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华金融评论》王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式量化宽松开启。2024年8月底,央行发布公告称,于2024年8月通过公开市场净买入1000亿元国债。量化宽松,有利于拉动我国摆脱通货紧缩、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拉动经济增长等,对股市、债市也将形成利好。而在量化宽松大趋势下,货币会越来越贬值,我们究竟应该持有哪些优质资产?
中国式量化宽松登场,我们处在变革的时代
8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在其网站新开设的“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专栏中发布了首份公告——国债买卖业务公告[2024]第1号。公告称2024年8月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买入1000亿元国债。
字少,事大,这意味着中国式量化宽松(QE)悄然登场。
8月29日,央行已公开表示,购入商业银行持有的4000亿元特别国债,说是“续作”。不管是否续作,就本质而言是QE,因为央行购买国债相当于央行投放了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具有极强的货币衍生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30日傍晚公布的净买入1000亿元国债,更是无可辩驳的QE,因为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了基础货币的净投放。
如此一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买卖国债将成为常态,接下来央行净买入的规模预计会持续增加,原因在于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物价处在通货紧缩的边缘,为了稳经济,避免陷入通缩,促进经济增长,QE估计是唯一的选择。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1%,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度小幅回落,继续低于50%的荣枯线,表明制造业表现不振。
信用货币时代,量化宽松是趋势
事实上,全球主要国家的央行都在进行QE,这在信用货币时代是无法避免的,原因在于政府的债务最终只能通过货币来化解。全球主要国家的股市,也是因为不断的推进QE而持续上涨的,美国、欧洲、日本的股市无一例外。
央行现在实施QE,有利于拉动我国走出通货紧缩、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拉动经济增长,存在诸多好处。等通胀回升到2%(彻底摆脱通缩)的时候,再去考虑退出QE的问题。
与此同时,实施QE,央行可通过投放长期基础货币,来稳定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久期,让商业银行可以放心对外提供长期贷款,而不用过度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忧短贷长投,与此同时,实体经济也会因此更加容易地获得银行贷款。
此外,QE的到来,将大幅提振债市、股市,这从上周四、五(8月29日—30日)股市的普涨行情中可见一斑。随着我国QE规模的持续扩大(当然需要时间),股市的表现将越来越好。
央行托底之下,经济增长、股市回升可期
市场缺乏信心,实际上缺的就是托底。回顾日本20世纪1990到1995年的情况,当时日本经济开始下滑,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可是5年过去了,日本的经济情况未见好转,直到1995年至1996年,日本央行下定决心,自己托底经济,下场购买日本国债,实行无限量的QE,经济才渐渐地有所气色。
(http://www.128031.cn)
来源:http://www.szdenp.com.cn
(http://www.520heaven.cn)
来源:http://www.44123456.cn
(http://www.easypersonalprotection.cn)
来源:http://www.sxlsxh.cn
(http://www.10bg.cn)
来源:http://www.ffobm.cn
(http://www.boomyoungdy.cn)
来源:http://www.bs46.cn
(http://www.cheercrown.cn)
来源:http://www.0577yy.cn
(http://www.imbbc.cn)
来源:http://www.qiuyinwang.cn
(http://www.thinkrun.com.cn)
来源:http://www.acgtime.cn
(http://www.stone-supplier.cn)
来源:http://www.btykj.cn
(http://www.kubags.cn)
来源:http://www.xiaoroom.cn
时至2024年的今天,日本央行持有的日本国债比例已经接近50%。有央行来托底,经济会渐渐好转。同样的,有央行买国债作为后盾,股市、债市都将获得提振。
对于我们来说,展望未来,随着QE的到来,货币将越来越贬值,有价值的是优质的资产,而在股市中,哪些会是优质资产呢?比如低估值、高派息的一线蓝筹,包括大型银行股、电力股、“中字头”大型蓝筹等,比如估值相当低的二三线蓝筹。也包括黄金类股,随着美联储将于2024年启动降息,降息周期将持续两到三年,美元将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黄金预计将持续升值。
美联储即将开始降息,伴随我国启动QE,我们确实需要为此做好准备。
注:文章涉及作者的一些投资思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编辑丨王茅
责编丨丁开艳、兰银帆
初审丨徐兰英
终审丨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