或上班,视情况及时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4)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建议非必要不外出,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外出全程佩戴口罩。感染者居家期间减少与同住人员近距离接触,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必要时及时就诊。
2.百日咳预防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近年来全球多国出现百日咳疫情回升的情况,我国百日咳疫情近年也呈上升趋势。
(1)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降低婴幼儿发生百日咳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要求,适龄儿童应尽早、全程接种百白破疫苗,未全程接种的适龄儿童应尽早补种。
(2)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注意合理作息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3)做好个人防护。家长出现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近距离接触照护婴幼儿时应科学佩戴口罩,降低婴幼儿的感染风险。
(4)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青少年和婴幼儿,出现持续性咳嗽等疑似症状后应及时就诊。百日咳患者所在房间应及时通风消毒。患者接触物品应做好清洁和消毒。易感人群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
3.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
为有效落实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措施,严防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1)学校应按规定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课缺勤登记、病因追踪、病愈返校和卫生消毒等制度,密切留意学生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着重防范呼吸道及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
(2)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各类传染病疫情特点,有针对性地适时对学生、教职工和家长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防病意识。针对有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流感、流腮、水痘、出血热等,应按国家接种要求程序自愿接种疫苗。
(3)学校应注意饮水安全,在开学前对供水饮水设施进行卫生检查,对水质进行采样送检,经正规机构检测合格方可饮用。
(4)学校应注意食品安全,在开学前对食堂等关键部位进行拉网式排查,不留安全隐患。
4.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蚊虫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动物尤其是猪后,再经叮咬将病毒传给人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夏秋季节(7-9月)多见。
(1)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所有适龄健康儿童均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及时全程接种乙脑疫苗。
(2)应做好防蚊、灭蚊。家居环境中可以使用纱门、纱窗、蚊帐防蚊,室内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庭卫生杀虫剂驱蚊、灭蚊。
(3)做好家庭和畜(禽)舍环境卫生,排清可能滋生蚊虫的积水,进入多雨汛期一定要注意定期“翻盆倒罐”清积水。
(4)做好个人防护,如外出活动时应避开蚊虫喜好的阴暗隐蔽环境,穿浅色长袖衣裤,也可在暴露部位涂抹驱蚊剂,防止蚊虫叮咬。
(5)一旦出现发热、头痛、呕吐、抽搐、嗜睡等可疑乙脑症状,应及早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5.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预防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以粪-口传播为主,被诺如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等也可传播。感染发病以轻症为主,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儿童患者以呕吐为主,成人患者腹泻居多。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医院、养老院等集体单位引起暴发,应做好防护。
(1)预防感染性腹泻,关键在于防止“病从口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平时多进行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2)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生冷不洁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烫,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吃,食具要经常消毒。
(3)搞好饮水卫生。不喝生水,保护好水源,严防污染。饮用水用具要定期消毒,保证饮水卫生。
(4)及时清理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并做好环境消毒。
(5)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加强食品及饮用水安全管理,食品从业人员出现腹泻、呕吐等胃肠不适者应暂时脱离岗位。做好班级晨、午检及因病缺勤登记工作,一旦发现儿童、学生出现聚集性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将患者送到医院诊治并报告当地卫生相关部门。
6.手足口病预防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还可通过接触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疱疹液污染的手、日常用具、衣物等感染。发病以手、足、口腔、臀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1)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2)注意个人卫生,在触摸口鼻后,饭前便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指导儿童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掌握“七步洗手法”。
(3)注意室内外环境卫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奶瓶、奶嘴及孩子常用物品要经常彻底清洗消毒。
(4)做好“84”化消毒工作。按照《陕西省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高发期与高峰来临时各发放一次,0-6岁儿童家庭保证2瓶“84”消毒液。
(5)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避免与有发热、出疹儿童接触。
(6)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溃疡等,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拖延治疗或误诊易使患儿发展成重症病例,甚至导致死亡。
(7)托幼机构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制度、疫情报告、通风消毒等措施,发现病儿及时隔离上报,做好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发现、报告和处置。
7.食源性疾病预防
天气炎热,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加之苍蝇、蟑螂等蚊虫增多,各种食源性疾病暴也频繁发生,需要注意外出聚餐、游玩增多可能导致的食物中毒风险。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脏东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
(2)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切不可为贪便宜而购买变质的禽、蛋、肉和水产品。
(3)注意厨房和饮食卫生,做饭做菜时砧板做到生熟分开;不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不喝不干净的生水。外出就餐时,一定要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
(4)注意防虫、防鼠,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
(5)一旦发现肠道传染病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