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契机在孟良崮战役结束没多久的南麻临朐战役中出现啦。
特别是临朐战役那会,粟裕领着二、六、七、九纵去进攻,没
攻下来,接着又分兵啦。粟裕带着六纵和特纵的一部分往东去,二、七、九纵则转向胶东。
理论上来说,国军本有机会逮住华野的一两个主力纵队,给包围起来消灭掉,就像咱们之前那样,来一场孟良崮式的主力歼灭仗。
不过后来的历史情况咱们都清楚,华野的哪一支主力部队都没受过这种打击。一样的条件,华野能行,咋国军就不行呢?这原因值得好好琢磨琢磨。
一、冈村宁次那一套打法不要啦!
蒋介石在安排鲁中会战(就是咱常说的孟良崮战役)之前,曾问过日军大战犯冈村宁次,冈村给出了个“密集靠拢、加强联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法子。蒋介石一开始挺赞成,三个大兵团以前没这么密集地朝着沂蒙山区进攻,确实是密集靠拢了,让华野不好分割消灭。整编 74 师最后被灭了,不
全是自己孤军冲得太猛。
张灵甫完蛋之后,蒋介石就不再念叨啥密集靠拢了。可他哪里晓得,这个被他扔一边的战法,对华野的威胁那才叫大呢。
有人或许会讲,冈村这打法把 74 师都给弄没了,还扯啥威胁大哟?
咱们研究军史、探究军事规律的时候,得有意识地透过那些表面的东西瞧见实质,可别像外行人那样只瞧个热闹就完事儿啦。
冈村就提了个总的战役设想,没一直盯着。主持鲁中会战这摊事儿的是当时的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他的指挥部设在徐州,叫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顾祝同指挥大战没啥好法子,向来是顺着上边旨意办事的主儿,对冈村策略的本质压根就没贯彻到位。前线的三个兵团司令汤恩伯、王敬久、欧震也都不咋厉害。所以冈村那套打法执行起来偏差老大了。
它的关键、要点、实质,归结起来就四个字:集中兵力。
蒋军那些将领,连蒋也包括在内,就看重冈村当下的说法,根本没耐心和定力去从根本上弄明白、执行好。这实实在在体现出了国军高层的粗野和死板。这种毛病可不只是那时候、那地方、那些人有,瞧瞧现在体育界的某个项目,战绩不好就老是换主教练,多荒唐啊!
孟良崮战役完了以后,华野就很难找到分割歼敌的契机了,只能分兵去作战。国军不再用冈村那套打法,还把主力也给分开了,在战略上算是犯糊涂了。
南麻、临朐两战打完,华野 4 个纵队的主力消耗可大啦,这时候国军想集中力量进攻,只能干着急。就当时华野这 4 支主力的状况,国军本可以养精蓄锐后趁机反击,要是能这样趁人之危,很有可能把大部分或者其中一个纵队给吃掉。您想想,部队精力充沛的时候跟连续作战累得不行的时候,那抗打击的能力能一样吗?
不过呢,国军的主力那是分散着的,邱清泉的第五军在鲁西南,胡琏的整编 11 师在南麻,李弥的第八军在临朐,黄百韬的整编 25 师在南麻边上。这突然要集中起来,特别是要在战术上配合着作战,哪有那么容易哟!
国军就只能干瞪着眼,瞧着机会溜走啦。
二、国军的指挥体制那叫一个奇葩哟
胡琏、邱清泉、黄百韬还有李弥,那可都是打仗的好手,不可能不晓得问题所在,兵力不集中这毛病的根源,得在国军高层和体制里头找。
刚才说到了国民党军的陆军司令部徐州司令部,有些资料管它叫徐州陆总。
咱们就拿这个机构来讲一讲。
那些机构要是瞅着比较怪异的,基本上对指挥作战都是帮倒忙的。
陆军总司令部咋就在徐州稀里糊涂设了司令部呢?这能有多大必要啊?这司令部到底是只管打仗的,还是打仗行政都管呢?是管全面打仗,还是专管一个方向打仗的呢?
这司令部跟原来的郑州绥靖公署、徐州绥靖公署,还有冯治安的第四绥靖区、王耀武的第二绥靖区,到底是咋交接、被领导的呢?
全是稀里糊涂的账!
瞧瞧现有的那些资料,这个司令部呢,既能够当成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部的派出机构,也能当作它本身。
既负责作战,又负责一线将领的调遣任用。
既要管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中原、华东地区整体的作战,还得管鲁中一个具体方向的作战。
既不是徐郑二绥署那种规格太高、瞧不上直接管地方绥区的全面接收者,可又得担起些领导管理的职责。
所以呀,您想把高效灵活、随机应变的指挥托付给这么个不三不四、啥都想要的机构,这能行得通吗?
徐州陆总碰到的事儿,那就是国军指挥体制乱糟糟的一个典型样儿。
咱看各种资料、各种影视剧,或许或多或少都能听说瞧见一些国军类似的机构。总体觉得那叫一个混乱繁杂,跟咱我军特别简明的野战军、兵团、纵队、师的指挥作战模式一对比,国军这一套真是乱得够呛,叠床架屋的!
大概讲讲,瞧瞧乱成啥样了。
抗战那时候,主要就是最高军事委员会,这是被叫做蒋氏委员长的那个人的本职所在。
下面部队的基本架构是,战区(方面军)、集团军、军、师、旅、团。在各地情况有别时,跟战区并排的还有各类司令部,像印缅战场的远征军司令部。后来因为战况变化,又弄出了兵团和军团。兵团通常在打大仗时用,军团呢,是给那些沦陷区或者没人有力管的地方发个令,让他们自己发展壮大实力,这两种编制都比集团军级别高。
1939 年啊,国民党军发现指挥有毛病,一道命令得经过军事委员会、战区、兵团、集团军、军,才能到军级单位,太啰嗦啦!军以下要是着急部署命令,还得经过军、师、旅、团四级。没办法,只好把兵团和旅这些层级给废了,改成军事委员会、战区、集团军、军、师、团。
这是战争形势逼着国军非得朝着高效的方向去改革不可。
解放战争那阵子,好多复杂的体制跟层级又蹦出来啦,说到底就是为了利益。国民党军队里的那些派系,蒋介石一直都没能摆平,各个派系都想借着各种指挥或者行政的机构去抢权力,结果各种奇怪的机构就又有啦。
国防部跟参谋总部(正儿八经的名字叫参谋总长办公室),那可是蒋介石之下最高的军政、军令两个部门,陆军总司令部有的职能还跟参谋总部重合呢。拿孟良崮战役等山东战场的作战来说,参谋总长陈诚能指挥,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也能指挥,这可把一线部队折腾得够呛。陈诚和顾祝同各自都有派系,下面的将领得瞧这俩大佬的脸色行事,还得为本派系争利益,打起仗来顾虑重重的。
三、那些没啥用的绥靖区
再比如说绥靖区跟徐州陆总之间的关系,那也是没法儿一下子说清楚。
就国军那制度设计来说,绥靖公署、绥靖区好像是管打仗的,可蒋介石又把打仗的机构分了个亲疏远近。
绥靖系统啊,它的优先级既比不上保安司令部,更赶不上那些各种各样派出的司令部,到了后期,甚至被剿总挤压得啥都没剩下。这绥靖系统本是正规编设的单位,可那些派出的司令部(像剿总其实也是临时派出的机构,只不过级别特别高)居然比正规单位还牛,这可真是怪得离谱!
有啥危害呀?让各地军队跟中央系军队的矛盾更严重啦,让原本就挺明显的权力争斗更激烈啦,还让军事资源分散了,又有内耗,又浪费。
(http://www.111ad.cn)
来源:http://www.hoipe.com.cn
(http://www.hnreaf.cn)
来源:http://www.yufengkt.cn
(http://www.hzglr.cn)
来源:http://www.uupark.com.cn
(http://www.sjzkt.cn)
来源:http://www.afzd.com.cn
(http://www.liangchaowei.com.cn)
来源:http://www.a4116.cn
(http://www.xgsrt.cn)
来源:http://www.kasperskybbs.com.cn
(http://www.yw1688.com.cn)
来源:http://www.88868886.cn
(http://www.wqlbz.cn)
来源:http://www.nbtaifeng.cn
(http://www.bfbsc.cn)
来源:http://www.cyboy.cn
(http://www.sjkpj.cn)
来源:http://www.qvxq.cn
就说王耀武吧。
王耀武那可是黄埔系的重要将领,是七十四军的老军长,比张灵甫的资格还老呢。
内战刚开始的时候,蒋介石把他派到山东管军政大权,可他既没弄上个像孙连仲那样的老式战区司令当当(像十一战区的孙连仲),也没成为中央派出司令部的要员。他手底下的军队,除了李弥的第八军驻地老变来变去,就只有十二军、九十六军这些杂牌军,还有伪军投诚过来的部队。
为啥李弥的第八军老是没个准地乱跑?中央原本就没期望绥靖系统能有多大进攻的本事,重点战场要是出了事,都是中央的军队直接冲上去。
这么来讲吧,不管是全面进攻还是重点进攻,山东战场争得那叫一个激烈,可这是重要战略方向啊,王耀武在这儿却没啥影响力。莱芜战役败得那么惨,虽说有韩练成的因素,可济南方面在指挥系统里不咋重要,把王耀武说话的分量给大大减弱了。要说谁最熟悉山东的情况,那不是王耀武还能是谁?孟良崮战役他更是被晾在一边,本地军队熟悉当地人情地理的优势也没法发挥出来。
打仗没啥用处,在军权分割、指挥体制牵制上,那可是一点都不少。像王耀武这种中央的大将,能看看场子、培养点私人势力还算好的。像冯治安四绥区那样的西北军部队,一直被当成外人,一打仗就负责守土堵口,回回当垫背的,天生受气被排挤,冯部的各军心里也清楚,自己搞自己的,跟中央只是表面亲近实际疏远。淮海战役能策动战场起义,很难说跟这奇葩体制没关系。
为啥这么怪?追根溯源,是蒋介石打心眼里痛恨和排斥各地军阀,不想把军权跟地方掺和到一块儿。可地方上又得有军队镇场子,绥靖系统生来就这样。就是个干活的!
四、糟糕透顶的军队
客观来讲,那体制糟糕得一塌糊涂,国军一线部队作战的想法和理念也是差得不行。
咱就拿大兵团作战当突破口,瞅瞅国共两军。
甭管内战刚开始的时候国共双方是啥样的情形投入战争的,最后都搞起了大兵团作战。虽说形式差不多,可意识理念那是差得老远啦。
咱解放军一直把消灭敌人的有力量队伍当成重点,可国民党军队老是跳不出那种以抢地盘为主、把消灭有力量队伍当次要的想法圈子。
两种理念把部队的组织形态和作战风格给塑造得大不一样,还都挺深刻。解放军打的是活动的人,所以自身得更灵活、更机动,再加上敌我火力装备有差距,那非得把灵活机动的战术用到顶了,才能把装备上的差距给抹平。
国民党军可不一样,他们的地盘老是死沉沉、一动不动的,早一天打或者晚一天打,都不着急。调动兵力讲究的是多,而不是快。只要人数够多,火力够猛,就觉得仗能打赢。
在长期的攻城占地打仗里,国军慢慢有了动作慢、反应迟、光观望的毛病,没养成一仗就解决问题、追求快速度的习惯。
所以华野七月分兵以后,尽管国军碰上了比粟裕在孟良崮那会儿还好的机会,可就是没法迅速把优势力量集中起来,去打华野的一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道理虽说简单明白,但是在毛主席没成系统地讲出来,还没确立成一种军事思想以前,当时的人都没觉出这道理有多大的价值。
国民党军高层对这并非毫无察觉。司徒雷登回忆讲,那时候国军高层在战法上有不同意见。像陈诚这类蒋系大佬觉得,得大范围进剿,逼共军去山区,等他们跑到平原找粮食和补给,就能打败或者消灭他们。白崇禧却主张打击共军的有生力量,要把共军分成小股,一片一片地消灭掉。白崇禧的军事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跟咱解放军的打法有点像,他号称小诸葛,确实有点能耐。
不过呀,白崇禧跟蒋系那是天生就有派系争斗。他的那些主张,根本没法跟人民战争军事思想对着干,蒋介石也不可能认可。
国军那松松垮垮的军事作风,对攻城占地这头等大事产生了极大的坏作用。南临战役结束后,国军虽说错失了重要机遇,可当时在军事方面还有优势呢,华野只好接着分兵作战,想法子把国军的阵形扯开,因而还有新的机会。
就比如说攻打胶东军区。
那时候华野的几个二级军区呀,就渤海军区没挨攻击。为啥呢?还得说是绥靖区的糟心事,王耀武的绥靖区本部就在渤海军区旁边,可没那力气往北打。其他几个军区呢,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国民党军的攻击和破坏,要说最强大的根据地,那得是胶东军区。
可在打的时候呢,国军高层又犯了那种打也行不打也行,反正觉得自己有优势的老毛病。在胶东局势僵持住的时候,因为东北那边形势突然变得紧张,就把胶东的兵力给调去别的战场了。要是接着打,山东兵团能撑得住不?胶东军区要是被消耗光打残了,华东军区的后方还咋生存呀?
这所有的可能性,就因为国军高层随随便便把兵调到别的地方,一下子都没影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