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14日,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正式爆发,交战双方在上甘岭仅3.7平方公里的战场上共计投入了数十万兵力进行了一场持续43天的惨烈厮杀。发起这场战役的范弗里特怎么也没有想到,原计划持续六天,预计伤亡200人的一场小规模进攻战,到最后竟然会演变成一场巨大的消耗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志愿军的英勇阻击下,“联合国军”伤亡惨重,不得不吞下一场惨败。志愿军为何能将占尽人数、火力优势的联合国军给击败呢?除了志愿军广大将士的英勇奋战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史无前例地投入了大量炮兵,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炮兵的有力支援,才有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更有权威史料称,上甘岭战役与其说是志愿军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炮兵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甘岭战役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志愿军炮兵在此次战役中出尽风头,打出了国威军威。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投入的炮兵部队有:炮兵第二师、炮兵第七师、火箭炮第二零九团,第六十军炮兵团,共11个炮兵营,计山、野、榴炮133门、火箭炮24门、迫击炮292门。高炮部队有:高炮第六零一团、六一零团各一部,高炮独立第二十营、独立第三十五营,计高炮47门。能够在一场战役中集中投入如此数量众多的火炮,对志愿军来说还是第一次,但相对于“联合国军”的炮兵部队来说还远远不是在一个等级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时,美军以320门大口径火炮、47辆坦克、50余架飞机对志愿军15军30公里宽的防御正面发起猛烈攻击。毫无疑问,范弗里特在上甘岭战役发起的最初几天里是非常成功的,其多点进攻的战术令志愿军没能准确判断出“联合国军”真正的主攻方向。当范弗里特调集重兵向志愿军第15军45师负责正面防御的上甘岭阵地猛烈进攻时,15军主力部队和几乎所有的炮兵都被调到了注字洞南山和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打反击了,因此在上甘岭战役最初几天里,防守上甘岭的志愿军45师得到的炮火支援微乎其微,上甘岭守军仅有少量迫击炮可用,处境极为被动。

但是上甘岭上的志愿军防御部队在45师师长崔建功的指挥下死战不退,仅靠步兵轻武器就奇迹般地抗住了“联合国军”数天的猛攻,当上甘岭血战进行到第三天时,15军军长秦基伟终于初步摸清了范弗里特的意图,他立刻下令将军主力和师炮群全部调往上甘岭方向,至此,志愿军上甘岭守军才真正意义上获得了较为有力的炮火支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志愿军的火炮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财大气粗的“联合国军”相提并论,最初投入上甘岭的志愿军火炮仅有60多门,后来经过不断补充加强,志愿军炮兵火炮总量达到了300多门,但一多半都是中小口径的火炮,还包括了大量射程较近的60迫击炮。反观联合国军光105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就有324门,小口径火炮大约1029门,另外还能得到大批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抵进支援。

然而志愿军炮兵部队却依靠着手上现有的火炮资源,运用出色的战术将炮兵威力发挥到了最大化,令炮兵实力异常雄厚的“联合国军”伤亡惨重。或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在敌人掌握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志愿军炮兵部队是如何在给予敌人痛击的同时还能够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几乎毫发无损的呢?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要归功于志愿军高炮部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甘岭狭小的作战区域内,志愿军高炮部队投入了整整47门高炮,防空高炮密度创下新高,由于此前作战中志愿军高炮部队战绩卓著,打下了大量美军战机,所以美军飞行员对志愿军高炮部队非常忌惮,这一点在电影《金刚川》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志愿军高炮部队仅仅使用两门高炮守卫桥梁就能够对美军飞行员造成如此巨大的恐慌,当47门高炮摆在上甘岭时,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志愿军高炮部队用他们密集地高射炮弹,在上甘岭上空织成了一张敌机无法穿越的火力网,使得志愿军获得了上甘岭上空局部的制空权,这就使得志愿军地面炮兵部队免遭敌人飞机的狂轰滥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军高炮部队不仅仅用于打击敌人战机,还负责打瞎敌人炮兵的“眼睛”。原来在上甘岭阵地前沿,美军投入了大量炮兵校正机来为后方炮兵指示目标修正弹道,这些炮兵校正机的存在不仅对志愿军前沿防御部队造成极大地杀伤,也对志愿军后方炮兵阵地构成极大地威胁,因为敌炮兵校正机可以准确发现志愿军设置得非常隐蔽的炮兵阵地,而美军也可以利用炮兵校正机传回的方位,利用远程炮火优势轻松摧毁志愿军炮兵阵地。因此打下敌人炮兵校正机的任务就落在了志愿军高炮部队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打下敌人炮兵校正机并非易事,因为其不像战斗机那样需要低空俯冲轰炸,炮兵校正机的飞行高度已经超过了当时志愿军高炮部队的主力37高炮的最大射程,因此利用常规战法根本无法击落敌人的炮兵校正机。针对此种情况,志愿军广大指战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想出了一个绝佳的炮击战术。志愿军高炮部队战士将37炮拆成零件后搬到高山上再进行组装,这样就能使高射炮增加了几百公尺的射程。当敌人炮兵校正机再次出现时,早已隐蔽待敌的志愿军高炮突然开火,很快就将敌校正机击落,这就使得敌人炮兵失去了眼睛,炮击准确度也随之大大降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18日,在“联合国军”的猛烈攻击下,志愿军上甘岭守备部队伤亡惨重,不得不退守坑道,上甘岭表面阵地全部落入敌手。但第二天晚上志愿军的反击就开始了。中国军队的44门重炮和二十四门喀秋莎火箭炮一齐发出怒吼,毫无准备的上甘岭表面阵地上的美军顿时被炸得血肉横飞,三个连的志愿军战士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仅用了二十分钟就夺回了上甘岭537.7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后的坑道防御战中,志愿军炮兵提出“我们要用炮弹给在坑道坚守的同志们站岗,坚决不让敌军破坏我军坑道口。”的口号,在敌人攻击坑道口时进行猛烈的拦阻射击,志愿军炮兵用准确的炮火打出了一道火墙,令敌人损失惨重,他们始终无法占领志愿军坑道阵地,自身有生力量反而遭遇重创,负责主攻的美军第七师,在短短几天内就付出了高达5000多人的巨大伤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至24日,痛击敌人的同时,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伤亡,第15军在上甘岭的伤亡数字令志司首长无比震惊,仅仅七天就打残废了志愿军一个精锐步兵师。就连惯打大仗、恶仗的三兵团司令员王近山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他对秦基伟说道:“只要守住上甘岭,要什么给你什么!”很快,三兵团的六十七门大口径火炮立刻向上甘岭出发了。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则运用了一切手段,日夜不停地向上甘岭抢运弹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10月30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志愿军将要发起上甘岭战役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大反击。而志愿军炮兵在囤积了充足炮弹后也将要为这次大反击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中午12时,志愿军一百三十门大口径火炮,三十门120重迫击炮一齐怒吼了四个多小时。到了晚上22时志愿军炮兵的重头戏开始了,二十二门喀秋莎火箭炮在八秒钟内就将三百五十二发火箭弹砸向了敌军阵地,霎时间敌人阵地被打成一片火海。这一天志愿军炮兵部队一口气打了两万多发炮弹,创下了志愿军入朝作战以来炮兵单日发射炮弹的新纪录。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趁势向敌人阵地扑去,很快就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上甘岭失陷的阵地一个接着一个被收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4日,志愿军炮兵打出了入朝作战以来最为精彩的一次炮击,在侦察兵的指引下,志愿军火箭炮团向敌人的一处进攻集结地发起齐射,敌人整片集结地域全部被喀秋莎所发射的火箭弹覆盖,敌人具体的伤亡数字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只知道那天敌人准备在清早发起的进攻,一直推迟到中午12时才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5日,上甘岭上的志愿军炮兵创造了一次战场奇观,几乎所有的关于上甘岭大战的著作都会提到当天所发生的场景,原来“联合国军”的一架低空投弹的战斗机与志愿军一颗弹道很高的榴弹炮炮弹相撞,黄昏的天空顿时炸开了一个极其炫目刺眼的光团,将进攻的“联合国军”士兵吓得落荒而逃,志愿军战士也被眼前的场景深深震撼住了。

11月11日,下午4时,志愿军第十五军又集中了近百门火炮,在一个小时内向上甘岭537.7高地倾泻了上万发炮弹,创造了上甘岭战役期间每小时发射炮弹量的最高纪录。志愿军步兵也很快就将537.7高地给收复了。至此“联合国军”被彻底赶出了上甘岭。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的余波彻底平息,历经四十三天的惨烈厮杀后,上甘岭战役最终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胜利而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上甘岭战役,“联合国军”共发射炮弹190万发,而志愿军也总计发射炮弹40余万发,虽然志愿军发射的炮弹数量只相当于美韩军的四分之一,火炮的口径也多不及,但通过灵活的机动和集中使用,已经能够与敌炮兵进行大规模的炮战了。在进行战术反击中,志愿军炮兵一般可摧毁敌工事70%以上,据统计,“联合国军”在战役中的伤亡有70%是被志愿军炮火杀伤的。

由此可见,志愿军炮兵在上甘岭战役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一位在上甘岭战役中被俘虏的“联合国军”士兵这样说道:“你们的火炮难道比我们还多,你们的炮兵简直神了,太可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甘岭一战使美国军人打心里承认中国军人的勇敢、毅力和战术都是超一流的,美国军队从此视中国军队为最强硬的对手。克拉克坦称:“死人太多,在铁三角的猛烈战争,发展为了一场残忍的挽救面子的恶性赌博。”美国军事学院教科书中唯一的中国战例就是上甘岭战役,而发生的这一切志愿军炮兵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