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卜丁

在延安博物馆的展厅中,一把锈迹斑斑的铜剑引起观众的注意。这把剑并非普通的兵器,而是一把刻有古燕国王者名字的铜剑,它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军事较量和文化交流,更让观众对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把“燕王职剑”流落到猪圈棚顶,后来再到了博物馆的展柜,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猪圈棚顶发现

1975年,距离洛川县城约50公里的严家庄,一位名叫王菊莲的社员在平整土地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把被泥土包裹着断为两截的铜剑。王菊莲将它拿回家后,放到猪圈棚顶,一放就是多年。

时光流转至1981年,洛川县博物馆的文博工作者左正,在一次下乡征集文物的过程中偶然走进王菊莲家的院子,在一番闲聊中注意到这柄被遗忘的青铜剑。他从王菊莲手里接过这把残断的古剑,拿在手里小心翻看,简单清理了剑身上的泥土后,便被剑身上几个模糊的文字深深吸引,剑身铭文“燕王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件珍贵的战国时期文物。

为了进一步得到验证,左正带着这柄剑前往西安寻求当时西安市文史馆研究员王翰章帮助。王翰章见到这把剑后眼前一亮,上下左右翻看后不掩惊喜地表示:“这把剑是个难得的宝贝啊!秦地怎么出土了燕国的东西,实属罕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燕王职剑 铭文部分 摄影|刘慧

在经过有害病锈清理后,终于看清了这把剑身后部的完整铭文,即“郾王职作武业䦃剑”8字。王翰章认为,“郾”即“燕”,“职”即姬职,“作”这个字意味着制作或铸造,“武业”这里的“武”指军事、武事,“业”则指功业或成就,“武业”一词可能指军事上的功绩或成就,“䦃”(dān)在古汉语中通“鐯”。作为一种战国时期的剑铭,8字铭文表明这把剑是燕昭王姬职,为纪念或展示其军事上的功绩而特别铸造的一把具有特殊装饰和意义的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燕王职剑 铭文细节 摄影|刘慧

王翰章认为,该剑应为燕国传入秦地并随墓主入葬,它不仅是燕王权力的象征,也是燕国军事文化和铸剑工艺的体现。经过认真研究和对比,最终确认这把剑是以燕昭王的名义监制而成,并将他赠给亲戚佩戴的一把宝剑。

就是这8个重要的剑身铭文,使宝剑告别了猪圈棚顶来到了洛川县博物馆展厅,后来调拨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多年后这把宝剑回到了它的发现地延安,并亮相于延安博物馆

何以来到陕西

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领地在今天的北京,是河北省北部以及辽宁省西部一带,燕国与秦国相隔千里,这把古剑何以来到陕西?

在战国纷争的大背景下,燕国与秦国之间的交流互动远比今人想象的要频繁,这把剑的发现或许与当时的战争、贸易、外交使节,甚至文化交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洛川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杨军推测,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胜者往往会将战败方的宝物作为战利品带回,燕王职剑可能正是在这样一场战争中,从燕国流向秦国,最终在陕西的土地上重见天日;除了战争,这把剑也有可能是作为两国交好的信物,从燕国王室赠予秦王,成为两国友好关系的见证,在那个以剑为尊的时代,一把王者之剑无疑是最尊贵的礼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燕王职剑 正面 延安博物馆展出 摄影|刘慧

杨军认为,从历史背景来看,燕昭王时期燕国国力强盛,他积极扩张疆土,与周边国家如齐国发生战争,这把剑可能是为了纪念某次特定的军事胜利或作为赏赐给有功将领的荣誉象征;这把剑的出土也显示了燕国文化的影响力,即使在远离燕国本土的地方也能找到其踪迹;无论这把剑是如何来到陕西的,它都是燕国文化在异地传承的印记,这不仅体现了燕国铸剑工艺的精湛,也展示了秦地对异域文化的包容与吸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燕王职剑 背面 延安博物馆展出 摄影|刘慧

此外,剑身这8字铭文体现了战国篆书的典型特征,字体结构严谨而不失灵动,线条流畅且富有力度。这些铭文不仅体现了当时工匠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燕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铭文中的每个字都透露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美感,仿佛将观者带回那个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

杨军表示,随着更多的研究与探索,这把剑背后的故事也将更加清晰,为将来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提供更多宝贵研究资料。

燕昭王何许人

在燕昭王即位前,燕国在齐国的侵略下,一度濒临灭亡。在燕国危急存亡之际,面对“齐王五都之兵伐燕,宰相被‘醢’(hǎi,本意是指肉酱,也指古代一种酷刑),燕王哙死”的情况下,他以其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力挽狂澜,引领燕国走向复兴。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登基,积极招募贤才,致力于燕国的治理和发展。他在位期间,燕国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军事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历史贡献和治国理念受到后世高度评价,《史记》中对他的评价是“昭王得贤才,国强,诸侯皆来朝”。

燕昭王在位期间,广纳贤才,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乐毅,这位杰出的将领在燕昭王的支持下,取得了对齐国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一举奠定了燕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保存于上海博物馆的“郾王职壶”,其壶身上28字铭文,便生动记录了燕对齐复仇的成功。值得一提的是,铭文中不但提到了燕国攻打齐国的时间是在燕昭王即位近30年之后,还指出乐毅攻克齐国临淄的具体日期为公元前284年11月的壬午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燕王职壶 上海博物馆藏 图源|会走路的麻栗子

燕昭王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他对燕国疆域的扩张。在他的支持下,将领秦开大破东胡,开拓东北疆土,并修建长城,设立五郡,为燕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基础。秦开的军事才能和对燕国的贡献,也是燕昭王用人之道的生动体现。保存在辽宁省博物馆的“燕王职青铜戈”,戈身上的铭文为“郾王职作御司马”,不仅表明燕王职对人才的重视,也显示出他特意命人为“御司马”打造兵器的重视。

继燕昭王之后50多年后,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杀事件之一,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王,这是战国末期诸侯国间斗争的缩影,荆轲的壮举虽未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却成为后世传颂的悲壮故事。

燕王职戈 辽宁省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燕王职戈 辽宁省博物馆藏

从燕昭王的强盛到荆轲的悲壮,再到秦国的统一,历史在波澜壮阔中前行,大一统开启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如今,这把剑静静地躺在延安博物馆中,它的锋芒或许已经褪去,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却愈发珍贵。

本文首发“文物陕西”,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