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撰文 | 大卫

编辑 | 茶茶

近日有消息称,为应对当前市场供需失衡及产能过剩问题,包括信义光能、福莱特在内的十大光伏玻璃生产厂商召开紧急会议,并达成一致协议,决定自即日起实施封炉减产计划,减产幅度高达30%。减产计划头部先减,其余企业逐步跟进。

据行业内部人士透露,此次减产行动由行业龙头信义光能与福莱特共同倡议发起,旨在通过主动减少供应量,促进市场供需关系回归平衡,稳定产品价格,保障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说到信义光能,就不得不提到母公司信义玻璃。2021年,信义玻璃曾经超过“玻璃大王”曹德旺,翻身为王。信义玻璃创始人李贤义也因为营收的增长身价倍增,在胡润富豪榜上以510亿元的身家超过245亿元的曹德旺

福耀玻璃专注于汽车玻璃,信义玻璃则是玻璃综合供应商,主要以建筑玻璃为主,整个集团近70%的产品出口海外,是全球第三大玻璃生产商。

巧的是,李贤义与曹德旺都是福建人,比起福建老乡,李贤义一直很低调,许多人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

01

从“”9人小组”到走向世界

1952年,李贤义出生在福建泉州石狮一个叫子英的村子。

因为家里穷,15岁那年,李贤义就辍学务了农。20岁时,村里分配任务,李贤义获得了给生产队开拖拉机的差事,在那个时候,这可是一份体面又光荣的工作,李贤义的日子才算好过一点点。

转折出现在改革开放后。1979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起,也燃起了无数年轻人的希望。李贤义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应该还有别的出路。他发现跑运输来钱快,便产生了自己买辆拖拉机的念头。

但买一辆拖拉机需要两千多元,他没有那么多钱,如果靠自己慢慢攒,差不多得要十年。于是他找到亲友们商量,经过一番游说,发动了8个同乡和他一起凑钱买了拖拉机。这也成为了后来信义玻璃的创始团队。

买来的拖拉机农忙时耕地,农闲时开出去跑运输。9人小组非常团结,到手的钱没有分红,而是攒起来再买车,扩大规模。

3年后,他们拥有了一支由一台拖拉机和5辆货运汽车组成的车队,车队名字叫“子英车队”,“子英”就是他们村的名字。

1982年,30岁的李贤义和伙伴们来到香港淘金,基于对汽车的熟悉,做起了汽车维修生意。

那时汽配维修店不多,李贤义的小店办得红红火火。在李贤义的苦心经营下,不到三年,小店就从刚开业时的一个员工发展到十几个,不但赚回了本钱,利润也翻了几倍。汽修店也一步步扩张,变成了一家汽车综合服务公司。

李贤义没有止步于此,他要继续扩大业务和规模。他的眼光长远而具有前瞻性,这也指引了后来信义玻璃的发展。彼时,香港商业繁荣,发展迅速,一河之隔的深圳,正百废待兴、一片萧瑟。放眼望去,整个城区只有一条主干道,荒山野地之间,到处都是泥泞的黄土路。

然而李贤义却选择返回大陆。他认为,作为首批经济特区,深圳优厚的政策和低廉的土地租金下,蕴藏的无限可能性。

李贤义带着赚来的钱回到深圳,从最熟悉的汽配业务做起,在深圳创办了湛宝汽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开汽修店时就发现,中国的汽车玻璃主要依赖进口,深圳连一家做汽车玻璃的公司都没有,原材料几十块的东西进口过来就要几千元,他几乎和曹德旺在同一时间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为什么我们不做自己的汽车玻璃厂呢?”他拉着其他8位合伙人,东拼西凑拿出500万,一定要建成深圳第一家玻璃厂。但是筹备玻璃厂,他足足筹备了四五年。技术人员的缺乏,成品屡次不达标准,恶劣的生产条件,不断出现的故障,不知何处寻找的客户,在这几年反复出现,考验着李贤义和他的团队。直到1988年,3万多平米的信义汽车玻璃厂才建成投入使用。在无数次的试错下,他们才终于产出自己的第一块符合规格的汽车玻璃。而同时期,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已经开始卖得风生水起了。

不过,李贤义对此并不在意。他给工厂取名“信义”,是因为他始终觉得:“一家企业不论规模大小,一定要坚持诚实守信、要讲义气。”自1979年创业以来,跟着李贤义闯荡的同村8人至今仍是信义集团的股东。他们一同走过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始终同心同德,没有人中途退出,也没有人另起炉灶,这在商界是非常少见的事情。李贤义也做到了当初“合伙人之间坦诚相待,不藏私心”的承诺,这也是8个同乡始终追随他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5年,信义新工厂建到了横岗189工业区。当时周围全是土路,坑坑洼洼很难运输玻璃,李贤义跟当局商量,自己出钱修了一条大马路,就是日后那条有名的“信义路”。

这里,也成为信义腾飞的起点。

信义将189工业区作为根据地,并不断向外扩散。不光在天津、芜湖、无锡、东莞等地设立工厂,还跑去马来西亚搞了个超大型工业项目。

除了满足国内市场所需,李贤义把眼光放到了国外市场。凭借此前做汽修生意时积累的大量海外资源,李贤义逐渐打开了北美、欧洲市场。

到了2001年,信义玻璃出口率达到70%,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在内的全球100多个国家。此时,距离信义搬至189工业区,不过6年。

02

“玻璃+新能源”格局

就在信义玻璃高速发展时,却不曾想在地球的另一边已经有人虎视眈眈。

2001年2月,美国PPG工业公司联合两家本土玻璃企业,向美国商务部提出诉讼,认为中国玻璃企业通过当局补贴,向美倾销玻璃。

随即,美国以中国企业倾销为由,决定对信义玻璃、福耀玻璃在内的14家中国汽车玻璃企业加征3%-124%的关税。

这边还没有着落,9月,中国刚加入WTO的关键阶段,加拿大紧随美国,再次向信义发出倾销调查通知。

这无异于直接对信义集团的北美业务宣判了死刑。面对无理打压,李贤义决定抗争到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李贤义亲自带队,在信义内部成立了“反倾销小组”,全方面收集举证相关材料。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信义花费巨资请来数名外籍知名律师,将事件反反复复梳理,光整理出的资料就有上百公斤,摞起来足足半米多高。

在经过长达8个月的拉锯战后,最终美方审查组的审核结果是:信义公司运营非常规范,产品质量、账目制度完全符合国际标准,不存在倾销问题。

李贤义大获全胜。另一边,曹德旺也赢得轰轰烈烈。这不是普通的一仗,不仅仅是利益,更多的是民族尊严和肩上的使命。

这场胜诉,也是中国加入WTO后,第一桩反倾销案的胜利,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争取了信心和荣誉,提供了好的样本。

李贤义对这场战斗最大的感慨:“规范、扎实的基础管理,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按市场规律和规则办事,是我们在市场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这种管理理念一直延续到他后来的企业管理中。

这场胜诉也让信义玻璃在国际上一战成名,海外销量猛涨。到2003年,信义玻璃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汽车玻璃出口商。

2005年2月,李贤义带领信义玻璃,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

之后,李贤义走上了扩张之路,通过并购和自建,将产品从单一的汽车玻璃,延伸到光伏、建筑等各个领域。

千禧年后,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国光伏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2007年,30%的全球产量占比,更是让中国一举成为第一大光伏组件生产国和出口国。

李贤义没有错过机会,2008年,“信义光能”作为独立公司正式成立,带着日熔量300吨的生产线,信义一脚踏入光伏玻璃领域。有了前期积累,李贤义在光伏玻璃这条赛道上跑得很快,还深入上下游,买矿、建电站。

2013年,光伏玻璃业务从信义玻璃里剥离出来,信义光能在香港上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2016年、2019年,信义储电、信义能源相继在港交所上市,李贤义手握4家上市公司,“玻璃+新能源”的格局就此成型。

在新能源领域,李贤义的投资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2000年左右开始布局,到真正看到回报,至少经过了十多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调整策略,优化投资组合,最终实现了新能源业务的快速增长。

2021年底,信义公司总资产达到1282亿港元,单信义玻璃板块,营收和利润分别达到305亿和116亿。

这一年,信义玻璃以三倍的营收赢下了福耀玻璃,成了新一代的“玻璃大王”。面对记者提问,福耀玻璃发言人非常大方地回答:“祝贺信义玻璃在其所处领域取得的成绩。”

或许,对这两位坚持做实业的大佬而言,无论谁是第一,无论超越还是被超越,内心都应是淡然的,对对方只有尊重和祝福。

同老乡曹德旺一样,李贤义也经常做慈善和捐款,回馈乡邻。多年来捐款超25亿,光在全国捐建的希望学校就有80多所。

信誉至上、义气争荣、自强不息、善待天下——这是信义集团成立之初,李贤义就定下的宗旨。他坚守了30多年,至今初心未泯。

关注“摩斯商业”,设为星标,进入有趣的商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