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陈清泉被誉为“亚洲电动汽车之父”,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车协会创始主席暨轮值主席。在采访中,陈清泉院士多次提到,“我愿意老当益壮,策马扬鞭,在新征程中立新功”。

我们第一次见到陈清泉院士,是在他家。87岁的他仍精神抖擞,把一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在公众面前,他总是西装革履的形象,有着绅士的风度翩翩,又不失科学家的一丝不苟。

陈清泉时常叩问自己,“这个世界有没有你,到底有什么不同”?他的一生仿佛都在寻找答案。他人生的大半辈子通过研究电动汽车找到了回答这个问题的支点。汽车改变了世界,而陈清泉却改变了汽车。

自20世纪80年代把研究方向聚焦于新能源电动汽车,陈清泉在这一赛道已经驰骋40多年。他说,作为一名科学家,即便已是退休的年龄,他也一直在这样做。耄耋之年依然停不下忙碌奔波的脚步。

那么,陈清泉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有何判断?又是什么支撑着他奋斗不息?深圳卫视《大湾区会客厅》近日对话陈清泉院士,带您寻找答案。

陈清泉: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陈清泉: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恰好在这一年,陈清泉成为香港第一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学者。作为一名归国华侨,他的求学、研学和治学之路,一直与祖国割舍不开。陈清泉回忆道,1937年在印尼出生时,印尼还是荷兰的殖民地,华侨常常受欺压、受欺负。这段经历,让陈清泉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发展紧密相连,只有祖国强大,华侨、华人才可以真正地“站”起来。

和当时大多数青年一样,陈清泉热切地盼望着回归祖国的怀抱。1953年,16岁的他只身前往北京读大学,之后留京工作。

1956年 陈清泉在北京矿业学院(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前排左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 陈清泉在北京矿业学院(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前排左二)

而后,陈清泉在电动汽车领域耕耘40余年,主要从事电动汽车、电力驱动、智慧能源、“四网四流”融合领域研究,使得现代电动汽车学这一交叉学科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1988年,陈清泉牵头创办世界电动车协会,将世界的电动车行业联接起来。让人们的出行更加安全、便捷、可靠、舒适、低碳,是陈清泉毕生的追求。

因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卓越贡献,陈清泉获颁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他的颁奖词是:“汽车曾经改变世界,而你要改变汽车。中国制造,今天车辙遍布世界,你是先行者,你是领航员。在新能源的赛道上,驰骋了四十多年,如今,你和祖国,正在超车。”

陈清泉说,作为一位科学家,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要探索自然界的规律,造福全人类。所以他愿意老当益壮,策马扬鞭,在新征程中立新功。

陈清泉:中国电动车产业链完整 不惧国际市场的风浪

陈清泉:中国电动车产业链完整 不惧国际市场的风浪

1993年,陈清泉设计了电动汽车概念车U2001,最高一次充电可以行驶160公里,这在当时已经是最先进的指标。

陈清泉认为,中国从技术科研、解决电动车里程焦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断克服困难,目前已经形成整体优势,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引领世界。

陈清泉举例说,美国科技公司“苹果”放弃做电动车,并不是因为电动车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是因为美国没有像中国一样的完整电动车产业链,做电动车可能竞争不过中国,“可能赚不到钱了”。

深圳卫视主持人何嘉琪对话陈清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卫视主持人何嘉琪对话陈清泉

对于西方国家的后撤或者欲加征关税打压中国的电动车,陈清泉并不担忧。他表示,目前已经有多个东盟国家希望借鉴中国的经验,建立电动车产业。尤其是印度尼西亚,专程邀请他前往当地分享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的经验,印尼当地尤其是印度尼西亚,也在计划建立自己的电动车产业,还专程邀请他前往当地分享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的经验。“科学就是客观规律,科学就是真理,撤出电动汽车产业的国家会回来的,因为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造福子孙后代的发展方向。”陈清泉说。

陈清泉判断,不仅是汽车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未来,高铁、飞机、轮船,海陆空的出行工具都要往这个方向走。

面对当今汽车产业与能源环境之间如何和谐发展的问题,陈清泉提倡不能只靠汽车产业本身,要跨界融合,要把电动汽车跟能源结合起来。对此,他提出“四网四流”融合理念,即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人文网融合,以及能源流、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融合,以便孵化更多融合技术和产业。此外,他还在带领团队专注于开发人工智能发动机,希望能够推动中国制造再升级。

陈清泉接受深圳卫视《大湾区会客厅》节目专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清泉接受深圳卫视《大湾区会客厅》节目专访

耄耋之年 身体力行推动深港产学研融合

耄耋之年 身体力行推动深港产学研融合

2017年,由陈清泉发起,联合多名诺贝尔奖得主、爱国院士、国际院士共同成立的国际院士科创中心成立,以多学科技术交叉创新、多产业商业模式互补创新、多层次立体研发体制创新理念,身体力行地推动着产学研的结合与成果转化。

最近,陈清泉还牵头成立了深港院士科创中心。今年上半年,该中心正式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落成,选择在这里成立,正是看中了深港合作有无限的机遇。“深圳跟香港是非常好的珠联璧合,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科技企业、金融四个要素中,深圳和香港各有优势,深港院士科创中心就是要凝聚这些优势。”陈清泉说,“深港院士科创中心的主要使命,就是要加强深圳跟香港的合作,把产业链搭好,为国家、为世界服务,将科学转换为技术、再转换为产品、再转换为商品,实现全产业链贯通。”

陈清泉在深港院士科创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清泉在深港院士科创中心

陈清泉:人不能太片面 一定要科学和艺术兼修

陈清泉:人不能太片面 一定要科学和艺术兼修

为何说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何使得科学的理性与人文艺术的感性更好地结合,让科学探索永远向上?我们在陈清泉院士的身上找到了答案。

本次采访,陈清泉邀请节目组来到自己在香港的家中取景。在探访中,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在工作之余,生活中的陈老有哪些爱好。

陈清泉很喜欢收藏世界各地的工艺品,这些工艺品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每一样东西对于他来说也是回忆的“线索”,更是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的切入口。陈清泉热爱听音乐,尤其是交响乐。他告诉我们,当自己失落、需要鼓励时,听贝多芬;高兴时,就听莫扎特;需要放松时,柴可夫斯基就是首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清泉特别强调,音乐是一种精神粮食,一个人不能够太过片面,科学跟艺术一定要结合。他特别崇拜的人物是达芬奇,因为达芬奇是“斜杠”,他既是艺术家、工程师,又是科学家。

陈清泉:攀登顶峰的人一定会经历曲折

陈清泉:攀登顶峰的人一定会经历曲折

尽管拥有许多成就与荣誉,但人总会有失败的时候,陈清泉又是如何面对失败的?

对此,陈清泉表示,科学研究探索,不可能一下就成功的。特别当遇到挫败的时候,可能别人会讥笑你,但你要自问,“我要不要继续做下去”?首先要问自己,“我这个东西是不是违反了物理规律?如果我不违反物理规律,我就继续做下去,一定要坚持,要不断地坚持。”他说,“因为很多时候在研究中的发现并不是直线上升的,有时候,一些现象被另外的现象掩盖住。”

陈清泉说:“当你处于低谷的时候,就要有勇气。因为你前面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很容易走的路,一条是‘随大流’,我不随大流,我可以攀登顶峰。因为往往要攀高峰的人,一定要经历曲折的。”

深圳卫视《大湾区会客厅》拍摄团队与陈清泉院士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卫视《大湾区会客厅》拍摄团队与陈清泉院士合影

陈清泉寄语青年人:要用“六只眼睛”看世界

陈清泉寄语青年人:要用“六只眼睛”看世界

陈清泉勉励潜心科研的年轻人,要用“六只眼睛”看世界,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要Beyond the limit(超越你的极限),不断把自己的边界往前推。

陈清泉说,第一只眼是有前瞻性,要看到前方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第二只眼要看到后面,吸取历史教训;第三只眼睛向上看,要有整体的思想、全局的思维方法,多方面了解、多方面交朋友;第四只眼睛要望向脚下,要能够落地,因为要造福人类,就一定要将科研的成果落地;第五只眼睛要看西方,因为文艺复兴是在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科学也是在西欧发展,然后再到美国;第六只眼睛是看东方,例如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国际。

陈清泉说,横向纵向都要看,全方位地看到,这样思路才会拓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丨罗施安,深圳卫视《大湾区会客厅》制片人;秦琬盈,深圳卫视《大湾区会客厅》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