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雷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雷池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故事的背景。

晋元帝司马睿于永嘉元年(即307年)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职移镇建邺 。太兴元年(即318年)司马睿得知晋愍帝死讯,遂即皇帝位 ,史称东晋。

晋元帝永昌元年(即322年) 到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爆发了“王敦之乱” 。

东晋第二位皇帝,明帝于太宁三年 (即325年) 病逝,年仅27岁。

从307年到325年虽然经过了十八年的经营,但是统治基础并不稳固,皇权与士族之间;衣冠南渡的各北方侨姓士族之间;北方侨姓士族与南方吴姓士族之间都存在尖锐矛盾 ,同时流民帅与朝廷之间也相互猜疑。在这种形势下,王导“宽和”的执政方式才是最合理有效的。不同的利益集团 ,其政治诉求是不同的。当出现矛盾时,在不触及各统治阶级底线的前提下安抚人心、 平衡包容各派力量,才是上策。

王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导

但是随着外戚庾亮作为东晋政权的高层领导者登上历史舞台,他一改王导“宽和”的执政策略。不顾现实情况,“任法裁物 ”失去了人心。这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风格峻整,动由礼节,闺门之内,不肃而成”,他“嶷然自守。时人皆惮其方俨,莫敢造次。 ”

晋明帝逝世后,辅佐幼主的顾命大臣名单中没有陶侃和祖约,他们怀疑庾亮在遗诏中把他们的名字删掉了,因而都流露出了怨言。庾亮没有清晰的地认清形势,他非但没有对陶侃和祖约加以安抚,反派重臣温峤去江州任职进行牵制,防止出现叛乱。

接着又赶上南顿王司马宗谋划废除当权集团的事情。其实司马宗跟庾亮的梁子之前就结下了。在明帝病笃的时候,庾亮想要去送奏章更可能是去探视病情,结果被司马宗阻拦。再加上,司马宗跟苏峻关系友善,这些都是庾亮要除掉司马宗的原因。庾亮先下手为强!杀掉司马宗,贬黜司马宗的哥哥司马羕,司马宗和司马羕都是国家元老,庾亮的行为让天下人都以为他要削减宗室的权利。

再看苏峻这边,他收留司马宗党羽卞咸的哥哥卞阐,庾亮给苏峻正式的文书让其交出卞阐,但是苏峻抗命,把他藏匿起来。在这件事之前,苏峻就已经开始招纳很多亡命之徒,而且治理地方专门使用严厉的刑法。庾亮知道他一定会成为祸患,所以征兆他来朝作大司农,明着是升迁,实际上是剥夺他的军权 。为此他还去咨询王导,王导告诉他,苏峻猜忌阴险,一定不会听从命令,建议他“薮藏疾,宜包容之。”但是庾亮没有听从王导的规劝。

在内猜外忌中,爆发了苏峻之乱。

温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峤

东晋咸和二年(即公元327年), 历阳太守苏峻联合豫州刺史祖约以诛杀庾亮为名,起兵攻打东晋都城建康,都城告急。江州刺史温峤 ,打算从江州率军东下 ,解建康之围。庾亮从全局考虑 ,更担心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因此坚决不同意温峤东进保卫建康的军事行动 ,庾亮派人驰送《报温峤书》 严加阻止 :“吾忧西陲 ,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严令温峤守住江州 ,不要过雷池而东进 ,这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典故的由来。 《辞源》载:“雷池,即大雷水,今名杨溪河,在安徽省望江县东南。

庾亮不听良言,一意孤行,导致了苏峻之乱。

《晋书》评价他“智小谋大,昧经邦之远图;才高识寡,阙安国之长算”。

参考

  1. 《晋书·孝怀帝 孝愍帝》:以平东将军、琅邪王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镇建邺。
  2. 《晋书·元帝 明帝》太兴元年春正月戊申朔,临朝,悬而不乐。三月癸丑,愍帝崩问至,帝斩缞居庐。丙辰,百僚上尊号。令曰:“孤以不德,当厄运之极,臣节未立,匡救未举,夙夜所以忘寝食也。今宗庙废绝,亿兆无系,群官庶尹,咸勉之以大政,亦何敢辞,辄敬从所执。”是日,即皇帝位。
  3. 《晋书·元帝 明帝》:永昌元年春正月乙卯,大赦,改元。戊辰,大将军王敦举兵于武昌,以诛刘隗为名,龙骧将军沈充帅众应之。
  4. 《晋书·元帝 明帝》:(太宁二年)平旦,战于越城,大破之,斩其前锋将何康。王敦愤惋而死。
  5. 杨柏《中国人史纲八 奇异的寄生集团》:南朝诸国继承了晋帝国政权,同时也继承了晋帝国的社会结构。由九品中正而日盛的门第世家,随着大批流亡客,于上世纪(四)移植到江南。但并不是所有的门第世家都能保持原状,像何、杜诸姓,晋政府南迁后就默默无闻,因为门第世家建筑在官位上和土地上,是“官”和“地”的结合产品,一旦无官无地,门第世家也就消灭。流亡客中的豪族,称为“侨姓”,江南土著中的豪族,称为“吴姓”。侨姓中以王、谢、袁、萧最为尊贵。吴姓中以顾、陆、朱、张最为尊贵。政权既然握在侨姓之手,吴姓地位当然比侨姓要低。 门第世家制度,在历代帝王大力支持下,日趋严格和精密。一姓之中,还要再分等级,像王姓,因大宗小宗之故,住在建康(江苏南京)乌衣巷的一支,尊贵中尤其尊贵,诚所谓“万王之王”。所以平民出身的庶姓官员根本不可能升迁到中阶层,吴姓固然可能升迁到高阶层,但不能升迁到最高阶层。
  6. 《晋书·庾亮》:先是,王导辅政,以宽和得众,亮任法裁物,颇以此失人心。
  7. 《晋书·庾亮》:亮美姿容,善谈论,性好《庄》《老》,风格峻整,动由礼节,闺门之内,不肃而成,时人或以为夏侯太初、陈长文之伦也。年十六,东海王越辟为掾,不就,随父在会稽,嶷然自守。时人皆惮其方俨,莫敢造之。
  8. 《晋书·庾亮》:“先帝遗诏褒进大臣,而陶侃、祖约不在其例,侃、约疑亮删除遗诏,并流怨言”亮惧乱,于是出温峤为江州以广声援,修石头以备之。
  9. 《晋书·庾亮》琅邪人卞咸,宗之党也,与宗俱诛。咸兄阐亡奔苏峻,亮符峻送阐,而峻保匿之。峻又多纳亡命,专用威刑,亮知峻必为祸乱,征为大司农。
  10. 《晋书·王导》:庾亮将征苏峻,访之于导。导曰:“峻猜险,必不奉诏。且山薮藏疾,宜包容之。”固争不从,亮遂召峻。
  11. 《晋书·庾亮》:温峤闻峻不受诏,便欲下卫京都,三吴又欲起义兵,亮并不听,而报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