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丨顾见

监制丨阑夕

在科技创新这件事上,你永远可以相信上海。

从1963年的中国第一台半导体激光器,到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国产大飞机C919;从亚洲最大超算中心入沪,到提出国际数字之都的宏伟蓝图;从全国首部“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地方性法规,到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落地...上海没有错过任何一个科技风口,或者说,上海就是一座不断创造风口的城市。

但人们更加关心的问题是,魔都上海源源不竭的魔力从何而来,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又将去往何处?

这两天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品牌片《奔流》的发布,在某种意义上隔空回应了答案。

一、科技奔流,谁将入海?

《奔流》说,“上海是一座建立在奔流之上的城市”。这不是什么文化隐喻,而是一段厚重的历史。

魔都上海从来不是“天选之子”,它的前身只是长江口的一块冲击平原,在河流、山川的相互碰撞中缓慢演变。从这个意义上讲,黄浦江与苏州河(吴淞江)皆是上海的母亲河。《繁花》里,爷叔曾用一句“我为你盘算黄浦江的事情,你心里装的却是苏州河”,批评宝总不分主次。

而《奔流》要传达出的“上海印象”,恰恰是另一种主张——不先入为主,相信创新演变的力量。

这条短片以上海著名的建设史实“黄浦夺淞”“江浦合流”为开端,讲述了外滩地理地貌的形成。

在“黄浦夺淞”发生前,吴淞江是太湖经上海流向大海的主要通道。然而这条通道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雨季,吴淞江有限的排洪能力经常导致周边村庄被淹;旱季,薄弱的蓄水能力又难以滋养农田。

如果用《三体》类比,江浦合流前的上海处于“乱纪元”当中。人们饱受洪水与干旱之苦,与其它那些孕育出繁荣富庶的沿河地带不可同日而语。

而过往的治水方法,主要是围绕吴淞江“修修补补”,治标不治本。直到明成祖朱棣时期,上海人叶宗行向水利大臣夏元吉献策,希望通过“江浦合流”重塑吴淞江下游水系,借助黄浦江的排水潜力来消除水患。

这个具有开创性的治水工程在当时遭到了多方质疑和干扰,但最终得以完成。黄浦江从原本的吴淞江支流“反客为主”,成为的主流河道,水患问题迎刃而解。

至此,两股奔流合而为一,从根本上改变了上海的前途。

《奔流》中回顾的这段历史,眼下又将重演。

当自动驾驶、低空经济这样的科幻片场景逐渐成为现实;当万物互联、脑机接口、大模型新商业徐徐展开,一股股科技奔流再次汇聚上海,需要一次合流入海来谋定未来。

二、《奔流》之上,外滩续写

两股奔流成就了上海,也从地理意义上缔造了外滩。

Inclusion·外滩大会就在传承上海这种拥抱变化、勇立潮头的精神:为了促成科技可持续的新未来,2024年外滩大会定于2024年9月5日至7日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举办。

这届外滩大会致力于构建一个促进国际交流、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卓越平台,助力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相较过往,这届外滩大会给出了三个关键词。

更开放:创新的发生,要有迎接每股奔流的魄力。这届外滩大会在外籍参会嘉宾数量上创出新高,其中不乏美国三院院士迈克尔·乔丹、著名科技学者凯文·凯利、美国硅谷创业教父史蒂夫·霍夫曼这样的重磅大咖。

在环节设计上,大会包括1场开幕主论坛、36场开放见解论坛、10多场创新者舞台、2场AI创新赛事、1场10000平方米的展览以及1场绿色生活节和科技人才招聘会等,内容丰富度和覆盖行业、场景都有质的飞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前沿:随着外滩大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里正在成为一个前沿科技首发平台。

15家大模型厂商齐聚之余,还会带来多个行业级重磅技术产品的首发亮相。头部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科技企业AIGC新app等,都在外滩大会安排了首发计划。蚂蚁集团、西湖心辰、生数科技、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在内的多家产学研机构,UR将有新技术新产品首发亮相。AFAC2024金融智能创新大赛、全球Deepfake攻防挑战赛两大全球顶尖赛事,更是锦上添花。

更创新,更有年轻感:创新故事在这里不再是一成不变,而是变得年轻起来。

比如首次打造的创新者舞台(Creator Stage)板块,将汇集科学家、艺术家、开发者和创业者等,通过TED演讲、真人秀、科技实验、话剧等形式展示年轻派的科技“创造力”,涵盖新能源、人形机器人,亦或是民营火箭等高人气领域,让科技之光普惠到更多观众。

奔流入海,泥沙淤积。上海的海岸线还在不断向东推移,通过“入海”不断生长出新的土地。而外滩大会与科技奔流的到来也是如此——思维的碰撞,理念的共鸣,让千行百业“长”出新的机遇与空间,迎接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三、“科技 + 人文”,未来属于每个人

一直以来,各类科技峰会的气质偏向于“门槛偏高,生人勿进”。但科技创新最需要的,恰恰是“人本位”叙事,它不能永远是象牙塔里少数人的游戏,而应该辐射到“沉默的大多数”。

这届外滩大会散发出的两种人文气质,显得尤为可贵。

第一种,是“以人为本”的价值主张。

2024外滩大会,是科技含量拉满的一届。既有“全球机器学习之父”迈克尔·乔丹这样的关键先生到场,又有“新一代网安基建”这样的前沿探索。但过于前沿的内容设计,对于大众来说是一道无形的门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把生涩的技术术语,转化为人人可参与、人人可感知的产品、场景,本届外滩大会打造了3000平方米的科技集市,让全年龄逛展者都能感受到“未来已来”,

在未来财富空间,人们可以看到科技金融的魅力。在沉浸体验馆,看AI与人类如何协同工作,续写传统非遗的传承。在宠物养老空间,看看爱宠的未来归宿究竟如何。在未来安全实验室、未来健康、未来出行展区,可以体验未来城市如何运转,看未来机器人怎么服务人类...

除了丰富的互动环节外,现场还有AI如何养老、如何用火箭在太空搞艺术、用数字孪生大脑启发智慧极限等热门跨界话题的展开,让逛展者满载而归。总之就是边逛边打卡,体验不一样的科技人文气质。

未来总是从局部发生,而本届外滩大会,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皆可触碰的“局部”。

第二种,是努力弥合数字鸿沟的态度。

“科技为人”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

尤其在当下,年轻人已经学会用AI工作,银发一族却因为搞不懂移动支付而被超市拒之门外。各行各业的腰、长尾参与者,都没有享受到AI智能体带来的效率提升。这类社会问题背后,是愈发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

怎么办?

本届外滩大会上,我们能看到一些议题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比如《用i守护 长者有AI无碍》,旨在拉近长者与AI的距离,让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能得到AI的保驾护航,为智慧养老等行业注入新的灵感。

再比如《AI焕新全场景生活服务》,在关注AI对大众生活的改善方式。论坛汇聚学者、专家、企业伙伴,立足产业实践,探讨如何将AI全面应用于政务、出行、餐饮等行业,通过AI智能体的共建,推动现代服务业向“数智化”迈进,也让科技的创新惠及每一个人。

伽利略说,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先贤蒙着灰尘的书本上,而应该在显而易见的行动中一目了然。

同理,科技创新的的真谛,也应该让每个人都一目了然。本届外滩大会为科技与人文共同服务于大众,找到了一个新的节点。它让人们有了拥抱创新的信心和勇气,让每个人都实实在在感受到创新科技以人为本的初心,亦是前沿科技走进现实、产品化探索的强心剂。

四、见路不走,创新无域

上海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源于叶宗行当年的“见路不走”:他没有被传统模式的“打补丁”思维限制,而是专注于最根本的治水目标。这才有了黄浦江从支流变成主流,上海从边缘走向中心的佳话。

这大概就是上海的创新魔力所在: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群人,用毅力等来了“江浦合流”后的大繁荣,也等来了全球顶尖的数字基建与营商环境。海纳百川的包容,不按资排辈的格局,让这里生长出一个又一个气质各异的科技独角兽。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包括外滩大会的发展历程中,也能看到一种类似的气质。去年外滩大会品牌片叫做《探路》,讲述了上海作为科技探路者“敢为天下先”的一面。而今年的《奔流》也保持了品牌腔调的一致性:面对汹涌而来的科技奔流,该把这些力量沉淀下来,守住初心、关注大众利益,以科技的力量成就美好生活。

这是上海的底色,也是外滩大会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