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6日,神州5号平安落地后,杨利伟立马拨通电话激动地说“黄老师,谢谢您的残酷训练,否则这次太空之行不能这么顺利!”

1921年至今,从航天荒漠到航天强国,从0航天员到2批21名,其中11名14人次成功飞天,这些辉煌都是因为她。

杨利伟口中的黄老师,正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管理工作的总设计师黄伟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刚刚启动,年仅28岁的黄伟芬在零基础的前提下,毅然扛起挑选和训练航天员的重担。

没有基础,黄伟芬就凭借本科和研究生的所学,结合实际作经验,短时间内设计了一套即要为国家负责,更要为队员负责的选拔与训练的方案总纲。

为了找到适合的队员,一番思考,黄伟芬将选拔对象定在空军飞行员之中。

很多人觉得这样范围太窄,担心辛苦一圈却找不到足够的队员。黄伟芬却坚持:“队员贵在合适,不在人数,如果不适合,来再多也是资源浪费。”

一次,黄伟芬低头逐一查看入选航天员资料。

突然,她发现一份体检表的龋齿部分,没有注明结果,她立即说:“王助理,你联系下这个飞行员,核实一下他有没有龋齿”。

助理一听,不以为然地说“小小的龋齿,不检查也没事吧。”

黄伟芬严肃地说:“龋齿在太空的特殊密封环境下,很容易复发并引起剧痛,我们要对航天员的安全负责,一丝都不能马虎!”

助理一听,赶忙打电话询问落实。

在选拔航天员时,黄伟芬细细问询,层层检查,而接下来的的训练中更是严格、甚至苛刻。

当时第一批航天员的训练,黄伟芬和教练们更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训练中累积总结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下模拟出舱训练是航天员训练项目之一。队员们必须身着二百多公斤的特制水槽专用服,每次训练长达五六个小时。

黄伟芬在监控室,站得笔直,她紧紧盯着大屏幕,逐一观察着水下的队员们。

水下阻力的存在和沉重训练服的压力,让队员们“举手投足”间都异常艰难。

突然,黄伟芬发现杨利伟拿着钳子的手不停颤抖,她心一紧赶忙拿起对讲机说:“注意杨利伟的状态。”此后,黄伟芬的眼神紧随杨利伟而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看到杨利伟:脸颊通红、紧咬嘴唇、几次停下喘息……黄伟芬的右手紧握对讲机,几次张了张嘴巴想喊停,却又没喊出来。

她知道,队员们现在的训练多一份坚持和忍耐,日后出战太空就少一分危险。所以,她硬是狠心没有发出暂停的指令。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训练终于结束。黄伟芬转身冲出监控室,杨利伟已经瘫坐在椅子上,想喝水都抬不起胳膊。黄伟芬赶忙递上杯子,心疼地说:“好点了么?难为你们了。”

黄伟芬的心疼是真心疼,可该有的训练一分钟都不能少。这看似“狠心和苛刻”的背后,却是黄伟芬的深深的良苦用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旦进入太空,遇到任何险境,队员们只能自己解决,所以训练中的严和狠,才是黄伟芬给队员最深的关爱。

正因如此,杨利伟在出仓后才会第一时间和黄伟芬联系,表达感激之情。

勇挑航天训练系统大梁的黄伟芬,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生,默默地为一个个飞天人保驾护航,她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飞天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