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寒冬,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向沈阳军区某炮团驻地,身上满是寒霜与岁月的痕迹。
他倒在冰天雪地中被救起,之后以一个标准的军礼向团长报告:“任务已完成,请指示!”
这位老人名叫常孟兰,用48年的坚持和执着,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务。他的故事跨越战火纷飞的年代,传递着一位老兵对祖国的深情与忠诚,还被拍摄成了影视剧《集结号》。
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大地上硝烟弥漫,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每一个角落。
河北省的一个小村庄,年轻的常孟兰正准备告别家乡,踏上保家卫国的征程。他的父亲身为老红军,目送着儿子离开,眼中满是骄傲与不舍。
常孟兰从小耳濡目染,深知肩负的责任,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寄托在这一身军装上。很快他便来到晋察冀军区报到,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
训练营里,刚到部队的新兵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挥舞着手中的步枪进行着各种战术训练。
常孟兰凭借过人的体力和毅力,总是第一个完成训练任务,也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训练场,很快在一群新兵中脱颖而出。
他的表现引起连长的注意,不久后被提升为班长,带领一群年轻的战士。
常孟兰的第一次战斗发生在1944年冬天,部队接到任务攻打敌占区的一座小城,这座小城是敌人的一个重要据点,敌军守备严密战斗注定十分艰苦。
天还未亮,常孟兰和他的战士们已经悄悄潜伏在城外,他们每个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总攻的号令。
黎明时分,随着一声令下战斗打响,常孟兰带领他的班率先冲向敌人的前哨,他们迅速穿越开阔地,敌人的机枪子弹在头顶上呼啸而过。
常孟兰一声令下战士们分散开来,利用地形掩护自己逐步向敌人逼近,敌人的火力异常凶猛,几次突击都未能成功,战士们开始出现伤亡。
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常孟兰心如刀绞,但没有退缩,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赢得胜利。他带领剩下的战士,绕到敌人的侧翼,发动一次突然袭击。
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阵脚大乱,常孟兰和其余战士最终突破敌人的防线,攻占前哨。
这次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全军士气,常孟兰也因战功卓著被提升为排长,并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之后的日子里他带领更多的战士,参加更大规模的战斗,攻坚克难屡建奇功,名字也逐渐传遍整个晋察冀军区。
战争是残酷的,常孟兰在战斗中见证无数战友的牺牲,但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却毫不退缩,时刻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有一次常孟兰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急行军百里前去增援另一支被围困的部队,连续几天几夜没有合眼,每个人都疲惫不堪,但没有一个人抱怨。
他们知道前方的战友正期待着他们的到来,等待着解围的希望,常孟兰一马当先带领队伍快速行进,终于在敌人发动总攻前赶到,与被围困的部队合力击退敌人。
没有吹响的号角
1948年解放战争的号角吹响,常孟兰的部队被编入华北野战军,参与解放战争。他带领的排在一次次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和战士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1948年11月常孟兰接到上级的命令,和七名战士被选中执行一项艰巨的任务:阻击国民党军队,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等到听到号角声才可以撤退。
这项任务的难度和危险程度不言而喻,但常孟兰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命令,带领战士们踏上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布置防御工事,迎接敌军的到来。
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听到一声长号,你们就开始撤退”,为此还专门有一个人负责听号角。
他和战士们在战壕里静静等待,紧张的气氛在空气中弥漫,终于敌人的先头部队出现在视野中,常孟兰冷静地指挥战士们开火,第一波进攻很快被他们击退。
然而,敌人的援军源源不断地涌来,炮火也越来越猛烈,战斗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突然,一枚炮弹在他们的阵地附近爆炸碎片四溅,几名战士倒在了血泊中。
常孟兰目睹这一切心中悲痛万分,但也只能强忍悲痛继续指挥战斗,战斗持续了数小时天色渐渐暗下来,他和剩下的战士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依然坚守阵地不肯退缩。
敌人也知道时间不能再被拖下去,于是火力越来越猛烈,子弹如雨点般密集地落下,炮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常孟兰清楚地意识到,如果继续留在阵地上,他们将必死无疑。
当时敌军已经冲入常孟兰他们的阵地,情况变得异常危急,战士们纷纷端起机枪,朝着敌人的方向疯狂射击尽全力突围。
常孟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他咬紧牙关在黑暗中奋力杀出一条血路,枪声和爆炸声在耳边回响。不知道跑了多久,只知道双腿已经麻木,呼吸急促心跳如鼓。
然而,当他回头望去七名曾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却永远消失在那个血腥的战场上。
常孟兰喘着粗气顾不得劫后余生的喜悦,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找到自己的部队并汇报这场阻击战的结果。
在他心中军号声还没有吹响,这意味着他们的任务还没有结束,战争仍在继续......
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发动解放战争,寻找部队的踪迹谈何容易?常孟兰无奈之下只能先回到老家,等待时机找到自己的军队,完成复命的任务。
长久的寻找与失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常孟兰看到希望,相信自己的部队一定还在某个地方等待着他。他来到北京,找到负责收留失散人员的部门,向他们汇报自己的情况。
负责接待的军官为他开具介绍信,并给了一些路费,让其继续寻找部队的下落。
常孟兰拿着介绍信和路费,开始新一轮的寻找,走遍多个军区,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详细询问部队的情况。
时间一天天过去,他始终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常孟兰不甘心一次次返回北京,希望能得到新的线索。
常孟兰的执着感动许多人,故事也在军营中广为流传,每到一个地方战友们都会热情地接待他,帮助他寻找线索,常孟兰虽然心中充满了失落,但他从未放弃。
只有找到部队,才能完成那场阻击战的最后一步,向上级汇报任务的完成。1984年,常孟兰终于得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晋察冀军区的部队如今隶属于沈阳军区某集团军。
得知这一消息后常孟兰的心中燃起了希望,决定亲自前往沈阳找到自己的部队。1996年大年三十,71岁的常孟兰启程前往沈阳,带着干粮和行李踏上前往东北的火车。
寒风凛冽的冬日里注定这段旅程异常艰辛,常孟兰没有一丝退缩。火车驶进东北,常孟兰换乘汽车,终于来到沈阳军区某集团军的驻地。
此时的他已经筋疲力尽,浑身也冻得发抖,尽管如此依然坚持着一步步向前,终于在军营的灯光下倒下。幸运的是,一辆巡逻的军车发现了他,并将其接回驻地。
在军医的悉心照料下,常孟兰终于恢复意识,还见到团长。面对团长的询问,常孟兰激动地行了一个军礼,详细汇报当年的战斗情况和任务完成的经过。
团长和在场的战士们听完常孟兰的讲述,纷纷向他行礼,表达对这位老战士的敬意。团长带着常孟兰来到部队的荣誉室,指着一张老照片,常孟兰激动地认出照片中的自己。
他的身份得到确认,那场阻击战的任务终于圆满完成,常孟兰流下激动的泪水,心中的遗憾终于得到释怀,也就有了开篇的那一幕。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也很简单,当年负责下达命令的团长在一次战争中牺牲,以至于无人与常孟兰联系。
在常孟兰的身上,我们看到中国军人的无畏和坚韧,看到他们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此事过后,他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拒绝政府提供的补贴,继续在家乡默默地生活。
还常常去附近的军营,帮助战士们烧水、做饭,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革命精神,2004年底常孟兰老人安然离世......
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一直执着着去找自己的部队,是为了完成心中“最后的任务”,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待遇,这一点从常孟兰拒绝政府的补贴也能够看出来。
他的一生充满战斗和坚持,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史册上,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之后又在平凡生活中的默默奉献。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