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于9月8日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由31条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这就意味着,以后外资进入我国制造业投资,将没有任何与内资不同的限制。此外,商务部近日还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印发通知,明确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有媒体把这两项大力度的扩大开放举措誉为“一日两重磅”。

外资准入的进一步放宽,彰显了中国坚定不移推动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决心和推动全球开放合作的担当。坦率地说,现在全球投资环境并不理想。最新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中文版)》显示,202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下降2%;如果将外资中转地排除在外,全球外国投资连续第二年大幅下降超过10%。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是做大蛋糕的举措,但一些本该起带头作用的大国明显做得不到位,那里的新闻头条经常是限制这个、限制那个。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坚定站在开放这一边,主动把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无论是给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实际支持,还是信心上的鼓舞作用,都是巨大的。

招商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外资进入中国更多看重的是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的低成本优势,那么现在外资持续看好中国,更多是看中中国经过几十年成长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高素质的劳动力、完整的产业链,以及中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所打造的优质营商环境。这样的优势靠的是久久为功,更加可持续、靠得住。

自2013年我国发布实施第一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十多年来,清单历经数次修订瘦身。这不是简单的大笔一挥,清单上的每一项“减法”,都意味着一个更加开放的领域。这个领域可能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从中也将诞生可观的机会。中国不断在外资准入限制上作“减法”,在营商环境上作“加法”,外资就可以与开放的中国共享红利,而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中国企业也将从竞争中走出。对开放的信心在中国上下已经形成牢固的共识。无论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大逻辑始终没有出现丝毫动摇。

从推进内外贸一体化、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到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以及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步子走得很有胆识,同时又保持了稳健。不仅如此,中国驾驭和统筹这两者的能力更加提高了,而这反过来又更加有利于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以开放促进开放”的良性循环。目前,外商在华投资已覆盖20个行业门类、115个行业大类,2017年至202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达到37.4%,既有量的迅速增长,又有质的有效提升。

现在国内外舆论对制造业外资准入以及外商独资医院设立这两项新规关注较多。中国在这两个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开放水平,赢得主动,既是中国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标志,也是向世界传递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制造业与服务业分工的决心。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别人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你的损失,共同做大蛋糕才是硬道理。开放的不被看好,封闭的“前景乐观”,这样颠倒的逻辑只存在于有些西方舆论的幻想当中,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